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能否"为底层代言"一直使"底层文学"作家们陷入身份的尴尬与悖论当中。中产阶层的角色身份、与底层经验的隔膜以及"代言"的自我表述使底层创作一直受到质疑。但事实上,知识分子的独特属性决定了"为底层代言"是他们的历史使命,真正体现了作家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人文情怀与历史担当。  相似文献   

2.
"底层叙事",是随着社会转型而逐渐形成的一股以底层视角来呈示现实、关注民生的文学思潮.王祥夫是书写底层经验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大多以转型时期的焦点、难点问题为背景,冷峻地叙述"底层"特有的痛感经验,在深化主题的同时传达出话语的多个意义向度.以文化学、叙事学的角度寻绎<寻死无门>,其叙事所建构的底层经验中的多个意义向度统一于对社会转型合法性进程的理性认识及对底层真实窘境关注的吁求两方面."底层叙事" 实质上已显示出通过"底层经验"中生存伦理的呈示来进一步建构作家自己话语伦理的趋向.  相似文献   

3.
既不要对"底层文学"作简单的现实主义囿限,也不要急于追寻其左翼文学精神资源。对底层文学来说,关键问题在于作家需要有清醒的身份分离意识,亦即社会身份与文学创作身份的分离。  相似文献   

4.
底层作家们描写底层人群的生存境遇,反映底层民众的苦难与艰辛,对底层民众内心的困惑、焦虑,精神上的漂泊,文化上的边际性,身份认同的危机表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悲悯情怀与"为民担当"的责任意识,并最终上升为对底层的终极人文关怀,但同时精英分子们自身亦需要进行自省与反思.从历史范畴与文学继承性来看,"找工文学"与"底层叙事"二者之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将外来者命运寓言化为"苦难"的底层叙事多出自农裔作家之手,他们笔下的底层悲剧命运将城与乡的关系日益推向紧张的极致.与这些农裔作家笔下的对抗化情绪相反,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市民作家作品,则是以另一种向度看城乡,在苦难之外塑造出一群自尊、自足、自乐的外来底层形象,有效地缓解了城乡关系,避免了底层叙事愈加单一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在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思潮中,贾平凹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成名的作家中,他是对底层文学感兴趣的极少作家之一,同时在"底层文学"中他也具有特殊性,与"底层文学"中大多的中短篇小说不同,他的《秦腔》、《高兴》都是长篇小说。在关注底层的同时,他也在"民族形式"上进行探索。这使他的创作呈现出了不同于别人、也不同于自己以前创作的面貌,贾平凹的创作,既建构了底层的主体性,也建构着中国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老舍、狄更斯笔下底层人物不同描写的比较,探讨不同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对现实主义作家写作的影响,并试图揭示老舍、狄更斯在底层人物描写中体现出的各自特点,及对当代文学"底层写作"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人民性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其所阐发的理论是建构"人民文学"的基本依据。五四时期是人民性理论的酝酿时期,周作人等先觉者从理论上论证了新文学将"平民"作为叙述焦点的合理性,革命文学的论争时期是人民性理论的确立时期,理论家们普遍强调培养作家的无产阶级意识、强调作家的底层生活体验、表达底层民众的愿望诉求等,左联时期是人民性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时期,明确提出要创造"民众的"文学,其"发展"具体表现在对人民性理论三个维度——"生活体验中的人民性"、"文学创作中的人民性"、"阅读接受中的人民性"的阐述上。  相似文献   

