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观点认为,道德是不带强制性的,法律思想带有强制性。本文在分析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指出道德有一定强制性,并根据道德具有强制性的原理,作者指出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学校公德教育的比例失调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弱化异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水平与诚信度下降,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缺失,公共意识和法律意识淡漠,高等学校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途径应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公德教育;实施大学生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立法,提高道德法律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间信仰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资源,其伦理价值通过一定的信仰活动表达和呈现,在某种意义上,民间信仰具有催生个体向善与推动社会向善的作用。具体言之,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仰活动中的道德实践,规范了个体的道德行为,表达了朴素的德福一致观与善恶报应观;民间信仰虽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外,但是,依然具有引导民众向善的伦理价值,具有促进"公众之善"、推动"善世"的形成的社会作用。辩证地看待民间信仰的伦理价值,对于深入理解大众的道德生活,促进社会道德建设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对于老人跌倒"该扶还是不该扶"这一社会现象,文章从"该不该扶"、"愿不愿扶"、"敢不敢扶"和"会不会扶"等微观视角进行了递进层次分析。认为应该从强化道德建设,从育人层面引导人民应对义务;营造助人氛围,从舆论层面引领社会主义风尚;确立制度规范,从制度层面确保助人者的权益;抓好技术训练,从手段层面教会人们科学助人等方面着手强化公众的道德认同,从而促进公众理性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却存在着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不对称现象.论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不遵守社会公德现象的基本现状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方面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除了要重视教师和家庭的作用,还要优化社会环境,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蕴含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两重维度,现代性的道德困境也在这两重维度展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对理性主义的强调导致了"道德中立"和"道德无涉"现象的产生,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对感官原则的强调致使"道德情感主义"和"价值个体主义"的出现。理性道德论和德性伦理学分别从理性和德性对现代性道德困境加以分析,但两者都只抓住了真理的一个方面。"规范—德性—德行"的现代性道德体系的建构是对二者的调和与超越,它强调理性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德性,再由个体德性外化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德行。  相似文献   

7.
个人道德记录制度把个人道德层面的"善举"与"恶行"纳入联网数据库,可供某些机构或个人通过合法途径进行查询。它将道德主体当前的行为与其未来的发展"强制性"地关联起来,因而将会对道德主体产生强大的鼓励或制约作用。个人道德记录体制虽然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但其本质上依然是一种道德手段,而法律仅仅是"介入"而已。个人道德记录制度是对传统道德调节方式的一种突破,是针对当前我国日益严重的道德败坏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论诚信道德平台的构筑及其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道德平台因诚信道德建设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具有的道德托举作用而得名 ,它具有完整性、具体性和稳固性的特征以及基础性道德托举和支持性动力两大功能。在诚信道德平台对公民个体、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这三个具体层面的构筑中 ,思想政治工作被赋予了一系列特殊的使命 ,其中主要是建立和完善诚信道德平台理论体系 ,为诚信道德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 ,注重诚信问题的实证性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传媒报道的客观性要求其不偏不倚,整体上做到平衡。但具体到不同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又必然要以社会公德、公平与正义为基准来进行合理的偏向与适度倾斜。如果偏向与倾斜不当,就会造成"传媒失语"或"传媒媚俗"等一系列媒介道德问题,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本文以公众兴趣与个人隐私为例探讨了具体报道中传媒道德为何要倾斜,向谁倾斜以及如何倾斜,试图为传媒道德的合理性倾斜提供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德是社会的公共道德.目前大学生公德教育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与不足:教育实践缺陷、社会环境影响、自身因素欠缺等,尤其是缺乏深层次的道德需求,需要通过刺激道德需求的增长、提升道德需求的层次、倡导文明修身、强化人道主义意识等方法,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系统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江苏省"居民生活状况与心态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公众的道德伦理主观满意度以及政治信任度,借此探讨影响公众政治信任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在政府致力于建设信任社会,提升民众政治信任度和政治支持水平的过程中,仅通过简单的经济绩效和意识形态灌输很难实现。从长期来看,社会主要群体的道德伦理状况仍然是政府获得居民政治信任的重要来源。因此对政府来说,预防和遏制官员腐败、加强制度与文化建设、修正市场经济对中国伦理道德的冲击,与提高政府的经济绩效、持续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一样,都将是提高公民政治信任度、增加政治体制合法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道德困境中,一方面是部分民众对道德规范内容的故意屏蔽和对道德信念的自我放弃;另一方面是个别人对道德付出的强行索取和对所谓道德权利的维护.双方各执一词,互为借口,在道德层面上渐行渐远.首先就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间主客体的不确定性和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提出与其让微弱意义上的道德权利尴尬存在以可能引起某些民众对道德行为的反感,还不如理性的选择放弃.其次,围绕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彼此理解和信任为核心内容的集体的善来建构社会道德,从而还原道德的本来面目.最后,从政府的“善治”、社会舆论宣传的转向以及集体的善的内化和践行土壤的培育等层面,探讨了基于集体的善之上社会道德的可行与可为.  相似文献   

