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的啸     
啸在明清有新的发展,这表现为隐士之啸成为主流.隐士们以口哨表达内心的苦闷,使啸具有强烈的反抗色彩;文人还以啸为名号,把啸提升到文学意象和观念的层面,使啸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去年哭别周总理,热泪纷飞心欲碎,神州哀号齐声唤:总理此去几时归?国难未已竟先去,天柱西移谁不悲2豺狼狞笑杀声急,镇妖独盼英灵回。祭酒未及献灵台,妖风四起卷帐帷;忍泪怒目向刀丛,见证还有英雄碑。一声霹雳忠魂现,驱妖来一J’华主席。长夜寂寂孕曙光,于无声处有惊雷。喜泪横流湿衣襟,总理开颜心宽慰。今日设酒来重祭,庆功誓将遗志遂。设酒重祭周总理@杜锦江~~  相似文献   

3.
宋元的啸     
啸在唐代以后仍然有所发展。苏东坡宋代是啸文学的突出代表 ;南宋时社会观念对啸持贬斥态度 ,啸发生转折。之后 ,啸的主体转入民间 ,实用暗号性的啸在社会生活中十分盛行 ,同时唐进入文学作品 ,为文学画廊增添了新的情节和新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魏晋六朝时啸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大批士大夫爱啸 ,他们成为啸的主角 ,使啸的主体发生变化 ;名士和隐士之啸享誉一时 ,啸成为社会时尚 ,普遍地参与到社会文化、名士风度和魏晋精神文化的建构中 ,士大夫把魏晋之啸推向历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啸与动物的天籁近似,人类在前语言时期用啸进行交流,利用啸的生物语言特性狩猎,在啸的发生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人类学内容.  相似文献   

6.
“青山处处飘忠魂”(《天安门诗八首》)一句该怎么讲?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过传忠老师这样说:总理的骨灰撒遍祖国大地.这个动词呢(指“飘”字),就是说青山处处飘着总理的骨灰.这个形象很自然地使我们联系到总理,想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总理就是死了,他老人家也要让骨灰撒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滋养中华大地.一想到这,我们每个人都会很激动.(《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过老师准确地把握了诗句的形象,“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刘勰《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7.
<雪国>以其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梦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一种日本美.作家以他对日本传统文学独特的理解和挚爱,传承了日本平安朝的"物哀"精神.小说中对空寂的追求以及遍布小说始终的感伤、凄怆、悲凄和孤独等都凝聚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与美,这是作者审美情结的真实体现.我们在感受这种"物哀"精神悲与美的同时,会联想到中国古典诗学中所崇尚的"感动"、"感兴"以及"悲慨"所表现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理念.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悲与美所表达的同情和感动是相通的:在让读者领悟到悲与美的真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学特有的悲与美的震撼.  相似文献   

8.
《啸赋》是魏晋间著名辞赋家成公绥的代表作,是第一篇和唯一的专门描写"啸"这一特殊的音乐技艺的赋作.该赋不仅是作者对"啸"之颂美,更是作者玄庄道家思想、中和为美的音乐观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9.
战鼓隆隆憾大地,万民齐声嗅总理,遗愿已艇宏图展,神州处处飘族旗。总理闭钮翻身起,同随日月出天地,健步来到咱中商,举杯同庆新胜利。总理和我们在一起@陈国鸿$厦门大学中文系!学员~~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啸与动物的天籁近似,人类在前语言时期用啸进行交流,利用啸的生物语言特性狩猎,在啸的发生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人类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上帝的眼泪     
下雨,下雨,下雨,下雨……雨在不停地下,泪在不停地流。曾经有人说过:“雨是上帝的泪水”,我甚是赞同。话说上帝是因某些人类的罪恶行为而伤心落泪,他试图通过雨水来洗涤人们心灵上的污垢,当“泪”从天而降时,那些人真的就因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忏悔了吗?我曾深深地为这“上帝的眼泪”而感伤。心,悲郁忧伤,犹如千斤铅头压在胸口,让人喘息不过来。而今,我却能坦然,潇洒地在这“泪”底下悄然来往,那感觉就像是在接受上帝的恩赐,来洗去自己灵魂的污秽。雨,仍在飘飘洒洒,飞飞扬扬,我则在这里在那里在上帝的眼皮底下,悄悄地微笑,与“泪”共舞。我的心…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幽默有着特定的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鲁迅关于社会、国民、人性的剖析 ,分析鲁迅的现代幽默审美与《笑林广记》式传统审美的根本区别 ,从而找出作者谐中寓悲、带泪的笑以及讽刺幽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了。一年来,中州大地,六千万英雄儿女,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敬爱的周总理,对中原人民十分关怀,多次亲临河南视察,足迹踏遍了中州大地。忆往昔,多少次难以忘怀的幸福接见,总理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总理的亲切教诲,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悲剧题材大多一悲到底,悲的彻底,很少有喜剧因素植入其中;中国古典早期悲剧大多以大团圆方式结局,悲的不彻底,除结尾外故事中也鲜见喜剧因素.莎士比亚大胆将喜剧因素植入悲剧题材,创造出令人称快的悲剧艺术;中国从封建末期的讽刺小说开始,也随处可见悲中带喜、悲喜交融的悲剧作品.这些都说明了以喜剧方式处理悲剧题材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这可以从作品本身、作家层面、读者角度和审美世界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合理性、必要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初识卓琳 尽管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延河边的黄昏依然是美丽的,战马啸啸,歌声阵阵,晚风习习。巍巍宝塔山沐浴着金色的晚霞,更加雄伟壮观;滚滚的延河水在落日余辉中波光闪闪,激情奔涌,尽情地歌唱。  相似文献   

16.
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念,悠理,盈载不晃归,一别竟长辞,滔滔江河水,滴滴昔是泪。忆总理,刻业功猜律,品德更高贵,一生多光辉,万世当永垂。慰总理,四绒已粉碎,扫进狗屎堆,神州尽朝晖,九天且安睡。悼念敬爱的周总理@华心~~  相似文献   

18.
二百年前,天才诗人黄仲则,年仅三十五岁就客死黄河东岸的运城,离开了人世.他短暂的一生,有如划破长空的流星,在诗坛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包世臣《齐民四术》)他给我们留下了近二千首诗篇.清代经过康熙、雍正到乾隆朝,正是统治巩固的繁荣时期.在文学上当然不会有“楚臣去境,汉妾辞宫”的悲郁之音,也不会有“塞客衣单,孀闺泪尽”的凄怨之作.就  相似文献   

19.
《韩非子·相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书: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璞玉,献给厉王,被当成石头,反受了刖刑,被剁了左脚。后献给武王,又被诬为欺君,砍了右脚。卞和痛哭了三天三夜,泪尽而泣血,他悲愤地感叹:“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即位后,使人剖开,里面果有美玉。这就是闻名千古的和氏璧,传为天下至宝。这传说中的寓意,却常常得到历史科学的深刻印证。  相似文献   

20.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典型的悲剧人物,她的“悲”不仅体现在她在爱情上的不幸,她的整个人生也是不幸的。纵观黛玉的一生,她追求自由、正义、理想,却得到了“泪尽而亡”的结果,也就是说“零”的收获,构成了黛玉悲剧的一生!“悲”与“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黛玉的悲剧命运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正是这“有价值的”,“美”的生命的毁灭,引起了万千读者内心的共鸣,从而产生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