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伴出身贫苦,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早些年,家里孩子小、收入少,为让全家人吃饱吃好,老伴动脑筋、不怕烦,坚持"一菜多制"。比如吃冬瓜,将皮削下,瓜果切块与蚕豆瓣子烧汤,瓜皮与红椒、青豆炒菜,好看又好吃;吃  相似文献   

2.
典出明朝     
露马脚朱元璋在选择终身伴侣时,与一位同样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天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龙恩"虽重,宁居后宫的马  相似文献   

3.
科举是《明实录》书写的重要内容之一。实录文本中的科举呈现出多样史相,比如皇帝是科举运行的主角、一些重要科举史事的缺失、科举是历史人物书写不厌其烦的素材。这些史相与史实之间存在着某些距离与关联,究其原因则主要是实录实际编修群体的科举出身构成情况使然。实录实际编修群体出身科举者超过84.38%,科举的洗礼促使他们在修史过程中努力凸显"吾皇"的英明伟大,践行了儒家伦理思想、尤其是忠君思想;魂牵梦萦的科举情结则是他们笔下科举荣耀图景的重要驱动力。此外,政治态势也影响着史官们对科举的历史书写。要之,《明实录》书写的科举是一幅虚实相交的历史图景,他属于史实、历史文本、史家意识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4.
《老友》2002,(11)
杨呈凡是东乡县杨桥殿初级中学的退休教师,在职时被同事们称为"老黄牛"。1991年他退休后,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农民朋友排忧解难,又受到农民欢迎。杨呈凡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过医。"文革"期间下放"干校"劳动,跟猪、牛打交道,又钻研过兽医技术。但他从不满足,仍不断地学习钻研。他自费1000多元购买中西医书籍,结合  相似文献   

5.
杨桐可以作为植物染料,寒食、清明前后以杨桐叶染饭是江南民俗。海桐是著名的观叶植物,明代将海桐、山矾混同;而在宋代,山矾另有所指。"海桐皮"其实是刺桐皮,与海桐无关。臭梧桐花期长、花序大,为著名园林花木。胡桐,即胡杨,出自西域,胡桐树脂有药用等价值。"拆桐"是后人断取柳永词而生造出来的,"拆桐花"就是泡桐花。  相似文献   

6.
相貌与出身     
《北方人》2008,(5)
相貌和出身是每个人无法选择的,一点没脾气,就靠运气了。我的相貌实在没走好运,任何看我不顺眼的人都可以拿我相貌开涮;我的出身好像被照顾了一下,连说我"痞"也要在前面加上"名门"两个字。可是我到是觉得老天最照顾我的就是没给我相貌;最损的就是给了我这"家庭背景"。  相似文献   

7.
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一文中,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现在是过社会主义的关,有些人就难过。比如,湖北有那么一个雇农出身的党员,他家是三代要饭,解放后翻身了,发家了,当了区一级干部。这回他非常不满意社会主义,非常不赞成合作化,要搞‘自由’,反对统购统销。现在开了他的展览会,进行阶级教育,他痛哭流涕,表示愿意改正错误。”毛主席这一段话就是针对我一九五七年犯错误讲的。我一字一句默念着毛主席的深刻教诲,心里象翻江倒海,起伏难平。往事桩桩,展现在我  相似文献   

8.
《明史·选举志二》关于崇祯四年武举史实的记载存在讹误,除了明史专家郭培贵教授指出的"武举殿试自此始"不确,其依然存在两处错误:其一,方逢年和倪元璐二人并未奏请武举殿试传胪、悉如文例;其二,崇祯帝并未赐王来聘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相似文献   

9.
出身贫寒的王培全7年里收养了72个不同民族的孤儿,而且没有接受过任何社会资助。在7年里,他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如今,王培全是快乐的,72个孩子都叫他"王爸爸"。然而,内心的酸楚也时刻困扰着王培全:"直到现在,我的‘培心雨林'没有得到任何部门的认可。"王培全在困惑中艰难地前行着,没有一丝悔意。  相似文献   

10.
杨柳 《今日南国》2008,(6):14-16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中。有一种树叫胡杨,树高15~30米,能忍受荒漠中的干旱,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对于胡杨顽强的生命力有这样一个传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我没有那么坚强!”在浦原软件园4楼的办公室里,身着白色T恤的史玉柱笑道。在他面前。摆着他喜爱的紫砂壶和9元钱一包的KENT香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