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迁,基于网络资源差异性占有所产生的网络社会分层成为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利用CGSS2010数据分析了网络社会分层与原有的社会分层机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网络化引起的社会分层变迁中,结构再生产是主导特征。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其在网络社会中也具有资源优势,而那些现实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在网络资源占有方面仍身处劣势。个体在网络社会中的阶层地位既受到本人传统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也受到其父代的传统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从而以"代内再生产"和"代际再生产"的方式将原有的阶层结构延续到网络社会中。  相似文献   

2.
社会分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分层的标准、阶层结构、阶层分化和中间阶层四个方面.要使社会学的研究走向深入,就必须加强中间阶层、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该文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社会资源的阶层分布以及社会流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缺乏中间阶层优势、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流动调节机制的弱化,成为社会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分层到社会冲突——基于我国阶层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社会资源的阶层分布以及社会流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缺乏中间阶层优势、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流动调节机制的弱化,成为社会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是一个由虚拟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的社会关系网络高度整合的新型社会,其高度的动态与开放的系统凸显了人类经验的巨大变化:网络族群从此崛起、社会互动与组织模式也得以重塑,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网络社会的阶级结构变迁,而数字沟与网络阶级分化则是网络时代新的网络社会分层与阶级结构研究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6.
山东地区农村社会分层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社会学的方法 ,对山东东部一个村庄近年来农村社会分层的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农村社会单一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已经分化 ,出现了七个不同的社会阶层 ;阶层分化呈现出浅层性、动态性和双向性的特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乡镇企业的带动、非农产业比较利益的诱导、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是促使和推动农村的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强关系的凸显与我国社会分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类行为主体的市场行为、再分配行为嵌入强关系的程度有所上升,社会分层趋向于强关系嵌入机制,阶层结构向橄榄型的转变有所滞延.其原因之一在于,我国的制度改革尽管成就巨大,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制度结构失调.我们应深化制度结构调整,以确立政府、市场、"以弱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共生互补的有机制度结构,为形成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相对平等的社会分层机制与阶层结构模式创造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调查法,从社会分层视角下对安徽省部分城市核心家庭的体育消费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阶层核心家庭在体育消费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性。在消费意识上,随着社会阶层的提高,家庭体育消费意识不断上升;在消费场所和档次上,上层家庭以高档消费场所为主,下层家庭以免费公共场所为主;在消费结构上,上层、中上层和中层家庭参与型消费比例较高,中下层和下层家庭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在项目选择上也表现出不同之处,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类行为主体的市场行为、再分配行为嵌入强关系的程度有所上升,社会分层趋向于强关系嵌入机制,阶层结构向“橄榄型”的转变有所滞延。其原因之一在于,我国的制度改革尽管成就巨大,但出现了制度的结构性失调。为此,我们应深化制度的结构性调整,以确立政府、市场、“以弱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共生互补的有机制度结构,为形成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相对平等的社会分层机制与阶层结构模式创造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0.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不同的社会时期以及不同的学术视角使得人们采用不同的分层标准。随着社会从以“生产”为主导的生产社会进入到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社会,致力于分层研究的学者们开始考虑把消费作为阶层划分的一个重要依据——消费开始成为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结构具有贫富差距大、阶层固化、细化的特点,帕森斯的AGIL理论可以在社会系统层面上分析现阶段社会分层的不合理之处,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社会分层理论与中国城市的类中间阶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杨 《东方论坛》2002,(3):47-52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是研究社会分层的两大理论模式 ,国内的社会学学者多融合这两家之所长 ,来探讨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象。西方社会 ,马克思和韦伯的继承者也对原有理论进行了重新发现与探索 ,形成了关于社会分层的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认为 ,阶级内部出现了阶层分化 ;新韦伯主义认为 ,职业秩序是决定社会分层的最重要来源 ,教育以及由此获得的技术专长是构成封闭过程结构化的重要因素。更进一步的 ,维克多·倪 (Victor Nee)和撒列尼 (I.Szelenyi)集中研究国家社会主义的市场转型过程里社会精英的形成和替代模式 ,采用嵌入性观点 ,讨论了市场转型对社会分层结构所造成的影响。相应的 ,孙立平分析了向市场转型过程中 ,行政精英向市场精英的转化。种种迹象表明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就全社会来看 ,中间阶层的存在还并不明显 ,如果说有 ,那也仅是就一些产业结构接近信息经济要求的大城市而言。  相似文献   

13.
指出在社会分层研究中 ,有三种基本研究视角 :从决定要素解析社会分层、在结构中把握社会分层和在社会变迁中把握社会分层。要考察集权社会和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 ,需要考虑到历史因素的变化 ,即在社会变迁中把握社会分层。本文以费正清的中国研究为范例 ,描述了社会变迁视野中的社会分层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分层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还更多的放在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积极影响,社会分层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虽然对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会产生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会产生某些破坏性的消极影响,如果处理不当,伴随着社会分层的进一步发展,它将会严重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甚至构成对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5.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当下,新的社会分层秩序尚未建立,阶层意识多元化,各阶层利益冲突加剧,社会整合功能脆弱。失地农民成为在“图地运动”中利益受损的群体,其生产生活问题,特别是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拟从社会分层的划分标准入手,探讨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阐明社会分层和社会保障的关系,呼吁加紧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和和谐社会要求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在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市场社会转变的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经历变迁,各阶层组成部分以及所占比重相应发生了变化,农村边缘阶层为在社会地位结构中处于下层位置的群体,对于解析社会结构性质与现实社会问题至关重要。传统时期农村社会地位的划分主要以道德与伦理为标准,边缘阶层为在家庭与社区层面未能达到公共道德规范要求的群体,他们对主流规范有着一定的认同以及存有为共同体再接纳的空间,因此对社会秩序稳定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在经济社会快速分化的转型期,村庄社会地位的划分主要以经济收入与财富多寡为标准,“新边缘阶层”主要为缺乏市场能力与家庭劳动力数量少的低收入阶层,他们之所以在社会地位结构中处于底层在于既无法将仪式事务办得体面又在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中被动的向内收缩。“新边缘阶层”日益被主流结构强制甩出,从而积攒起负向情绪,增加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冲击的风险。为防止社会结构愈益紧张,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分层标准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确立农村社会的分层标准,须遵循三个原则:充分利用分层研究的理论成果,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现实,突出体现农民纵向差别。以职业作为农民的分层标准,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劳动的兼业性、非农劳动的流动性和家庭内部分工的社会外化性。应将经济、政治权力、声望、专业技术、族姓五个方面作为农村社会的分层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中西社会分层本身存在着差异,社会分层与文学的位置也并不存在着对应的关系,消费社会文化对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在目前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建构"中等收入阶层文学"在理论上是机械、片面的。  相似文献   

19.
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革命后的伊朗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带有回归传统、反资本倾向、国家全面介入和分化严重等基本特征.这种状况完全不符合伊斯兰革命的最初理想,并最终危及到伊斯兰政权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教育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研究较多,但教育对促进社会分层的影响尚未引起充分关注。通过对教育在促进社会分层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看到了教育对社会分层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教育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对促进社会分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