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6,(3):31-34
《怀州修武县当阳村土山德应侯百灵庙记》是目前见诸报道的全国范围内两通宋代窑神碑之一。碑文关于窑神祭拜现象的记载,明晰了宋代窑神崇拜现象的起源;碑文反映的祭拜对象从自然神到人物神转变的趋向,表明宋代窑工制瓷技术的逐渐成熟;碑文中还记载了北宋当阳峪窑窑工凭借高超的制瓷工艺和先进的销售理念,开辟了产品销往外地的道路,促进了当地制瓷业的繁盛,为探究北宋政府与制瓷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材料。此外,窑神祭拜活动为宋代窑工的流动提供了契机,为研究宋代瓷业技术交流问题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河渎”祀风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渎为四渎之“宗”,其祠庙遍及黄河流域。本文从礼制地位、庙祠遗迹、祀礼与神相等角度,较系统地追记了河渎崇祀之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3.
"五显神信仰"是一种历史悠久、传播地域广泛的民间俗神崇拜。"五显神"原为宋代徽州婺源的一个地方民间俗信神灵,后来在南宋皇室及部分官吏的推崇下,被引入佛教寺院供奉崇祀;宋元以降,又演变为道教的神灵而得到广泛的崇拜。然而,宗教界及学术界关于"五显神信仰"的研究还非常之少,因此,关于历史上五显神产生的时间、神源、信仰分布状况、与民间俗神"五通神"信仰之关系、与佛教"五通仙人"等信仰之关系以及历史演变情况等,还十分模糊,有些论述似是而非。本文对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关于"五显神"的信仰崇祀状况进行考述,以求廓清相关史实。  相似文献   

4.
从远古至汉期间,泰山为中国原始宗教的重要祀所;而汉末至唐期间,佛、道二教发展至鼎盛时期,泰山上下宗教呈竞相传播的形势;宋至清,三教合一,泰山成为宗教信仰日渐民俗化、民间化的典型区域。纵观整个发展过程,前期(远古至唐),表现为祈求国泰为主,后期(宋以后)表现为以民求安为主,突显了其与国家昌盛、百姓安居的紧密关联性,昭示泰山宗教崇神的主题诉求始终是国泰民安。这是中国宗教信仰发展史中十分特殊的一点,也是泰山宗教崇神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山东乡贤崇祀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这一社会群体在明清两代是勾连国家、社会、士人的重要角色,对当时山东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各地乡贤崇祀逐步普遍化和制度化,乡贤崇祀也随之成为一种地方文化.山东乡贤崇祀形式历经若干变化,且形成严格的入祀选择方式和标准,由于其"可以显忠良,可以仰眷德,可以维风教"的特殊的政治与社会教化功能,山东乡贤崇祀在明清时期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的崇祀活动始自蜀汉政权时期,诸葛亮生前其功绩已被各方传扬,身后千年,崇祀地位同样被不断抬高。经魏晋南北朝的初步发展,诸葛亮崇祀在唐代得到士人和武将的极大推动。两宋之交,诸葛亮崇祀再获新生。明清时期,伴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诸葛亮崇祀活动进一步得以扩展。  相似文献   

7.
泰山信仰即以泰山神(民间化后称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为主的宗教神灵信仰。泰山神信仰源于远古的山岳崇拜,在明代以前,泰山神不仅因多次得到帝王的敕封、致祭而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也因“泰山治鬼”之职而成为民间各香社崇祀的主体,泰山行祠亦已遍布域内各府、州、县,其在泰山乃至域内众神中的独尊地位是其他神灵所无法比拟的;而碧霞元君不仅兴起较晚,其民间杂祠甚至淫祀的属性亦不时成为世人抨击的对象,地位远在泰山神之下。但明代中后期之后,两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碧霞元君犬有凌驾于泰山神之上之势,究其原因则与泰山神回归官方祀典、封禅活动的终结及碧霞元君神职广大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河神信仰由来已久,不但在民间极为盛行,亦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明清时期,开封地区频发的黄河水患给沿岸民众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使当地河工不断。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频繁的河工使得开封地区河神信仰极为盛行。在官方和民间崇祀的众多河神中,以金龙四大王信仰最为盛行。河神信仰的盛行对开封地区黄河水患的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祭拜河神成为官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要手段,修建河神庙宇则成为河工告竣后酬神报功的重要举措。河神信仰在民间有着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修建河神庙宇成为官民情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9.
论《郊祀歌》的神仙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祥旭 《南都学坛》2002,22(1):60-63
《郊祀歌》的神仙思想和汉武帝等人的崇祀封禅活动密切联系着 ,它主要表现为人神交接、长生不老、福瑞祥祗等神秘理念 ,它的前因是跟战国以来神仙思想的发展尤其楚辞艺术的哺育有关 ,它的后果是直接刺激了我国游仙诗的成长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清代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改变了四川的人口结构,使四川民 间信仰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清代四川社会中,土著和移民所建立的祠庙、会馆不仅是作为信仰中心,还 是四川社会的整合中心。祠庙、会馆最初崇祀的所谓“乡神”是土著和移民的精神寄托和集体象征,而后的附 祀、改祀和兼祀表达的是对新“四川人”身份的认同和对区域社会融合的主动性。川主信仰作为土著的本土信 仰,在实现了土著社会的整体认同和群体整合之后,又在移民中获得了广泛认可并被附祀、兼祀或改祀,从而 部分实现了土客交流与融合。但是,川主信仰还是因为其狭隘的乡土性和模糊性而最终被关羽等大神所取 代,这是四川社会真正走向开放的开始和表征。  相似文献   

