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艺意识形态对于现实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实践反作用主要是在一种审美语境中实现的。与那些非审美的理性意识形态以及物质变革等外在性实践模式相比,文艺意识形态实践主要体现为一种内在性的实践模式。它主要通过转化为情感意志等内在心理因素并就在这个领域产生出相应的情感心理效果来实现其实践目的。具体来说,其内在性规定表现为:实践对象的情感心理化;实践目的的人本化;实践方式的体验化;实践效果的感性化。  相似文献   

2.
文艺意识形态对于现实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一种以社会心理为中介的实践过程.这种实践的心理机制贯穿于审美意识形态活动的全过程.具体而言,它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主体形式的心理动机;文本内容的心理叙事;艺术形式的心理含蕴;艺术接受的心理体验.这四个方面及其密切关系现实地建构了文艺意识形态实践的独特审美过程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3.
必须用唯物史观和以此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文艺观去研究讨论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在于:它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它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审美意识形态。由此决定其特征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歌颂与暴露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文艺意识形态不但具有认识性,而且具有实践性。从实践性角度来看,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主要体现为一种实践理性功能。通过对人的思想行为所起的定向与调节作用,它确证了人的自由自觉的以及超越的本性。情感体验是它的基本方法论特点。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理中介”说的提出,意在强调文艺的阶级倾向及意识形态性质,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然而,主张文艺“反映”社会心理,以社会心理为“直接源泉”,却很可能导致马克思所反对的把文艺作品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同时,“反映”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标示的是认识领域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以使用“表现”、“传达”等术语为宜。讨论应当深入研究文艺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一些研究者对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的质疑与批评推进了相关问题的研究进程.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在论争中恢复了主导地位,并在意识形态等基本概念的界定、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辩证关系、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审美意识形态论对文艺的本质作了系统深入的探究,较好地解决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冲突,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形式与内容、情感与理智、表现与再现、人性与阶级性等矛盾关系,但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融合等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所谓审美理想 ,就是一种能充分肯定和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活观念和人的观念的形象形式。其精神实质 ,亦可说是一种指向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展开的未来生活的创造性理想。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思想 ,审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与一种特殊的精神方式的审美理想的中介作用对文艺作为意识形态发生流向的本质规定。由此观照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的发生与发展 ,考察其整体特征及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 ,引导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并把握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的本质特征及现实呈现。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和实践活动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主要表现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党派性,彻底的实践和批判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审美"与"意识形态"两者既可兼容也可排斥,把审美与意识形态相融合,使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与文艺的特性相融而在文艺理论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落脚点;把对文艺的理解从认识论推进到文艺价值 论维度,从普遍性层面推进到特殊性层面为止,还不足以构成对文艺性质的完善的认识,必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向"文艺本体论"、"人学本体论"研究推进.把对文艺形式和技巧方面研究的成果,整合到"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中来,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一定社会的文艺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但这种决定作用主要限于要求相应社会的文艺与经济基础在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相适应,即具有主流意识形态性,但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并不能决定该时代多种多样文艺的性质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文艺发展中的恒久性因素审美性首先不是亦主要不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科学技术居"统治"地位的时代,科技对文艺发展的决定作用模糊和掩盖了经济基础的作用。在发达社会、富裕社会、消费社会和在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经济基础对文艺发展的决定作用呈现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异项艺术的美感在于陌生化的呈现与区隔操作,前者吸引大众的关注,后者让大众暂时撇开现实因素,专注审美体验。此外,异项艺术的美感成为自我标出与他者收编运动的基础:为保持异项美感,异项艺术通过自我标出走上一条无止境的“先锋”之路,这一点在网络时代尤为明显;同时,异项艺术面临着商业与意识形态收编的双重压力,在被收编的过程中,异项艺术的内涵被剔除,并在新的语境下被赋予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美学逐渐成为显学的背景下,生态批评的学术储备也日益丰盈,因此作为探究文学艺术这一审美意识形态规律的文艺理论研究,也应该在其哲学思想来源、理论话语原则、理论视阈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审美意象,“应然”的社会人生一直构成西方文学的表意核心。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文艺的超前之维或历史之维都只是文艺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建构,它以实践性的方式为现实生活进行价值立法和审美赋形,从而促使社会人生与生活现实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残雪论     
残雪的作品因为纯度高,包容性强,信息密度大,结构复杂,思想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理解难度。残雪的文学意义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即:思想资源的世界性,创作主题的超前性,艺术审美的独特性。她不仅在中国文学界独树一帜,在当代世界文学也有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15.
禅与后文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学有某种穿透时空障碍的精神呼应 ,将中国古老的禅文化与网络技术时代的文学新变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比较和融贯 ,不仅可以使老去的文化重焕青春 ,也能帮助当代网络文学沉淀一种更深厚的文化底蕴。禅文化对网络文学的美学意义包括 7个方面 :“空船载月”的禅境审美、“境随心转”的定力修为、“黄花般若”的诗性本源、“直抉神髓”的禅机灵慧、“鸢飞鱼跃”的本体性游戏、“山水自见”的平常心、“以淡照腴”的虚飘风范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艺术已经发生了从精英艺术到大众艺术的全方位转型,视觉上的"好看"已经成为渗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了。这一变化广泛而复杂。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活动被物质化的内核所操控,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和物质的二元划分不再具有现实意义。被物质化的艺术、审美活动及其表现形态进一步改造、建构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产生着重要影响。视觉艺术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和人们精神生活变化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7.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音乐 ,推出以“六艺”为重的“乐教”观念 ,体现出了他的道德观。孔子还将“乐教”视为教育完成的终极目标 ,建立了以礼乐为主体的教学内容 ,其对于审美情感的培养和美育作用的理论的重视 ,为中国古代教育充分运用艺术及美感形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生态美学是哲学美学的一个具体分支学科.哲学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人对社会(他人)的审美关系,人对自我的审美关系,而生态美学就是研究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因此,不同的哲学美学产生不同的生态美学,不能强求一律,但是“主体间性”不能作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因为“主体间性”只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方法论策略,不具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意义,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不可能仅仅是“主体间性”的.所以,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才真正完整地以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辩证法为生态美学所研究的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提供了主体性的、客体性的、主客体间性的、主体间性的全方位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对传统武术审美之“和谐”特征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荣  李高  陈冲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45-47,61
武术之美是东方的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中国武术具有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和价值,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倾注了极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文化意识。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传统武术的审美特征中的和谐美、形神美进行研究,目的是为弘扬武术文化,更好、更快地推动武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艺术的理念、分类与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艺术审美是自由意志自身观照的精神愉悦的理念,把艺术的分类研究逻辑地结合到艺术的历史研究上来,根据自由意志的意识形式由知性形式向理性形式发展的一般规律,将艺术分为主观艺术、观念艺术和客观艺术三大类,艺术发展的历史也相应地经历了这样前后三个发展阶段。主观艺术依次为音乐、绘画、抒情诗,观念艺术依次为史诗、建筑、雕塑,客观艺术依次为戏剧、小说、超现实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