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21世纪重庆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介绍重庆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重点分析重庆“产品型”和“在产品型”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提出重庆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重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重要的区位优势。重庆“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国内功能性金融中心,是将重庆与国家战略贯通,既立足重庆,又站在全国和世界的视角发挥重庆金融中心的功能。本文以金融功能观和金融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对重庆、成都、西安金融中心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测量重庆金融中心发展的功能优势,以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庆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3.
重庆方言中的“倒”可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也可表示动作的方式和结果,用法很多,是重庆方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重庆方言的“倒”可和普通话中的“着”字作比较。  相似文献   

4.
日本为彻底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1940年对战时中国陪都重庆进行了疯狂轰炸。日军为此制定了“101作战计划”,在空袭中混合使用了集团轰炸、连续轰炸、照明轰炸以及投入零式航载战斗机的“零式”战略,给重庆造成 巨大损失,外国驻渝机构也未能幸免。空袭后,重庆的救赈工作比较及时,积极防卫,显示了重庆人民“愈炸愈强”的战斗信念,粉碎了日军炸垮重庆的野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抗战“以空间换时间”、“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5.
在实事求是原则的视域下,构建“五个重庆”的和谐城市发展战略是与时俱进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之一。以“五个重庆”发展战略的各个细分目标为基础,首次提出“舒逸”、“便捷”、“绿色”、“平安”、“活力”之都的概念,把建设新重庆城市形象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五个重庆”建设的全过程,以科学发展的实践来验证和谐城市发展战略的效果,从而用“五个重庆”建设来实践实事求是原则的内涵,升华科学发展的认识,最终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6.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重庆“强位弱势”的高新技术产业 ,究其原因 ,其中之一在于“麦克米伦缺口”壁垒现象。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 ,构架发展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种子基金” ,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种子基金”的主要形式有 :政府担保、政府补贴、政府投资基金等  相似文献   

7.
“贴牌论” ,认为重庆企业整体素质低 ,主张“重庆为全球贴牌”。“创牌论” ,认为只有创牌 ,才能有效抵御国外名牌的“入侵” ,主张“大胆走出去 ,创造大品牌”。这两种观点均有偏颇 ,前者在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后者在于脱离重庆的实际。正确的对策是 :创牌立身 ,贴牌借势 ,创贴结合 ,品牌兴渝  相似文献   

8.
1937年国民政府迁渝后,重庆想象进入国家象征符号的表意系统。战时重庆形象的变迁,是城之变与书写语境、评判立场之变相互作用的结果。全面抗战初期的重庆是众多青年争相奔赴的城市,神圣国都形象投射着民族国家抗战的激情。抗战后期,人与城的矛盾激化,重庆不再是“我们的城”,而是变成了“愁城”“恶城”。抗战结束之后,回望中所形成的重庆印象走向分化,城市的主体性质在革命话语中悄然转换。重庆形象从“我城”到“他城”再到“我城”或“他城”,不仅涉及城的问题,也涉及权力主体和意识形态的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重庆直辖,国之盛事。重庆未来的发展,牵及长江上游、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之大局。巴渝(传统)文化、陪都(抗战)文化、红岩(革命)文化,三峡(天人)文化构成了新重庆文化的四大母题,并孕育出“自强不息,和合创新”的重庆文化精神。两江汇流、亦山亦水的独特自然环境与本世纪三次大规模移民所造成的复合型地域文化特色及人才资源,是促进新重庆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重庆文化的现状与重庆今日的地位极不相称,新重庆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再创辉煌,在把重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经济“首富之地”的同时,也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文化的“首善之区”  相似文献   

10.
“红岩精神”的产生 ,在重庆百年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是 2 0世纪重庆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牌。在新的世纪 ,重庆及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同样需要弘扬“红岩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从国际金融创新的经济背景分析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内容、金融创新的意义和我国金融创新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辨析金融压制、金融深化、金融管制的内涵及其利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必须深化金融改革,革除金融压制,强化中央银行金融管制,规范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3.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在给各国经济以重创的同时,也激起我们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二者关系的重新审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种动态的博弈关系,二者在现代金融发展过程中既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金融监管松驰导致二者关系失衡虽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但加强管制并非我国当前处理二者关系以走出危机阴影并防范和遏制金融风险的良药。重塑效益性与安全性相统一的金融发展观,坚持金融创新不能动摇,改善金融监管并在金融创新中及时跟进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理智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保护这一议题多次被各国政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一直被忽视,法律法规不完善已经无法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中美两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认知当前我国在此方面的不足,并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资源,设计出一个全方位、高效率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框架体系,在后危机时代金融市场中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从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在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商业银行的产权与经营机制、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金融监管的目标与手段、金融市场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金融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金融意识与观念、金融法律与法规、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不同。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改革,逐步优化本国的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16.
金融发展理论在90年代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突破了麦金农—肖的框架,并融合了内生增长理论的一些积极因素。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建立了大量的理论模型,旨在阐释金融体系是如何内生形成和发展的以及金融体系是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金融发展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金融自由化反思的结果,金融约束理论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发展的进一步思考,目前国内理论界也有不少文章赞同在我国实施金融约束政策.文章在阐述金融约束政策的理论核心和政策建议后,对在我国实行金融约束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金融约束的具体政策建议并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对我国的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融市场具有内生的脆弱性,其产生原因与信贷市场不同。作为特殊经营行业,与实体经济相比,金融产品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特别是在网络金融时代。这也决定着金融市场内生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金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几乎是完全弹性的;金融产品的虚拟性;金融产品交易的跨期性以及金融市场结构的特殊性等。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我国财务公司的性质和特点;指出并分析了当前我国财务公司存在的业务定位不准,融资渠道狭窄,缺乏人才资源和行政干预过多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明确财务公司的定位,拓展金融服务功能,拓宽融资渠道,开发人才资源,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等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对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金融约束理论的介绍,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作出了我国现阶段实施金融约束政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相机选择的判断,同时提出了我国实施金融约束政策存在的问题,指出金融约束是促进金融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