11.
三星堆文化的造型艺术表现的正是古蜀人巫术祭祀的活动、“神人交通”的主题,所以其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人像群等器物或在外观形式上,或在传达的宗教内涵上都表现为一种“升腾之象”。  相似文献   

12.
祭祀文化与先秦郊庙乐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祭祀文化是种古老的文化,先秦郊庙乐歌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因郊庙祭祀而产生,又为郊庙祭祀所用,所以,其创作要与祭祀文化的天命观、孝道观、功利观等相适应,这样才能达到感天地、通神明、神人敦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从红光村发掘的彩绘石磬看纪南城南郊祭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0年,在距纪南城2公里处的红光村发现了一批绘有凤纹的石磬,通过对石磬和凤纹的研究,我们发现这批石磬与楚人的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纪南城南郊有用于祭祀的祭坛。南郊祭祀对象是一个以祭祀至上神太一为主体,并包括其它诸神在内的"百神"祭祀系统。2004年公布的《上博(四).柬大王泊旱》可以作为楚人南郊祭祀的明证。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当时风土人情的诗篇,主要集中在“十五国风”中,“十五国风”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通过神祗意象的塑造写了先民敬畏自然、崇拜祖先的h筮活动、丧葬习俗等,表现了先民们敬神、畏神、祭神、祀神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青海同仁地区的土族和藏族村庄在每年农历六月份都举办规模盛大的集体性祭祀活动“六月会”。在具体的举办过程中,大多数村落都存在全村同祭神灵和邻近几村合祭神灵的形式。本文从共时性的视角,依据杜尔干和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的宗教人类学理论对“六月会”仪式的社会整合功能展开分析,提出“六月会”祭祀圈的概念,并在村落和村际两个层面上,揭示了其对社区共同体的整体团结和内部结构的巩固、维系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现有资料与考古发掘看,岱庙鲁班殿创建于清康熙年间,重修于嘉庆年间,后又曾扩建,终毁于民国时期,历二百余载。在此期间,因鲁班祭祀活动,而催生鲁班神会,鲁班神会又促进了岱庙鲁班祭祀的组织化和常态化。明清以来,鲁班信仰在工匠群体中深入发展,同时传统农耕社会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依然根深蒂固,工匠们力图将祀行业神之鲁班殿筑于国家正统祭祀大庙,以求社会对其行业及从业者的认可与尊重,岱庙鲁班殿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 对自然界的敬畏产生了自然崇拜, 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又使自然崇拜成为早期人类的精神支柱之一。中国的自然崇拜有多种自然神形象和完整的祭祀仪式, 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瑶族布努支系主要聚居于广西的都安、大化及巴马三个县份境内 ,依山而存 ,文化独特 ,其创世古歌《密洛陀》是此支系独特文化的载体 :有对女神崇拜、图腾信仰、宇宙万物观、众多的大神、工神、民族的迁徙等等 ,构成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长河 ,是一支悠长的、古老的歌 ,从中可窥视布努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风水理论在郑韩故城的军事防御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蕴含聚气与辟邪理论的城址设计;可以对敌人产生精神震慑的庙宇建筑;为了求得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庇佑而进行的社稷祭祀。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内居民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20.
白族本主祭祀仪式象征意义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本主祭礼仪式是白族本主崇拜中最活跃并最具符号意义的元素,是白族文化的特殊形态,在文化人类学中有重要研究价值。探讨本主祭礼仪式的象征体系,对准确理解本主崇拜的宗教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