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网络账号有关的"数字遗产"继承问题已经进入了现实生活,但相关的法律却滞后。首先,本文界定了"数字遗产"概念,梳理了"数字遗产"保护现状。其次,讨论了与账号有关的"数字遗产"的特点;结合实例,在当前法律环境下对具有不同特点的与账号有关的"数字遗产"的继承性进行了研究。最后,从网络公司、用户、国家立法三个角度出发,分别提出了应对当前"数字遗产"继承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悄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了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和QQ、游戏装备、虚拟货币、帐号密码、文件视频等诸多虚拟数字财产,既有财产性利益,又包含精神性利益。数字遗产的属性、法律保护、继承等问题,都有待进行系统化研究。数字遗产能满足财产价值性、稀缺性和可支配性的特质,具有财产权的法律属性,是包含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权利的集合体,应纳入现有财产权利体系中予以保护;根据数字遗产是否具有明显的财产性的标准,可将"数字遗产"分财产性显著类、人格性显著类、财产性和人格性混合类三大类;不同类型的数字遗产应适用不同的继承规则规范,才有利于数字遗产继承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我国数字遗产继承的具体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遗产是一种新型财产,有着明显不同于其他遗产的特征。数字遗产所具有的物的属性、财产属性以及遗产的属性要求数字遗产继承的实现。但是数字遗产的继承面临着法律和现实的双重困境:在法律层面,物权法对数字财产的认定缺位,继承法无数字遗产继承的相关规定;在现实层面,存在继承所涉主体多元权利义务关系复杂、继承客体多样保护范围难以准确界定、行业利益冲突难以有效协调等问题。因此,通过修改继承立法,或者发布司法解释,或者发布指导案例的方式等是实现数字遗产继承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数字遗产的未来 由于大部分网民是年轻人,数字遗产继承问题在中国可能还不急,但在国外已有了先例。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中使得存在于网络中的个人信息具有了商业性价值,其可以进行转让使得网络个人信息具有财产权属性,构成网络个人用户的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发生继承。但是仅具有财产性价值的网络个人信息能够作为遗产发生继承,而纯粹人格利益的网络个人信息是不可以作为遗产发生继承。而继承人只要能够证明特定的网络个人信息可以归属于被继承人,就可以通过法定继承或者遗嘱继承来继承被继承人网络个人信息财产。  相似文献   

6.
《民法总则》第1条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事立法的目的之一,未来的民法典的继承编应当通过完善和制定相关制度践行这一立法目的。确认自然人的私有财产都可为遗产,确保遗产不被遗漏和不受损害,并通过扩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扩大继承权相对丧失的情形,确保遗产能够有人继承,以弘扬"富强"价值观。规定特留份制度和归扣制度,明确承认继承协议的效力,维护家庭关系的稳定和谐,以弘扬"和谐"价值观。对公婆、岳父母尽了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赋予其酌情分得遗产请求权,以弘扬"公正"、"平等"价值观。对于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瑕疵但不影响真实性的遗嘱,应当认可该遗嘱的效力,并承认替补继承、后位继承,认可夫妻共同遗嘱,以弘扬"自由"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我父母离婚后,父亲出国经商多年,前不久在国外去世。请问,我要继承父亲在国外的遗产,如何办理相关的法律手续?读者:刘坤刘坤同志:子女对父母的遗产有继承权。被继承人死于国外,国内的子女也可以向国外的继承人提出继承遗产的要求。我国《继承法》规定:"中国公民继承在中华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随着工商资本主义的进程,英国原有的社会结构日趋解体,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中产阶级势力逐渐壮大,贵族势力日渐式微,财富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人生成败的价值尺度.遗产继承是改变人们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重要契机,由此演绎出一系列遗产纷争与爱情阴谋.作为具有时代烙印的社会现象,遗产继承成为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从奥斯汀到哈代跨越整个世纪.从历时性角度分析,遗产态度经历了从世纪初温馨现实主义的听任命运被动接受,到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主动争取,再到中后期惊悚小说的不择手段的变化,揭示出十九世纪人们财富观念和遗产态度的流变.  相似文献   

9.
【韩国《每经周刊》4月5日文章】题:韩国出现“不给子女留遗产”运动。由于最近韩国接连发生因为继承遗产而犯罪的事件,人们都觉得遗产对子女是有害无益的,因此以社会上层人物为中心已经悄悄开展11年的“不给子女留遗产”运动一被公开,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不给子女留遗产”运动的内容是:一,为提防自己死去,每年都写  相似文献   

10.
现代遗产运动中出现大规模的遗产制造,根源在于忽视了文化遗产与遗产主体是一个合二为一的整体,剥离了遗产主体对遗产物的自我归属与情感依附。以"物"(things)就是"物"(object)而非"人"的态度来处理文化遗产,从而出现遗产主体的受挫感。以文化遗产是遗产主体记忆的载体、自我存在与延续的方式为论述起点,分析作为文化遗产的"事物"如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转化为"自我"的构成,从而实现了作为客体的"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互化,使得"物"成为人们自我存在与延续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心理学中个性倾向性的有关理论,从世界观、动机、理想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辜鸿铭从事儒经翻译活动背后的深层动因,从而促进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与传承文化,还可以与新媒介结合进行互动式推广。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媒介推广文化的模式有:富媒体虚拟场景展示、IGA软性推广、虚拟真实互动等。通过这些方式可实现新媒介与文化遗产推广推介的结合、虚拟场景与真实景观的结合、线上互动与线下互动的结合。通过互动性推广,辐射大众、涵盖小众,并影响多目标人群的参与与关注。  相似文献   

13.
互动出版:数字出版时代的新潮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我国经历了出版成果数字化和出版过程数字化两个阶段。互动是数字出版的本质特征,互动出版已经成为数字出版时代的新潮流。借助于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数字化出版平台,互动出版作为一种碎片式出版,催生了数字出版时代的按需出版、个性化出版和自助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14.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对近十年发展的回顾、分析,总结我国数字图书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不足、法律不健全、组织运营不合理、数字信息非标准化、电子文本质量差和网络运行不安全。文章提出了,提高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水平;加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质量、统一标准和网络安全建设;加强馆际合作,实行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强我国图书馆的法律建设,以保证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数字黄河"工程的背景出发,论述了"数字黄河"的概念,分析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基本内容,总结了"数字黄河"工程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子信息、工业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文章将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师资三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保留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抢救和保护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迫切地摆在了北京乃至全社会的面前。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建设是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热点,在我国尤其在西部地区受综合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项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章阐述了建设"数字咸阳"的基本框架,提出了"数字咸阳"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当前应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积极推进"非遗"进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建立"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的个性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算不再只与计算机有关."比特"成为新时代的构建元素,它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我们的生活.它所带来的超乎想象的自由度,使人们不再被各种媒体信息所俘虏.主动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生活时尚.无论是对产品、居室、时装还是媒体界面,人们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冲动--个性化的追求.对于21世纪的设计师来说,满足多元化需求,实现人们的自我存在将是必然.个性化设计将成为新时代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