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序列,在中国历史上向来被人们视为安身立命的圭集。而在传统的“家天下”社会里,齐家是基础,它不仅是检验修身成功与否的第一步,而且是修身向治国、平天下扩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教育有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曾国藩,这位挽晚清大厦于将倾的“中兴名臣”,在其留存下来的1,459封家信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自概之道”即其主要内容之一。“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镇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曾国藩治…  相似文献   

2.
《大学》主旨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提出了一套自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 ,使它不仅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系统的政治哲学理论 ,而且也为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基本方法 ,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思想文化诸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政德修养思想与当代领导干部的以德养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道德教育大纲的儒学经典《大学》,建构了为政官员政德修养的完整思想体系,强调“修身”为根本,修身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理想目标,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使命,对当代领导干部加强政德修养、实行以德养廉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修身在齐家”指出,只有通过修身培育道德感,才能营造道德的家庭生活,为个体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立足点。“治国在齐家”表明了儒家“家国同构”的基本内容,即,伦理理论上“家国同理”;社会观上“家国一体”;在政治生活中必须以“大家”为重,以“恕道”为行为指导。“平天下在治国”则突出了“家国同构”的文化含义,即,文化价值观的合理化对于实现一个“德风开放”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作为儒家哲学的一部重要的经典文本,揭示了以修身为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道德思想,这种思想以修身为中心,向外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向内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此而消除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闵,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隔阂,达到“合内外”的精神境界。到宋明儒学,这种精神境界发展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大学》所揭示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社会把政治伦理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壮族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种理念。《传扬歌》①与《布洛陀经诗》②这两部在"那"文化圈广大壮族地区流传的经典著作,就记载了壮族先民的政治伦理之治平思想,主要包括天命观、民本观、抗争观、公平观、民权观。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封建士大夫阶层中崇佛、近佛成为一种时尚.究其原因,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的封建文人,身心疲惫时,需要一个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我党关于治国方略的重大完善和发展,它的提出使道德建设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就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几对关系作以简要分析。 一、道德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先辈在解决温饱的物质实践中创造了灿烂深厚的传统文化。那种“内圣外王”的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报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贯穿了重理想、重情操、重和谐的传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美德。它们覆盖了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9.
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文化,其发展与人类的文化发展同步而行.在中国的历史里,水文化拥有小至正心、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的博大内涵.  相似文献   

10.
清末,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其晚期,随着内乱外患频频发生,大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就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残酷斗争中,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一批汉族官僚破颖而出,给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注人几分活力。尽管这批‘冲兴名将”。“名臣”,未能挽狂澜于既倒,但因他们的效忠尽力,清王朝能苟延残喘,又维持一一f半个世纪之久。这些地主阶级中出类拔革者,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其深刻的影响。纵览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将发现,他是一个在中国近代。恰守并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典型代表。而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