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对自主人格的呼唤,对依附人格的批判,构成它最具深度的矛盾冲突线.20世纪市民文学展现的人格冲突,最体现市民文化价值观"蜕变的尴尬".在世纪初和世纪末的官场现实主义小说中,对依附人格的批判和剖析即成为主导倾向.鸳蝴派的作品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想影响颇多,但封建的伦理观念也深驻难移.海派作家叙事的平民立场、"俗人"立场体现了他们一种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念,但他们笔下也没有站立起一个健康的具有自主人格的新人形象.新写实小说、70年代作家、美女作家等八九十年代的市民文学所展示的市民的人格世界也是灰色的.张欣笔下的"城市丽人",在残酷的竞争中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始锻冶出一种新的人格,这是百年市民文学的一个终点,也是新的世纪市民文学的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2.
论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文化选择,是指新中国文艺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针对政策问题背后所面临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所作出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整合.新中国文艺政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经面临过许多重大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归结起来,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文艺与政治、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  相似文献   

3.
传统与现代在 20世纪中国有着持续百年的长期冲突,20世纪文艺境界论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冲突,可以作为反思百年文化冲突的切入点。“治心以有内心”是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传统的“传统性”,它所体现的是“以心体天地之心”、“赞天地之化育”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古代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西方现代性在线性时间观主导下,凭借科学技术力量控制自然而打破了自然节奏;同时,资本逻辑成为整个生活的支配性逻辑,其力量渗透到世界各地区。面对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艺境界论传统发生了现代裂变,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经历了一个“蜕变”、“断裂”与“复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中的文化冲突问题,是信息时代文化发展繁荣带来的普遍性的现实问题.当前网络中的文化冲突主要是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冲突,其实质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冲突和经济利益冲突在网络中的延伸,以及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在网络中的对抗.冲突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甚至已经超过了现实中的文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未来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因此,需要从坚持主流文化、坚持传统文化、坚持兼收并蓄、坚持文化自觉等方面人手,科学地加以应对和消解.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过程中文化冲突不断,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践也不例外.中国企业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面临着明显的中西文化差异与强烈的文化冲突.所以,要深入了解并正视我国企业文化的特点及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的具体表现,建立融合各方之长的新型企业文化,进行跨文化管理培训来管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6.
西方管理理论是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必然导致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从而导致管理失效。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认识文化冲突,化解文化冲突,进行文化融合和文化构建。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的文本世界中,展示的是一个俗人的世界,一部演绎一个世纪的俗人求生存的"活着"的历史.作家们力求"原生态"地展现市民的生存状况,追求一种"毛茸茸的质感".在市民文学的文本世界之中,普遍呈现出精英与平民、高贵与平贱、雅与俗、理想与实在的二元对立,这种二元对立成为许多市民小说的叙事结构中心.  相似文献   

8.
以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广告画为研究对象,对月份牌广告画的发展史进行梳理,并从其内容嬗变、画中人物与商品的关系和推销理念等角度进行探讨,发现民国时期月份牌广告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展现了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社会东西方文化冲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互渗及多种价值观并行的状貌.它不仅推销了一种现代消费主义理念,而且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关于中国现代性想象的图景.  相似文献   

9.
乡土想像在20世纪以来成为作家最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性的历史机遇而形成的文化机制造成的.是乡土无意识与现代性历史机缘之下重新激发出来的一种文化心理,是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补偿与救赎心理使然,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区域文化是形成媒体个性风格,尤其是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它们成为媒体的文化基因,成为媒体生命存活的"DNA"。考察"京沪冲突构造"中的近现代北京、上海报刊,分析湖湘文化对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的影响,即可印证这一规律。前者构成1840年以来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侧面,后者则孕育出了毛泽东这个影响中国历史和中国新闻的巨子,以此见出区域文化对新闻传播史的深刻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的文学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国华裔文化心理成长的演绎史。美国华裔文化心理经历了一个由全中化到倾美化,再到中美融合的发展演变过程,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从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时期第一批移民大批进入美国,到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推出,再到20世纪下半叶中美关系的推进,中国的实力及中美之间的交流都对美国华裔文化心理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其文化心理在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中趋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价值取向呈动态特征。湘西独特的文化精神,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采借下对中国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再阐释,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沈从文的理解前见,渗透进了其文学活动中,就使他能够运用文化整体、文化相对论思想,对各种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走向对湘西文化乃至整个国家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和整体性的解读,实现了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的融合,使创作视野不断突破,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后,提高到创作晚期的对人类整体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3.
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对各国文化的警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以来,国际上涌现出大量的新兴民族国家,而西方的殖民霸权式微,世界上众多民族文化被赋予了 新的意义,成为各民族为捍卫其自身利益而高举的旗帜。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文化民族主义也会走向极 端,成为民族冲突的背景和缘由。民族文化冲突而引发的世界民族问题给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启 迪和警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既是无法回避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画艺术在迎接这一挑战过程中怎样有效地把握自身的价值存在,将直接决定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前景和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全球化就是要包容差异,体现多样化、多元化,民族正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无论中国画怎样“走向世界”,必须确立一个前提——民族性。中国画传统的精髓和魅力就在于它具有的独特的东方艺术特征和独到的审美理念——写意中的“精气神”、笔墨精神、绘画语言的高度程式化与抽象化。有坚守亦有创新,我们要按照“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路寻求改革与发展。中华文化有着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中国画艺术也正是在广收博采、兼容并蓄的文化激荡中,建立起了具有东方民族特质和独特审美范式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指明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各自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不同是两个范式,在实践上具有不可通约性。中西医之争,争论的是关于人体疾病的疗效问题,实质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因此,很可能会不了了之。但其实质,在社会建构论看来是不同共同体在争夺权力、利益的表现。对二者争论背后隐藏的权力、利益的揭示,不仅为解决中西医之争打开了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还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正确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时,这也为从文化的视角理解并解决当今世界的一些冲突问题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期俗文学研究之所以出现现代性转型的中兴局面,主要得益于近代文学革新运动对传统文学格局的改变和对俗文学地位的抬升。此外,西学东渐的影响、国外汉学的刺激以及科举制度的废除等外在因素,也都对传统文学格局的转变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现代性的俗文学研究明显是受此多方面的刺激而逐渐走上全新发展道路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重宗法人伦 ,西方文化重个体自由 ,这是中西文化根本差异所在。在向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过渡与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必须革新重宗法人伦而轻个体自由的传统文化 ,而重个体自由的西方文化及其西方文学为这种革新正可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证明了这种借鉴的必要性与巨大意义。 2 1世纪的中国仍要反封建 ,仍要继续文化革新 ,仍可从西方文学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美国动画片《Mulan》取材于中国古代诗歌《木兰诗》,通过削弱中西文化的明显差异,以文化共性为传播基础,采用西方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将原著中的某些文化特征加以转换,同时植入西方价值观进行文化传播。通过分析两种“木兰”的文化差异和美式“木兰”在中国乃至全球得以接受的原因,探究美式文化转型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的融合始终伴随着文化的建构。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通史性著作中,颇为重视对民族融合与文化建构关系的讨论。在民族与文化的构成上,强调中国民族与文化构成的复杂性,主张“文化不以种族而分”。在民族融合与文化建构上,肯定中原汉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同化力,强调民族融合对于文化建构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不因民族冲突和政权更迭而发生变异。同时十分重视以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些观点既是传统史学近代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新认知,同时也是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国的人本主义与西方的宗教有神论这一根本文化冲突出发分析了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化探索,认为这一探索过程包括融合中西、西化和超越中西三个阶段,重点探讨了其发展演变规律及造成中国的现代化屡受挫折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