13.
论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道德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节约型社会建设一部分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我们不仅需要从社会经济层面进行构建,更需要从道德层面进行培养和建设,使节约用水成为全社会公众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道德的功用并对节约用水进行道德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道德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公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社会公德本身的特点和我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公德建设具有较大的艰巨性。针对这种艰巨性,社会公德建设要从公民意识、社会公德精神、民主与法制建设、鼓励公德行为的机制、特殊人群的公德建设等方面展开思路,在客体方面形成和完善社会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及按照这些规范和准则行动的社会生活秩序;在主体方面培养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  相似文献   

15.
政治道德视阈下的政府公信力问题,是社会成员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情感道德评价及内心认同程度,源于政府行政理念及具体行政中蕴涵的情感道德和价值取向的反映。其政治道德实践意义体现在以公众评价为主要特性、社会成员情感认同为评判,既是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的价值基础,也是维持"政府—公众道德关系"持续性的重要联结。在实现路径上,制度伦理的价值实现、主体的道德内化建构及道德情感融入的实效性,是建构和保障对政府信任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要有效地发挥道德的社会作用,仅仅肯定道德的非强制性一面是不够的,应充分肯定道德的两重性,即道德的非强制性与强制性,进而阐明肯定道德两重性的客观根据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转型期衍生出来的"道德胁迫"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而尤其以慈善捐赠活动中的胁迫现象居多."道德胁迫"是一方以道德名义迫使另一方做与道德相关之事,具有强制性、群体性、有限性等特点."道德胁迫"是传统道德观念的回归、慈善文化缺失的弥补、社会保障措施的填充,有其依存的合理性的观点,化解"道德胁迫"的途径可以归纳为制度和舆论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经济竞争制度的道德建设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竞争制度对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体现在三个维度:一定的经济竞争制度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水平,经济竞争制度发生变迁,社会道德水平就有了提升的机会;经济竞争制度为沟通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创造机会;经济竞争制度具有群体性、具体性、稳定性和强制性,从而对道德建设具有特定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中将“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社会公德是一项基本内容,它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基本行为规范,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反映社会的整体利益,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为社会大众普遍认可,所以它具有社会的广泛性、普通性、同一性。社会公德具有相对稳定性,沿袭下去会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道德传统的重要部分,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小平同…  相似文献   

20.
透视弱势群体道德价值观状态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当今我国弱势群体道德价值观水平并不因为其经济上的弱势而有所降低,但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利己主义的倾向;与其他群体相比,弱势群体的道德信仰水平较低,社会公德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异。他们既热爱传统美德又不愿充分认同传统美德,同时,对现代性较强的道德品质也认同不足,使得弱势群体道德价值观的提升比别的群体更为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