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的概念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成,物体形状隐喻属于空间隐喻的范畴.文章通过对物体形状的景基本概念"大、小"的隐喻认知模式及语言表达的英汉对比分析,探讨了物体形状隐喻在规模、数量、社会地位、性质、年龄、品质、强度、程度等概念域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借助“隐喻”进行思维,常常用“空间”概念系统去认知与解释抽象事物,是因为语言中最常见的“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在起作用,这样便形成了不存在于现实世界而仅仅存在于人们意识思维中的各色“隐喻空间”。从认知的角度,借鉴当代隐喻理论,探讨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如何把抽象的概念放在“空间位置”与“空间里的物体”这两个领域里去构建各种“隐喻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探索小学儿童形成量度同构概念的规律。在研究中我们调查并测试了一至六年级的儿童。结果表明影响儿童形成量度同构概念的因素主要是 :(一 )儿童思维水平的限制 ,即大多数儿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三量关系式的影响作用。我们认为大约在小学二年级就可以对儿童渗入两组对应的量 (即四个量 )的思想 ,促使儿童尽早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问题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和因果性的活动过程与认识结果的统一。如果科学是以概念、定律和原理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则是显科学;如果它尚处在探索的实践过程之中,则是潜科学。潜科学是富有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它并非消极等待自然界“显露”其自身的奥秘,而悬积极地去探索它的规律性和因果性。  相似文献   

5.
访谈邀请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Teachers College at Columbia University)教育历史与哲学专业的大卫·汉森(David Hansen)教授,就其最近几年开展的“作为个人的教师”课题研究,进行几个问题的探讨:(1)什么是在教育研究中融合哲学和人类学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2)为什么在研究项目中使用“person”(个人)这个概念而不采用其他相近的概念;(3)汉森教授所做的“关于在当今时代作为个人的教师意味着什么”的教师研究有何突出特点;(4)这一研究体现了汉森教授什么样的研究发展历程;(5)在教师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如何支持教师去回应他们最初的教学使命。汉森教授对这些问题的阐述,提醒我们要回到教师作为人的原点上去反思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意义。除了用科学的范式把教师作为评价、管理或研究的对象,还更需要用人文学科的范式去理解教师,真正把教师当作教育研究者的同行。  相似文献   

6.
从教师“专业发展”到教师“专业学习”,由教师培训到教师学习,教师“影子培训”也应走向“影子学习”。教师学习旨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具有自主性、经验性、情境性和持续性。教师“影子学习”的价值定位是为儿童而研修、为成长而研修,它以建构知识(问题解决、实践改善)为目标,以真实情境中经验生成的、整合的知识为内容,依托主体多元的学习共同体,进行互动参与式和反思探究式的、长期持续的自我指导学习;在组织上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形成将“影子”学校、“导师”团队和学员整合在一起的组织结构;在实施上建立教师“影子学习”机制,完善“影子校长”与“影子教师”,优化“师徒制”教师学习。  相似文献   

7.
《高等代数》教学中,“向量的线性相关性”这一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有人曾说:“线性相关,真是一关”,情况确实如此.我以为,学生感到这一内容“难”的原因在于:一、本内容处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折点上.一般《高等代数》书本都把它安排在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之后,线性空间的基底之前,前面的内容如行列式性质与计算,仍然以具体方法为主,学生较易接受.但一转入向量空间、抽象的概念大批出现,  相似文献   

8.
在利用公式f=μN计算摩擦力时,必须正确计算正压力N;在力的分解和用“隔离体”方法分析叠合物体之间受力情况时,也常常碰到“支承力”之类的正压力问题。可见,对正压力及其计算进行一些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一、正压力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两个上下叠合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下面的物体B(被压物体)要受到上面的物体A(施压物体)的压力。原因是上面的物体A具有重量(重力)。据此,有部分学生往往简单认为“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显然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9.
<正> 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所有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改革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不研究所有制理论,这就要确立一个科学的所有制概念。由于所有制范畴(不是某种具体所有制而是所有制一般)是政治经济学中概括程度最高的始初范畴,是“最稀薄的抽象”,所以,在研究中要充分运用抽象力,作理论上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科学问题”概念及其本质特征和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本文研究了“科学问题’概念及其与哲学问题、数学问题的联系和区别。区分了“问题’的抽象表述和具体表述。探讨了“科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属性。  相似文献   

