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谷若以研究翻译哈代著称于世,他翻译了哈代的三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被中外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哈代的东方知音”。文章从方言对译、注释和翻译目的三个方面对张谷若翻译的哈代作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张谷若先生是用心做翻译的大师,其凭着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对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化的深入研究,使译文堪与原作媲美。张谷若先生的经典译文体现了认真作研究、用心作翻译的译家风范。以张谷若先生翻译的《无名的裘德》为例,通过张谷若先生对原作作者思想的精确把握、对原作风格的全面理解和对原作者写作方法的细致阐释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张谷若先生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3.
深度翻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其根基在于阐释学,由人类阐释学中的深层描写演变而来。该策略提倡用注释的方法对原文本进行深度阐释和翻译。张谷若先生的译文均大量使用注释。正是深度翻译的诠释者。本文时张谷若《还乡》译本中注释进行研究和讨论,结论认为只有通过深度翻译对原文本做出语言和心理解释才能够有效避免成见给读者带来理解困难.有助于读者跨越历史距离和文本达到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4.
张谷若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学者,被西方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成为译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译者的主体性并非指译者主观能动性的随意发挥,译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以翻译的主体间性为视角,浅析了张谷若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5.
旨在运用翻译批评理论,从信、达、雅三个方面对比分析狄更斯小说David Copperfield的两个中译本(分别由董秋斯和张谷若译).  相似文献   

6.
对英语方言的翻译采用汉语方言对等翻译的方法,虽然是目前英语方言翻译的主要方法,但是从翻译效果和后期反响来说却不尽人意。由于英汉方言存在各自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单纯方言对等直译不能传达原著的精髓。张谷若先生在译《德伯家的苔丝》时候采用山东方言进行翻译,不仅不能完全传达原著的文化,还为国人阅读增加了一定困难。任何语言的方言都无法用另一种语言的方言做对等替换,只有恰当的运用汉语表达法和加以一定的注释说明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的重头戏,要做好文学翻译需要文化、历史、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协调作用。本文主要从文学翻译角度入手,结合董秋斯和张谷若两位翻译家对David Copperfield不同的翻译译的比较本,认为文学翻译中的双关语翻译是翻译的难点,也是翻译的重点。关注双关语的翻译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语言学的各分支结构(如:语音和语义)之间的一些必然联系,同时也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8.
翻译批评应该客观、公正和全面.并且应让批评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以使批评理性化.张谷若先生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在译界影响颇大.许多学者对该译作贬褒不一.本文拟结合功能主义目的论,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探讨一下该译作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张谷若对《还乡》的翻译为个案,运用操纵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试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探索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下的译材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说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被动性和主动性,提出应该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现代翻译理论中的增译法,从景色描写、动作行为、人物语言、心理描写及句式结构几方面对张谷若、吴笛及蒋坚松、彭代合译的《苔丝》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并通过具体选段译语分析了三位译者在翻译原著时对增译法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张家界景点介绍的英译对展示张家界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吸引海外游客起着重要作用。运用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对张家界景点介绍的文化术语英译进行了探讨,发现现有的译文存在文化术语误译等问题,并建议采用注释性增译、音译加意译等翻译策略对其进行改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入手讨论了文学翻译,通过研究董秋斯和张谷若两位翻译家对David Copperfield不同的译本,并借助一些译例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修辞美再现。具体地讲就是主要从明喻、隐喻、转喻、夸张和双关五个方面讨论了译者如何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美。  相似文献   

13.
张谷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其译著《德伯家的苔丝》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著。张先生提出了“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这一翻译的指导原则。从《苔丝》译本来看,“地道”的涵义主要体现在处理这么几对矛盾上:归化与异化、文与质、语言和言语、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14.
审美现代性发韧于19世纪,兴起于20世纪,以非理性、生命感性为价值核心,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属性.这一理论为当今文学批评和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一方面,通过该理论人们能够重新批判性地解读文学作品、理解作品.另一方面,将其用于翻译研究中,可以有效解决目前译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即过于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忽视了译者的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对译者缺乏人文关怀.以托马斯哈代作品《还乡》和张谷若的译本为个案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可进一步证明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现代性,以及将其用于翻译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对已成定评的名家名译重新观照和评论,是新世纪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文章以辜正坤译诗《雪夜林边驻脚》为例举证分析,并结合自己的译诗指出辜正坤先生译文可商榷之处,以期为诗歌翻译比较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译者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与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译者的文化教育背景、以及译者的个人兴趣和审美风格密不可分。查良铮诗歌翻译研究主要从文本分析层面探讨其翻译风格与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的互动联系。翻译家查良铮认为诗歌翻译不应完全拘泥于"以顿代步"的译诗原则,而应该在原诗的基础上,遵循"牺牲"和"补偿"的原则,充分运用注释在翻译中补充说明的功能,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诗歌翻译应遵循"以诗译诗"的原则,译诗应在风格和内容上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意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张谷若对《还乡》的翻译为个案,运用操纵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试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探索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下的译材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说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被动性和主动性,提出应该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源语语言文化在译语语境中的再现。异质文化的桥接是翻译成功的关键。本文以汉学家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形象性及审美性的文学翻译语言要求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探寻汉英文学翻译策略。指出文学翻译应在归化和异化原则指导下,综合直译、意译、套译、省译、转译、注释等方法,使译本更好地融入目的语文化语境,造就功能对等的优秀翻译。  相似文献   

19.
“深度翻译”通过添加阐释性文本如译者序、评注、术语注解、注释等手段,有助于译入语读者了解异质的语言与文化。第四届“傅雷杯”大学生翻译赛所选的英语源文本中出现了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点和知识点,可灵活采用“深度翻译法”。结合参赛译文,针对性地探讨了“文化背景、专有名词、专业术语”三种注释类型在英译汉中的使用,实证分析了深度翻译法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运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文学翻译理论对语言转换过程中思维、语义和美学三个层次的要求 ,分析张谷若先生的译作《德伯家的苔丝》,从词汇、句法、韵律和美感四个方面例证其翻译创作的成功之处 ,同时也对译作中的某些表达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