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农村环境问题是十分重要但却常被忽视的问题。大众传媒能够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大众传媒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沟通功能、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服务功能、培养功能等方面。目前,大众传媒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针对目前的问题和困境,应选择以下路径进行:政府建立传媒农村环境保护激励机制;传媒管理者和媒体从业人员提高对农村环境传播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农村环境传播本身的质量;农民主动、充分利用传媒资源,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论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制的主要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农村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指出农村环境保护法是有关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改善和建设农村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或法律表现形式的总和。农村环境保护法规的内容主要包括: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绿色能源,建设环境优美村镇、生态村镇,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法律。  相似文献   

3.
农村环境的日趋恶化会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为了推进我国农村环境建设的进程,本文根据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不足,提出了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对策,建立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构想。以期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逐步控制和治理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是中国环境保护最为重要的两种制度工具,二者相互交织、共生共济,型构了中国环境法治的实践图景;环境法律政策化和环境政策法律化是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之间联接、互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环境法律政策化应以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的功能"区分"为前提,实现环境政策对环境法律灵活性机能的补给与拓展;环境政策法律化则是以法律的稳定性持续彰显现代环境法治理念与价值的重要方式;囿于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在环境保护中的工具性局限,中国环境法治的未来发展应当走向以制序为基础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信访在我国环境保护制度构建中的作用,应用逻辑推理方法,研究中国实行环境公益诉讼的条件,结论认为:信访的固有特征使其成为解决环境争议的一种有效机制.将信访适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可以缓解中国环境法制不健全所带来的压力,而公民的环境权理论、公众参与原则、行政信访的宪法基础为信访在中国环境保护中的适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还需要从制度上建立和完善环境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6.
政府环境责任与《环境保护法》的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环境法律施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应当将《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和这一现状的改变结合起来,在《环境保护法》中强化政府环境责任。笔者分析了为什么要强调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介绍了美、日、俄的环境基本法在政府环境责任方面值得借鉴的规定。鉴于我国的国情,《环境保护法》应当规定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的政府环境责任,重点构建积极层面的政府环境责任体系:提供环境公共产品(服务),执行各项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人类面对环境危机发出的环境保护的呼声中,指出环境保护的实质是寻求持续发展的途径,进而阐明环境道德机制的建立将是环境保护中的一项有力措施。因为它亦是环境立法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日益广泛,贸易与环境问题逐步具体演变成为贸易体制与环境措施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的相互协调,使贸易环境措施既不影响环境保护又不妨碍贸易自由,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我国的对外贸易中环境保护的政策与立法状况要进行战略调整,在加入了“WTO”的过渡期内要逐步完善中国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日益广泛,贸易与环境问题逐步具体演变成为贸易体制与环境措施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的相互协调,使贸易环境措施既不影响环境保护又不妨碍贸易自由,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我国的对外贸易中环境保护的政策与立法状况要进行战略调整,在加入了“WTO“的过渡期内要逐步完善中国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和污染排放行业梯度转移使农村出现严峻的环境问题。无论是从环境资产属性及其区域性公共产品特性视角,还是从农村居民要素剩余索取权和请求权视阈,农村居民都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主体。当前农村居民不仅环保参与度和环保参与层次低,而且面对复杂的环境污染案件,环境维权能力弱,相对于排污者和城市居民处于双重弱势地位。要促进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应搞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加强环保立法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推进政府治理方式转变,赋予公民环境自主权,大力推行"征补共治",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村居民的社区角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民众对当前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认识、民众对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民众在环境保护中的参与等方面着手,对当前沿海地区的民间环境意识与现代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与中国高速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参照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与治理经验,深入分析了中国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措施。产业结构调整、设备现代化、工业转移、政府重点投资等日本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也有参考价值。中日环境保护合作已有良好开端,大连市与北九州市之间的合作具有样板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村环境问题复杂,多种类型污染与生态破坏相互交织,仅靠国家通过制度构建进行规制难以应对,自发秩序的生成应是农村环境法治的重要路径。日本在农村环境保护过程中,重视里山里地环境保护自发秩序生成机制,采取包括强制性协议和自愿性协议在内的合意措施,确认环境保护相关习惯的法律效力,保护和改善了环境。我国在农村行政资源匮乏情况下,更应促进农村环境保护自发秩序的形成,构建农村环境保护协议制度,确认相关习惯与村规民约的法律效力,以实现农村环境法治。  相似文献   

14.
姚华东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6):121-122,120
本文罗列了目前农村环境保护的客观现状及农村现阶段环境要把握的根本问题,强调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提出了应从五个方面做好这项长久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李静 《中华魂》2012,(8):56
1973年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4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环境管理机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这是一个临时性机构,担负组织指导全国环保工作和开展对外工作的职责。1975年,曲格平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环境署代表。1976年,曲格平回国开始宣传"法治对环保的重要性"。其观点获得了"国环办"负责人的认同。同年,成立了《环境保护法》起草小组。《环境保护法》草案在  相似文献   

16.
政府机关在环境资源保护守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监管职责、依法行使自身权力,但又存在一个难以忽视的严重问题,即政府机关在环境保护中守法主体角色缺失。因此本文建议采取相关措施来落实政府机关在环境资源保护守法中的主体身份,确保环境资源保护守法工作顺利开展。这也是本文探讨"角色"的初衷。  相似文献   

17.
外空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其理念转变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风险社会中的外空环境保护成为全球性问题,特别是空间碎片污染已经成为外空环境污染的重要形式之一,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国际社会的安全。风险社会中的外空环境污染具有特殊性,风险社会的来临为外空环境法律保护提出了很多挑战。这些挑战促使外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必须适应风险社会的理念和价值观,这样才能设计出良好的法律制度,以最终实现外空环境之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是为了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而美化生活环境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因此,只有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将设计创意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才能融入自然环境中,发挥出自身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9.
经过重大修改后,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得以通过,这是我国环境法治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为了应对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全面规范了政府环境责任,强调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职责和任务。这些条款反映了环境治理的实践需求,体现了环境治理的规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当然,?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中规定的政府环境责任,还有赖于政府环境职责的确立、政府环境责任的追究程序、公务员的权利救济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完善。同时,整个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对于政府环境责任的实现也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为司法专门化理念、衡平性司法理念、预防性司法理念、判决优先理念等环境司法理念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从制度设计来看,《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中的大量管制性条款为环境司法的运行提供了准据法依据,其中诸多条款构成了环境司法的特有制度支持系统和环境司法运行的合理期待。从环境法治效果角度考量,建立超越《环境保护法》修订案的环境行政与环境司法联动机制将是实现环境司法专门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