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从凯恩斯利率理论、新古典利率理论、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利率自由化主张比较分析入手 ,提出了利率自由化的制约因素及发展中国家适度利率管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考察,对菲律宾和泰国实施金融改革过程的介绍和结果的比较,分析了金融自由化政策,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政策的实施条件,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对如何充分发挥金融自由化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利率市场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入手 ,提出建立有效监管机制是利率市场化成功实现的基础 ,严格监管下的金融自由化 (利率市场化 )才是真正的金融深化 ;针对我国目前金融监管存在的漏洞 ,就如何构建适合利率市场化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自由化的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信息化蓬勃发展.利率市场化、放松金融管制、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加强对全球金融的统一监管成为大势所趋.文章通过国际金融自由化进程中一些规律性经验的总结及我国金融改革历程的回顾,对我国金融市场在利率、外汇及证券等业务的开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利率管制为中心的金融压抑在实践中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各国相继掀起了金融自由化运动.但是,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伴随风险的制度变迁过程.以利率机制为中心的风险机制在特定条件下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加强的倾向与动力.为此,本文对五种主要的风险机制进行了一般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利率管制造成发展中国家资金配置扭曲 ,进而阻碍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放松对利率的管制是一国实现金融对外自由化的前提条件。在政府控制利率的情况下 ,中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育受到制约 ,资本不能按市场供求来配置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非市场化的利率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 ,不利于金融开放后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因此 ,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必须先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在中国当前的经济条件下 ,利率管理不能一下全部放开 ,只能分部分、分阶段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7.
利率自由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证明,银行自身、借款企业和储蓄者三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从而使得利率自由化进程中更易发生银行危机。因此,进一步深化银行和企业的改革,加强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对于有效防范和化解我国利率自由化改革中的银行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关部门宣布中国将在今后三年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 ,可以说这是一个顺应金融自由化时代潮流作出的明智的选择。本文分析了中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几种风险 :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逆向选择 ;利率市场化可能会抑制物价回升、抑制投资 ;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形成垄断性利率 ,造成无序竞争 ;利率市场化给国有商业银行利率制定带来的问题并进而提出了防范风险的认识和办法。  相似文献   

9.
利率变动下的存续期缺口管理和流量比例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的浪潮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防范问题日益突出。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环节。马考勒存续期缺口管理是现代西方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合理构造存续期缺口可使商业银行净值不受市场利率影响,而流量比例调整可以克服存续期缺口受制于利率变动的不足,综合利用存续期缺口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放松贷款利率管制同时约束存款利率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在斯蒂格利茨等人“金融约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约束存款利率、放松贷款利率管制”的理论模型,旨在分析放开贷款利率可望产生的经济效应;最后结论:“金融约束”理论中放开贷款利率上限虽存在局限性,但仍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体制的健全,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实行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利率管制体制和低利率政策。1978年虽然开始了经济市场化改革,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了满足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稳定金融体系的需要,我国一直对利率予以严格的管制。目前,我国正在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其必然性,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进行讨论,首先讨论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实行的必要性,进而分析其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最后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方面,提出个人的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2.
全球利率市场化浪潮始自70年代,20多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都经历了一个从利率管制到利率自由化的过程.本文对近20年来,推行利率自由化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做一个鸟瞰,并对其经验和教训做出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的浪潮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防范问题日益突出。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环节。马考勒存续期缺口管理是现代西方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合理构造存续期缺口可使商业银行净值不受市场利率影响,而流量比例调整可以克服存续期缺口受制于利率变动的不足,综合利用存续期缺口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利率深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有效实施前提条件的理论界定及其实证检验,指出发展中国家实施利率改革尽管为金融体系增添了一些活力,但利率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却并不十分明显。并指出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重点不在于盲目放松利率管制和提高利率水平,而在于建立一套能准确灵敏地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机制。  相似文献   

15.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约束政策比金融自由化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增长;金融约束论强调政府的作用不是为了替代市场,而是为了增进民间部门的能力,以懈决协调问题和克服其他市场不完善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金融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及中国的金融开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柳钦 《南都学坛》2006,26(3):94-102
金融自由化在不同的时期,其内涵不尽相同。但从各国的实践看,金融自由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价格自由化,二是业务自由化,三是金融市场自由化,四是资本流动自由化。关于金融自由化的利弊,存有激烈的争论。从理论上说,金融自由化能使发展中国家受益。然而在现实中,金融自由化的危害并不少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因循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思路,先后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影响深远的金融制度变迁现象。中国作为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和法制都还很不完善,金融市场还没有形成充分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金融自由化改革中应当充分权衡制度改革所带来妁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交替关系。在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的过程,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消除金融隐患,打好金融自由化的基础;(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发挥利率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三)继续推进资本流动自由化改革,实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四)加强金融监管,保证金融自由化的顺利推进。归根到底,金融自由化应当是资金融通效率和金融监管高效稳健的有机结合,偏重其中任何一方都将不利于金融自由化的顺利发展,从而阻碍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以国际贸易理论、资本流动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从比较优势论、内部化理论、金融结构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论、金融服务贸易和金融创新等角度对银行业国际化的动因作了多方面的分析。重点分析了现代银行业国际化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认为欧洲美元市场的兴起、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等因素推动了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金融抑制决定了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变迁路径;我国正规金融制度的信用渗透力不足,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诱导”了民间金融的兴起。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载体,我国的商业银行、农信社、民间金融三元并立。要使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商业银行、农信社、民间金融三方必须协调发展。同时,利率市场化反过来又是商业银行、农信社、民间金融“三方机制”改革发展的宏观条件。我国必须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完善“三方机制”,促进三方之间“竞合”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浅析我国的利率自由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是一项重要经济指标 ,对经济活动起导向作用。而在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 ,利率受到严格管制 ,不能反映资金的供求 ,现行利率制度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弊端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 ,这一问题日益突现 ,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推行利率自由化势在必行。同时应该认识到利率自由化的实行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 ,这又决定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必须循序渐进 ,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加入WTO和金融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利率机制创新就在于尽快实行利率市场化,放开利率管制.基于这一认识,结合自身在商业银行的工作实践,作者进一步就2000年9月21日外币利率部分市场化政策对商业银行相关经营业务的近期/远期影响从理论、实证和国际比较等几个方面作了概括描述和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若干对策性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