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区域经济学认为,相关区域之间必然存在经济联系。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与其他经济区域产生经济联系并相互影响。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东北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他国内各区域的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内部经济联系较弱,区域内乘数效应高;东北地区对国内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要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对东北地区的溢出效应,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对东北地区产生较大带动作用。相对而言,邻近的北部沿海地区和京津地区对东北地区的溢出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首先测算了我国八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由此描述了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关联的大致轮廓。然后,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溢出效应总体上还比较弱;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其溢出效应大部分为内部相互吸收;中部区域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较紧密,获得的溢出效应最大;西部地区内部区域间经济联系弱,对沿海地区产品依赖大,外溢较大,受溢很小;东北区域则相对封闭,外溢和受溢效应都很小。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沿海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条件与基础,从政府支持对沿海农业保险发展的推动效应、财政补贴对沿海农业保险发展的拉动效应以及沿海六省(市)农业保险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动效应等3个方面,对沿海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以山东省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农业保险费用支出对促进沿海农业发展具有积极而显著的影响。指出沿海农业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有较大区别,沿海地区在发展农业保险时应突出沿海农业的特色与优势,并始终将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工作重点;沿海与内地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异,使得农业保险的供给形式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符号特征,农业保险的区域差异化特征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南通沿海地区一直处于市域经济发展的“洼地”,沿海农业或渔业乡镇规模小、配套能力弱,已明显不能满足沿海大开发的需求。沿海前沿区域城镇化发展应围绕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总体目标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并结合南通沿海前沿区域城镇化基本现状,合理确定沿海城镇规划的总体框架格局,打通中心城市、沿海城镇与出海门户的关键通道节点,提升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融合度,集聚沿海城镇化要素资源。  相似文献   

5.
滩涂资源开发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项重要的国土开发事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沿海滩涂已形成新一轮土地开发热潮,因此,必须及时研究积极有效的环境保护对策,以促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更好地建成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沿海城市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辽宁省是黄河以北唯一的并且最大的沿海省,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关系到辽宁省的整体发展状况。从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定义及重要性入手,在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辽宁沿海地区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特性,找出其中的优势和劣势,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从而促进辽宁省未来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南通沿海前沿区域分布有11个各级产业园区,这些园区由于起步时间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加之国际 国内经济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南通沿海地区港、产、城的开发格局也有所调整,因此,随着沿海开发不断向纵深推进,南通沿海产业的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针对这些问题,依据国内外先进的产业布局和深化理论,提出了南通沿海前沿区域“三板块五集群十五基地”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超越对数SFA模型测算1994—2016年中国15个小麦主产地区成本效率,继而构建空间杜宾计量模型考察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成本效率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成本效率仍存在17.3%的损失;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成本效率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区域农机化水平对其他区域小麦成本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空间维度来看,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经度相近地区之间,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并不显著;从时间维度看,2004年前后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差异,2004年之后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据此提出农机补贴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建设和推广农机信息平台以及作物种植沿经度布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江苏沿海开发:落差·机遇·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地区目前虽已初步建立起了除海洋石油以外的八大海洋产业群,但无论是海洋产业发展规模(包括总量和人均规模),还是其他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都与周边省份的沿海城市存在巨大的差距。当前江苏沿海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其具体的发展对策应包括:研究制订有利于沿海开发的政策;加快建设沿海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沿海资源开发,打造系列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以港兴海”战略;加强沿海地区城镇功能建设;实现技术和信息支持,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辽宁沿海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宁省“五点一线”空间发展战略,对开发辽宁沿海地区意义重大。以沿海12个县市为样本,选取17个能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评价各县市的发展水平,得出沿海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做好统筹规划,加强区域间的横向联系,扶持民营力量,以比较优势突出县域经济特色,以循环经济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建议,为辽宁沿海以及全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反向技术外溢进行了实证考察,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并未显示出反向技术外溢效应;但在分地区的回归中,我国东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反向技术外溢效应,这表明反向技术外溢规律在中国是适用的.基于上述实证结果,初步判断其成因是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不足.把与国际经验分析相似的指标作为吸收能力代理指标,经实证考察发现:我国总体上的吸收能力并未达到反向技术外溢的要求,除人力资本强度、研发强度以及技术基础设施外,其他吸收能力均未对我国反向技术外溢效应产生正的贡献,且资本强度、研发强度、技术基础设施的贡献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零售业2005—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零售业FDI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的进入确实对我国零售业产生了正向的溢出效应,其影响力的大小为中部&;gt;东部&;gt;西部;资本密集度对我国零售业产生了较小的负面效应,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是影响我国零售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零售企业规模在西部的影响力比在东中部地区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在测算1994~2012年间中东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农业碳吸收量的基础上,发现农业碳排放量大于农业碳吸收量,农业对环境总体上处于正的溢出效应。因此,将农业"碳净吸收量"作为农业生产的正产出,运用非径向Super SBM模型修正了中东部各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1994~2012年间中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下降状态,其中技术进步是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技术效率仍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略高于中部地区,这是因为东部地区技术效率高于中部地区,且两地技术效率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但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率低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减排压力巨大;为实现政府制定的减排目标,需要对区域间碳关联进行研究,从而对各区域制定差别化的减排策略。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利用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将中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区域,从乘数效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的视角对中国区域间碳关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区域的区域内碳排放乘数效应明显弱于中部与西部区域;东部与西部区域对中部区域的溢出效应明显强于中部与西部区域对东部区域的溢出效应;区域间碳排放反馈效应很小,各区域差距也较小;能源直接消耗部门的总效应值远超其他部门。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区域和部门角度对中国碳减排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我国2000年到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内资工业的影响,比较研究外资对劳动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外溢差异,并从利用外资规模、外资密度、技术差距等方面剖析了其原因。文章指出,外资对我国内资工业的发展和内资工业产业结构的提升均存在积极的影响,但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各省市区2005-2017年的数据,在碳排放强度测度和空间自相关检验的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SDM)研究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经济增长、技术投入对碳排放强度产生负向的空间直接效应,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产生正向的空间直接效应,并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技术投入对碳排放强度产生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强度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能源强度仅存在短期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上半叶岭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沿海港口城市腹地的辐射和互利效能主要是通过现代交通来实现的.现代交通的发展改变了港口与腹地的时空概念,密切了两者的联系,既延伸了港口城市的腹地,也提高了港口与腹地经贸网络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区域转移是实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助改进梯度系数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的视角提出了中国目前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力源,并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的观点。同时,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与产业和产业链的环节转移相结合,在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合作,让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