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译界对电影片名的翻译不少,其中不乏洞见,本文试图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在探讨英文电影片名文体特征及其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尝试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翻译原则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对翻译教学中的电影片名翻译进行研究。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观察电影片名翻译宜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为指导,译者进行有效适应与选择,作者期望本文的探析能为其他翻译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拓宽视野,开始将翻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观点结合起来,生态翻译学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生态翻译主张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三个维度进行翻译,并通过读者反馈及译者素质进行翻译质量评判。由于广告语翻译涉及文化因素的转换,语言韵律等特征的处理,因此生态翻译学方法论中的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可以为广告语翻译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广告语翻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广告语应该被视为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与这种生态环境应该是相互适应与选择的关系。应该在充分考虑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根据广告语的内容、受众、源语及目标语文化背景等具体因素进行翻译,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3.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一位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的女作家,但对张爱玲翻译行为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爱玲的翻译行为,期望对张爱玲翻译研究提供帮助,并引起更多学者探析张爱玲翻译行为.本研究表明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1)翻译行为的“适应”;(2)翻译行为的“选择”;(3)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5.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外语界的老前辈,对外国文学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建树颇多。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的视角来诠释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文章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看,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同样体现了生态翻译学思想: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以及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  相似文献   

6.
作为外宣的重要渠道,旅游网站的翻译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福建省旅游网站的翻译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福建旅游网站翻译中存在的误译现象并探索导致旅游网站翻译质量不高的问题所在,指出旅游网站的翻译质量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网站翻译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整个翻译生态环境包括教育、市场和管理监督系统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7.
针对公示语翻译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去研究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对泉州城市双语公示语作了生态翻译学角度上的评析。研究表明,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基于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其理论构架可以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提供崭新的视阈;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关键在于译者能否基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下做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8.
董乐山作为一位知名的翻译家,一生译著卷帙浩繁,质量上乘。其翻译作品具有启蒙性,翻译态度具有严谨性,翻译思想充满真知灼见。国内翻译界对其已有一些研究,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其翻译思想进行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董乐山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和探讨,以期对其翻译活动进行更深入的描述和阐释。  相似文献   

9.
大学校园公示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全新的翻译理论,为公示语翻译提供了新的翻译原则.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探讨了翻译生态环境,并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对大学校园公示语的翻译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翻译生态单位或翻译学功能单位,翻译生态系统是认识翻译学和翻译现象的有效途径。翻译生态系统的存在可理解为科学问题,抑或是生态哲学问题。翻译生态系统坚持一种整体思维观,将翻译关联的译者-社会-自然看作一个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有利于促进翻译生态平衡和翻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系是反映事物及其特性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范畴。翻译学既是本体学科,也是关系学科。从关系在语言学研究的沿革和嬗变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把握关系在翻译学研究中若隐若现的脉络。翻译学研究中的三种范式清晰勾勒出翻译学研究中的关系衍变。从关系论的角度,翻译学研究要考察的是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及主体之间的关系。关系在量上是一切翻译现象的总和,在质上孕育着一切翻译现象的萌芽、胚胎,发展与变化。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关系将凸显出它在翻译学研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编著了以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依据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该书中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理论,为中国译学界注入了新的血液.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该书提出翻译是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选择过程,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译本的选择.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河北省旅游文化翻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由于引进西方翻译理论,中国的翻译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跨学科研究的分量加重。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本身呈多元性和复杂性,所以多学科研究才能促进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目前隐喻理论被尝试用于翻译领域,指导翻译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形成了新的隐喻翻译研究范式。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它更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隐喻的本质不是一种语义现象,而是一种语用现象,因而需从语用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隐喻的有关问题。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喻词语,译者不能机械地照字面翻译,而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作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并结合汉语表达习惯来确定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词类的角度去梳理研究隐喻及其翻译,探究动词隐喻的在线认知过程,可以使隐喻翻译研究走向深入,更加充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动词隐喻翻译中的识解过程,译者首先是一个解喻者,一个成功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成功的解喻者。在认知取向的指导下,根据原语与译入语认知方式的同与异可对动词隐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诠释了许渊冲的诗词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研究表明,许渊冲诗词翻译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弱汰强留"、以及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等生态翻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生态翻译学是用生态学的视角,借以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理论,对翻译实践中的实质、方法、技巧、标准等加以解释,从而建构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新途径。生态翻译学作为新兴的翻译视角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文章将模因翻译论与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即适应选择论进行比较,进一步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说。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阐释翻译现象,依据特定的具体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考究鲁迅对域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活动,指出鲁迅翻译域外儿童文学作品的取材适应了当时中国"救救孩子"的特定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策略的取向适应了汉语世界儿童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二十一世纪新兴翻译理论,它将翻译的研究视角引向翻译的生态环境,以类似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来决定译文的选择。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结合相关例句,就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影响因素来分析和讨论对译文的选择和处理。  相似文献   

19.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诠释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的一个崭新的视角,是生态翻译学建立的根基.<祝福>的翻译是一个适应选择的过程,既包括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也包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语言、文化等维度上对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20.
翻译生态学将翻译学和生态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生态学的模式,解释翻译现象。严复《天演论》的问世,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同时严译本《天演论》也发挥了相应的翻译生态功能,其翻译过程充分体现了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耐性定律以及最适度原则。试图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解读《天演论》的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功能以及其中所体现的翻译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