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江泽民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客观需要出发,继承与发展邓小平法治思想,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江泽民法治思想的核心和最高成就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法治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加强立法、依法行政、司法改革、普法教育、发展法律服务业.  相似文献   

2.
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创新和完善;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的区别与联系,指出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是由二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治国理念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合理思想,指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对中国古代治国传统的批判继承;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中,必须始终注意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二者并举,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伟大治国方略。破除落后的法律思想 ,培养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 ,树立现代法治观念 ,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论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创新和完善;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的区别与联系,指出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是由二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治国理念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合理思想,指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对中国古代治国传统的批判继承;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中,必须始终注意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二者并举,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5.
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创新和完善 ;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的区别与联系 ,指出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是由二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 ;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治国理念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合理思想 ,指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对中国古代治国传统的批判继承 ;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中 ,必须始终注意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 ,二者并举 ,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历史选择.江泽民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客观需要出发,在继承与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江泽民法治思想的核心就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泽民法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我国实现法治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追求。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法制建设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政党领导的法制化,法治观念的普及化,政府和社会在法治建设中的协同化是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是在借鉴其他国家依法治国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一套完整的民主法治理论,其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它关系到我国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治国方略等一系列根本理论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行动指南,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在我国正式确立 ,经过了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积极探索。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基本治国思路是人治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社会反对人治、厉行法治的全新历程 ;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 ,通过宪法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是一个前后相继 ,继往开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法家的一切从法而断、依法办事的法治思想和儒家的德主刑辅、注重教化的德治主张 ,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秩序的基石,法德并举则是维系这个文明秩序的支柱.现代法治渊源于西方法律文化,主体是全体公民,客体是国家事务和各种社会行为,内涵是依法办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民本”为核心的传统德治思想渊源于儒学,它强调道德教化、重视社会道德水准提高的人文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作为软控制约束必须把握德治的力度、刚度和密度的适度性.法治与德治因其共同的基础和目的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构成了现代国家最完整、最科学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一生重视"法治",但没有忽视"德治":早年强调革命政党的道德建设,及官吏政治道德修养;晚年注重恢复"中国固有道德",并对中国固有道德进行新阐释,赋予近代意义。在他看来,"德治"是建立近代"法治"的基础,是造就"法治国"的前提,充分肯定了"德治"对近代"法治"建设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人治是指以人格化权威为国家的支点,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于人格化权威的圣明与贤能上。人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权威神化;法律权威弱化;约束机制软化;权力竞争恶化。法治是指主要依靠良好完备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把国家的长治久安维系于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上,认为法律和制度比领导人的素质更靠得住。法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权威俗化;法律权威强化;约束机制硬化;权力竞争优化。从人治与法治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法治是更为进步、更为合理的一种治国方式。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的基本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总结治国经验基础上做出的正确抉择,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互为基础 ,功能互补 ,相得益彰。因此 ,要充分发挥德治功能。贯彻以德治国方略 ,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加强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 ,突出官德建设 ,努力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法与道德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两类行为规范 ,二者的关系历千年来一直就是一个探讨不衰、争论不休的法理学问题。从中国古代的儒法之争 ,到西方三大法学派的观点演变 ,二者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作为同属社会调控系统子要素的法律与道德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机制对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作为治国方略 ,既要坚持以依法治国为主导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又要坚持以以德治国为基奠 ,深入强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合理的双轨建构使其功能达到最优化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也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基本治国方略 ,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即为其实现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伦理学角度来探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客观地思考“以德治国”的意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争议问题。文章探讨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分析了经济伦理学兴起的原因,论证了经济伦理研究和实践能够与“以德治国”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 ,世界各国都经过了从“德治—德法共治—人治—法治”的发展轨迹。但随着纯粹法治的推行 ,却带来了“社会乏力症”的弊端 ,并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而我国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代法治国家“社会乏力症”在我国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 ,论证了新层次的“德法共治”是解决当代各国“社会乏力症”的有效办法 ,并提出了落实“德法共治”主张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实现治国方略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过程中 ,江泽民提出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 ,这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 ,是我国长期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这里的“德治” ,不是与人治、法治直接对应的范畴 ,而是在法治方略中强调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德治是一种以道德规范约束行为的非正式的制度约束 ,然而 ,它在法治中却处于一种基础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德治实现了其经济基础、地位和作用等现代转型。我们在法治过程中 ,必须加强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 ,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开创国富民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