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制机制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基础、根本途径与动力。因此,我们要沿着创新组织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保障体制的思路,改革、完善和创新相关体制机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确定的国家战略,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关键在于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培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人才培养长期落后于全国,研究该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对于提高该地区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加快实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我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的基础上,以区域创新体系分析框架为依据,以福建省为例,从创新活动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活动主体之间联系、创新活动主体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联系和创新网络等5个方面,分析了新形势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障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透过自然辨证法的视角对创新驱动发展理论进行综述,通过分析自然辩证法中科技创新理论模型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以及战略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并基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进程的现状,针对创新驱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同时,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胡锦涛同志的讲话表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到  相似文献   

6.
吴黎宏 《中华魂》2013,(19):31-3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科技素质,尤其需要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科技素养。  相似文献   

7.
李克强总理到清华北大就教育改革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考察谈话,涉及教育使命、教育公平、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教师评价、"青椒"发展、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一系列高等教育由大到强发展的焦点问题,为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我国高等学校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明确经济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有其理论和实践的必然性,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科技观点的继承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所受的资源、环境、技术、结构及国际竞争方面的约束日益刚化,呈现出新的困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规避"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选择。中国既有产业体系完备、创新效应日益显著、人力资本规模庞大、国内市场容量惊人、政府调控强势等优势;同时也有创新驱动意识不强,创新主体错位,创新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因素。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强化培养创新人才,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应该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低水平的发展模式已经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创新驱动正在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创新驱动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对国内外创新驱动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国外关于创新驱动的内涵、重要性实施内容及路径的研究主要从竞争优势、所处位置和路径转换等角度展开的;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则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驱动过程、产业选择、路径选择等视角展开,还有部分学者对美、德、日等成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国家进行了实证研究。未来研究应着力加强创新驱动的政策支持、创新驱动各环节之间的有效关联,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确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前置性要件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应是基于实践中的有效运用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视角,首先分清研究型大学与知识产权性科技成果及其社会效益等诸多问题的基本要义。据此不仅基于新视角探讨了研究型大学与知识产权性科技成果及社会效益的基本内涵,而且基于新视角对研究型大学知识产权性科技成果与社会效益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2.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从空间布局、制度创新和城市发展等层面,对“十四五”时期中国构建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体系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空间布局层面,需要以因地制宜的区域重大战略为引导,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做强、做精重点开发区与保护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在制度创新层面,通过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新机制和建立面向现代化的区域政策调控机制,以现代化制度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城市发展层面,通过提升城市人的现代化,打造城市经济现代化和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科学的城市群结构,建设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基础设施、要素之间的共建共享与自由流动机制,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他在继承和发展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科技创新”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想,并分析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依据、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创新驱动国家的战略目标下,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创新驱动战略之间存在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高水平开放经济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水平引进来",通过国内平台环境的建设,利用内需虹吸全球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二是"大规模走出去",依托国内市场和出口导向战略中掌握的资源,在全球广泛配置那种可以就地吸收和利用的上述各种先进生产要素和资本。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全球智慧和资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可以利用城市作为推进创新驱动的发展载体,通过科技创业建设创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15.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开发区走出低水平投资驱动的传统增长路径,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意义。制度创新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为此,采取系列措施创新制度,落实发展战略:完善各类经济成分的组织机构和运行环境,推进各类企业的规范化制度建设,理顺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制度,完善保障企业运作和市场公正运行的法制环境,改进开发区管委会的组织体系与工作方式等。  相似文献   

16.
创新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深刻洞见,是攻坚克难的必然选择,是顺应潮流的乘势之举,是着眼未来的长远布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四个全面”是统领与被统领、手段与内容的关系,与“五个发展”是点面拓进、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组织上要有保障,规划上要分阶段,推进中要成体系,实施中要抓重点。
  相似文献   

17.
创新驱动战略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力来自倒逼动力和正逼动力两方面;倒逼动力由企业主体外部资源环境的约束产生,正逼动力由企业主体内部发展意愿形成。企业协同创新动力促使和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辽宁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阶段,思想观念的非直接现实性、制度的刚性特征等决定了辽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辽宁应从改善制度供给入手,通过完善科技资源配置制度,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与动力,完善协同创新制度、科学核算制度,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吸引,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等,克服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障碍,实现发展价值观念、主导生产要素、发展目标、技术创新途径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显然,这一重大决策是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支撑的。文章从产业创新的视角,立足于《资本论》的相关论述,围绕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资本的竞争与协作关系等,对《资本论》中的产业创新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在理论层面上更好地理解创新驱动战略。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习近平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现实发展需要的回应,也是对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坚持和深入推动。遵循“教育—人才—创新—科技—强国”关键要素联动的逻辑链,习近平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统一进行统筹规划,丰富了科教兴国的理论内涵,在实践层面为新时代我国教育、科技、创新驱动的整体联动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