9.
《富萍》通过讲述苏北农村女孩富萍只身到上海投靠未婚夫的奶奶、后来逃婚的故事,详细描述了城市底层人民日复一日的劳作和生活。作家借助富萍的眼睛展示了在繁华的都市文明下,底层市民的生活追求和生存态度,表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由此,我们可以体味到王安忆对"人"的认识,对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楚荷的长篇小说《工厂工会》是一部别样的成长小说:首先它讲述了主人公从“孙猴子”成长为“孙政委”的故事,具有一般成长小说的共性;其次它讲述的是一个底层企业工人的成长故事,在题材上有别于其它常见的成长小说,而这种特别源自作家强烈的底层关怀意识和丰富的底层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1.
池莉、方方之后,湖北文坛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女性作家,呈现出年龄梯队齐整、体裁风格各异的状貌.湖北的女性作家重视日常生活经验、关注本土女性群体、展现底层女性的生存境遇、建构两性间的和谐对话,于"女性"之外增添了"母性"和"神性"两个关键词.为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切实的本土经验和地域经验.拓宽了女性文学的表现内容和主题,在女性文学的形式、审美、思想等方面也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是回族民众的精神纽带,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它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种文学观照的意识形态,回族作家拥有的特定族属身份和底层观照意识,经过作家审美体验、情感体验之后,成为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民族生活、细致地体验民族文化、敏锐地洞察民族精神世界的最佳视角。本文以回族作家石舒清、李进祥的小说创作为例,探究作家由于独特的民族文化立场和内在的宗教意识,即使在对底层人的人文关怀中,也闪现着鲜明的宗教伦理观,现代意识的人文关怀和传统的宗教信念,在作品中呈现出彼此交融纠结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底层视角切入长篇巨制小说《你在高原》,探讨了底层民众在革命时代、后革命时代的历史遭际以及社会现实层面的苦难与无告,以及作家在这种底层叙述中所凸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人文救赎情怀以及道德理想主义的"失落"。  相似文献   

14.
周文依据自身的军旅体验和生活记忆,创作了许多以川康边地为背景的小说,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怒和对底层士兵、百姓的人道主义关怀,批判了军阈统治的罪恶和边民的国民劣根性,展示了一个左翼作家的良知、理性和内敛的革命意识.由此,周文和他的川康边地忆叙具有了现代性的风度.  相似文献   

15.
作家东西的小说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小人物形象,得益于小说中强烈的"道具"意识。"道具"一词并不单纯指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内化成小说不可或缺的联系纽带。文章在细读基础上,将东西小说设置的道具归纳为:首尾照应式、回环式、蜻蜓点水式,并辅以小说细节的说明。此外还探讨了道具意识与寻父中断、底层人们生存苦难、传统"失语"等三个主题,深化了读者对东西人文关怀的感知。  相似文献   

16.
底层文学创作的主体——知识分子、作家主动选择"代言人"的写作立场,以底层书写的方式呈现底层状态、凸显底层问题、探寻底层困境的解决方向,这既是当前底层写作群体的一种现实要求,也是知识分子、作家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7.
"底层写作"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讨论热烈的文学思潮,大批作家和作品的出现成为当代文学界最重要的话题之一。这场尚未成熟的思潮给当代文学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可能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文学批评应在此过程中担负起尤为重要的责任,建立起自我独立的人格和批评准则,而知识分子在进行"底层写作"文学创作时应该关注民生的中心问题——人的问题,只有将文学创作深入到人性的至真层面才是文学的至高境界。文章主要就底层写作文学思潮的起源、特征和缺陷进行论述并指出底层文学发展道路上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底层”成为文学界的主题,底层写作逐渐成为新世纪文学生态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落,涌现了一批颇有实力的中青年作家,王十月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底层现实的力作,其现实品格实践了底层关怀,这对我们研究和理解当下的底层文学有特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的乡土文学承载和记录着乡土中国的沧桑巨变,维系着乡土话语的血脉和声音.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专业主义"和"冷漠美学"导致了乡土作家与乡土的隔膜以及代言热情的缺失;<妇女闲聊录>等代言乡村"底层"的作品,在"话语技术化"的操控之下,凸显了代言的虚妄.而代言底层乡土的"乡村型"知识分子和"新阶级"在"断裂"的中国已经难以生成,"80后"代表作家李傻傻的小说表征着"新阶级"谋求代言的话语权与获得"文化资本"之间存在的悖论性两难;揭示出创作主体在"新意识形态"的规训之下,深陷"自我殖民"的困境,窒息了乡土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声.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以人民为本位的无产阶级人道主义迥异于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其人道主义涵纳的底层情怀、平民意识和人民性特质,引发了鲁迅、茅盾、夏衍、艾芜等中国左翼作家的精神共鸣与对话。这种共鸣与对话或表现为高尔基文学创作对左翼作家的直接影响,或彰显为高尔基与左翼作家精神层面的相互呼应。这些影响与呼应的存在,极大丰富了20世纪30、40年代的左翼文学世界,形成左翼文学创作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