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福柯在其后期的访谈和文章中不断说到自己一生的研究主题是主体,而权力关系、真理游戏等都是用来分析主体的有效策略。但福柯的主体研究既不是建构主体,也不是解构主体,而是在批判性反思的意义上询问主体的代价,考察主体之为“主体”的合理化历史形式。这一点使得福柯在与法兰克福学派遭遇之后觉得,尽管自己是从权力和事件化(événementialisation)等方式介入主体批判的,但自己的研究以及法国的科学史批判传统与该学派对启蒙理性“主体”的批判工作是相似的。文章意在从主体的角度说明福柯对自己著作的定位、福柯与法国科学史批判学者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阿尔都塞大批的遗著问世,我们发现宗教的思想不仅促成了他自然而然地滑向当时法国盛行的结构主义,甚至在他成熟的意识形态思想中也弥漫着异常浓重的神学气息。本文将梳理阿尔都塞文艺思想与天主教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其前期的神学写作中试图与天主教思想彻底决裂的过程,他对马克思主义重要概念的神学解释,以及后期马克思主义文本中为宗教提供的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在此基础之上,对阿尔都塞根植于意识形态理论的文艺思想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阿尔都塞挥之不去的神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话语、权力和言说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福柯理论的轴心。福柯对于话语有着独特见解:抽象的话语建构、支配和控制言说主体,对于话语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研究陈述本身,而是为了揭示其中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4.
福柯的很多思想体现了他对于社会的充满个性的思考,他的权力理论为人们厘清了微观权力的表达与影响,他的对于话语和规训进行了叙述。本文对于福柯的话语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对于刑释人员群体的生活境遇和自我认知的分析中。文章认为,话语与非话语实践之间存在着联系,现代权力是建立在作用于人的行为的,是无向的、交互的影响作用,这样就通过谱系学建立起了话语——权力的关系,这正是话语与非话语实践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指向刑释人员的话语权力完成了规训的功能,使得刑释人员的标签化身份得以形成并强化了其偏差性自我认知。最后,从话语权力的形成环境和功能发挥的常态化应对等方面进行了话语权力重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摘要]报告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作家创作无疑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进而在文本场域中进行表达,最后完成文本的主体建构。这个过程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在意识形态的视域下,突破静态的、表层的文本分析,追寻作家、文本、语言、读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奠基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理论为出发点,以症候式阅读为基本方法,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奖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进行评析,并以此观照少数民族作家的主体建构。  相似文献   

6.
从外部空间到外部思想——福柯对于主体的解构策略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对于空间问题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他对知识与权力的批判中。在其早期作品中,福柯发现空间其实已经成为权力与规训的场所;而自我也早已被隐匿——于是,主体需要被批判,也需要被解构。故而,基于解构主体的考虑,福柯向"外部"寻找批判的力量。经由尼采、巴塔耶,福柯发现了"异质空间",也发现了作为文学的"外部";而布朗肖更是给予了福柯以极大的启发——福柯称其思想为"外界思想"。然而,福柯的著作表明,其实他也是这种"外边的思想"的代表。可以说,经由文学和语言的探索,福柯发现了"外界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是福柯主体解构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7.
阿尔都塞在马克思的基础之上,吸纳拉康理论和结构主义的理论成果,推进了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阿尔都塞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无历史性,意识形态的物质存在性,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想象,是人们对他们生存状况的想象关系的核心命题,意识形态形构了主体;主体为意识形态服务.  相似文献   

8.
姚华  耿敬 《东方论坛》2004,(5):116-122
福柯(1926-1984),是法国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其一生所从事的研究,可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般来说,他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大部分作品,是依靠他所谓的"考古学"的方法;进入70年代以后,他因研究"谱系学"而放弃了考古学.尽管福柯的研究前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在他对精神病院、疯狂、医学、监狱、性等的大量历史研究中,权力问题沿着全部这些问题展开,并内化于这些问题,与它们成为一个整体.<必须保卫社会>是福柯1976年在法兰西学院的授课记录,也是其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必须保卫社会>一书的梳理与解读,彰显出福柯如何将战争视为历史进程中可理解性的框架,又如何在这一框架中对权力关系进行独特的分析,这也是福柯对其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的一种展示.  相似文献   

9.
米歇·福柯对权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指出福柯的权力分析是对主权者权力的消解,这种消解是方法或提问方式转变的结果。在这种转变中权力关系的复多性得到了凸显,并将权力问题引向了权力技术。文章以福柯的文本《权力的网眼》为基础,首先,通过对照人类学、社会契约论及功利主义社会学对权力概念的分析,指出了法律权力概念与技术权力概念之间的对立;进而,通过对作为权力技术的完善形式的生命政治形式的分析,指出了自身技术概念及性的分析在权力分析中的重要性;更进一步,通过对自身技术与权力技术的对比,指出了福柯全部研究的核心在于主体问题。文章总结指出,只有关注主体问题,才能正确理解权力分析。  相似文献   