11.
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关于人性发展和司法性质的观念形成挑战。人们既不愿看到儿童犯罪也不愿看到与儿童相牵连的罪行;把儿童和罪行连在一起,将产生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解决悖论的唯一方法是将“违法”概念重新定义,认为它尚够不上犯罪,或者将“违法者”概念重新定义,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  相似文献   

12.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抽象”是一个具有特殊意味的概念,它特指那种意识与潜意识交融的迷狂、沉迷体验.沈从文很多思想命题,如“神在生命中”、“生命最完整形式”,都是在“抽象”中形成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学术界并没有充分注意到“抽象”一词的特殊意蕴,更没有注意到“抽象”与其生命之思的联系.重新审视“抽象”的内涵对于揭开沈从文思想之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考“尚”     
“尚”是一个本义失落的字。在古文中,“尚”、“上”相训,二者都是指事字,在“高”、“尚”、“上”三者比较中,“上”又是“尚”的亚状态,它仅仅指地平面上的物,后成为一种泛指,初义比“尚”又低了一个层面,但二者的确指性都是明了的,虽然高度不同,一在屋脊之上,一在地上,但上部的位置都是一致的,故而能互训。明白了“尚”的高度性指示性质,由“尚”转化的意思就比较易于理解了。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目前尚未对儿童游戏概念的界定完全达成一致认识,仅对其自主性、愉悦性、社会性、非功利性等特征取得较为一致看法。目前关于儿童游戏的虚构性特征认识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着脱节现象。根据儿童游戏行为与其所处真实情景相符合程度,儿童游戏可以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确定合适位置。可以将广义的儿童游戏定义为真实生活之外的行为,将狭义游戏定义为虚构性程度不同的行为,以有利于教育实践中充分实现不同游戏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素描造型方法的训练,既有严格的科学性又要求有艺术的提炼和概括。本文对素描的原理、技法以及作画步骤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并对素描绘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加以评点。同时,对素描的绘画工具,不同质感的物体,不同光源的物体,均作出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事件结构隐喻是莱考夫(Lakoff)所提出的最基本的概念隐喻之一。论文从事件结构隐喻的角度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关于“生命”的概念隐喻,并将其细化为三类,即:位置版本、物体版本以及二者的结合。文章选取了关于“生命”的概念隐喻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和《红楼梦》中的语言体现,比较分析了这些概念隐喻对英汉语言中关于“生命”的常规隐喻性语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事件结构隐喻的角度对英汉常规语言中关于“生命”的概念隐喻的分类解释是切实可行的。此外,运用类似的分类对创新隐喻进行阐释也是值得期待的。   相似文献   

17.
零件的形状特征是绘图与读图的核心,但反映这个核心的零件结构形状最明显的视图尚缺乏客观统一标准,现从视图的投影规津中,提出特征视图的概念,从分类特性和视图的“不对称性”为原则来识别“体”和零件的特征视图,以此指导视图选择、尺寸标注、绘制与读图等教学实践,学有所循,培养和提高制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是幼儿园培养“完整儿童”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基础上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概念、目标、组织形式以及评价等方面应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儿童的“无理取闹”行为屡见不鲜。玛丽亚·蒙台梭利从自然发展概念出发,对儿童“无理取闹”的原因进行了科学揭示。所谓的“无理取闹”,在多数情况下,是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儿童的特定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本能反应。敏感期是儿童“无理取闹”的多发期。解决儿童“无理取闹”行为的科学方法是设计符合儿童自然发展需要的“有准备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从大约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绘画中的印象派反思了“眼的所见”与“脑的所知”之间的异同;狭义相对论则反思了“眼可观察的相对时空”与“脑抽象出来的绝对时空”之间的关系.它们都是对可观察的“所见”与抽象的“所知”之间关系的古典形式(概念)的最后探索,同时又都是通向现代形式(概念)最早的启蒙者.在科学、艺术这二大文化中出现的这两种探索,可以看成是对“人”这一认识主体在认识论中作用的哲学探索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