10.
空间、语言与生存——福柯生存美学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一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对于主体进行解构。虽然在不同时期,福柯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对于主体、话语与权力的批判和解构却始终贯彻其间。福柯希望通过对语言的批判和解构,来揭示那一切的"沉默";希望通过对于"异质空间"的开拓,来凸显人之生存的差异、自由和超越。所以,空间和语言就是福柯从事主体解构工作的路径——当然,它们也是福柯新的主体(或"自我")建构的方式和途径。因此,对于福柯而言,基于空间和语言的拓展与延宕,"自我"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和创造,而这也是福柯整个生存美学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1.
“致良知”教作为王阳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既是其讲学的立言宗旨,又是王门诸子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思想纲领。20世纪以来,关于“致良知”教的研究主要形成了哲理诠释与精神信仰两种不同诠释路径。反观20世纪以来阳明“致良知”教的两种研究取径,都不可回避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成德成人。成德成人的德性教养既是儒学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更是阳明“致良知”教的本旨意涵,其意义就在转化个体生命情感、精神意志的过程中显现出人人本有且知是知非的良知。在成德成人的基础上,哲理诠释的路径蕴涵着精神信仰的价值追求,而精神信仰的路径又表现出哲理诠释的普遍性面相。这既关涉如何体贴阳明哲学的真精神,也向当代儒学研究提出了应当如何诠释儒学传统价值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成书于1957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之分析》,是张舜徽先生的一部未刊稿。该书将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区分开来,从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我国封建社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它是张先生在新的时代,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相结合而产生的重要学术成果,不仅对研究张先生的学术思想有所裨益,对后世探讨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史学史、学术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宪政问题提出以来,梁启超较早地注意到宪政作为一种制度文明离不开相应伦理德性的支撑.他主张应改造、重塑国民传统德性,为传统政治的现代转型奠定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先进理论的形成都是有其思想资源的,马克思历史观的形成同样如此。从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系统分析,以及马克思历史观形成理论进路的考察,不难发现,马克思的历史观主要是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古典政治经济学家、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等在历史观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这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历史观的理论,理所当然地构成马克思历史观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老思想与著作在日本一千四百多年的传播轨迹,可知地域的接近、文化的深度交融为老子思想与著作在日本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其传播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7至17世纪自上层社会开始的老子思想传播;17至19世纪中叶老子著作以注本形式流传开来;19世纪中叶以后老子思想影响学界和社会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人类面临种种危机:流行疾病、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各种现代化危机的产生,在20世纪后期引发了遍及世 界的“文化寻根”热。作为邻国的日本在中国的文化寻根进入了新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提出“日本 人的发源地在云南”的假说。随后,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彝族说”为其中关注的焦点。日本的文化寻根原本是为“日本 人论”寻找源流,在此背景下,出现诸多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成果。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 较研究为中心进行特征分析,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突破传统文本,通过影像志方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将是未来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哲学最大的进步是提出了生活世界的问题。胡塞尔(Edmund Husserl)、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哈贝马斯(Jrgen Habermas)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这一问题。这一视角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解读起到了夯实基础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生产与生活、生活与生产双重关系的系统分析,认为重新理解生活世界,理解历史的生活动因,对于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历史过程的能动性根源,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理解社会有机体的全面生产及其内在和谐,具有根本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文论研究颇似泡沫经济,其最大特点是变幻不定。而文学则不然,它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前进。例如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法国的确是现代派文学的发源地,但这并不妨碍现实主义在20世纪法国文学中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9.
福柯和德里达是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哲学思想和文学批评领域里的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关于两者的思想差异理论界有多种看法,如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的不同上,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在思想性质的不同上,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在文本阅读方式的不同上.本文在解读那篇曾引发福柯和德里达激烈论争的论作<我思和疯癫的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福柯和德里达的思想差异主要表现在他们清理和改造传统的思想文化的思想策略的不同上.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纵揽百年党史,对党奋斗百年的重大成就进行了系统梳理,明确指出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十九大"八个明确"基础上,用"十个明确"进一步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明确指出这一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重点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13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进行了系统权威阐述;强调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全会从人民命运、开辟道路、理论指引、影响世界、锻造自己五个维度概括了大党百年奋斗的意义,着眼民族复兴伟业,深刻总结百年大党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等十条宝贵经验。五大意义和十个坚持的经验来自党的百年奋斗,尤其是对经验的总结简单明了,有利于我们在前进道路上继续坚持并予以丰富拓展。全会还对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保持历史自信、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敢于斗争、继续自我革命。这次会议恰逢党的百年,站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新起点,回顾历程、梳理成就、总结经验、远观未来,必将能够统一全党思想、统一全党步骤,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召开党的二十大做好准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注入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