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农村人口多、劳动生产产的提高、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低、城乡分隔政策等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剩余的主要原因.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则在于转移所可能带来的利益、城市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民观念的更新、农民对城市文明的向往等方面。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实现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计划经济体制是用计划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配置,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资源,不可避免地要实行计划配置.我国在建国初期用行政手段干预劳动力市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统一行政计划调配和调剂劳动力就业、实施统一工资制、排斥农村劳动力及固定工用工制度的劳动力计划配置体系;劳动力计划配置必然导致用人单位冗员,引致劳动者的低效劳动,并通过限制制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力配置的效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配置方式也必定市场化,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大力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体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典理论的中国劳动力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动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受市场和制度的约束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就整体流动进程而言经典劳动力流动理论仍具有指导意义。不同劳动力流动理论在理论依据、基本假设、流动模型及动力来源等方面不同,通过比较分析,结合中国劳动流动的实践,研究得出中国目前劳动力流动尚未到达刘易斯转折点的结论,并提出推进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动力应是多元化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以及现行的土地流动制度已经成为制约劳动力流动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状况为切入点,具体联系福建农村劳动力规模和行业的分布、劳动适龄人口的迁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等基本分析,来认识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加速时期的内涵和特征及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引领并推动我国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发展。但从我国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劳动合同制度仍存在诸多不足,对劳动用工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劳动合同制度的主要不足有:劳动合同适用主体的身份化与单位化不利于劳动用工制度价值功能的充分实现,劳动合同内容的统一性与刚性不利于劳动用工制度适应能力的最大化,劳动派遣的异化不利于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形成的动力机制的影响。农业富余转移的动力可以分为三种:农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排斥力,城镇非农产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摩擦力。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对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分析了制约金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流动盲目性大等因素,探讨了金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现有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层次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转移市场,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立多渠道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劳务派遣、劳务分包等非正规用工的二元用工,当前已成为国有建筑企业普遍采用的用工制度。以往研究对国有建筑企业二元用工的产生发展和实践表现有所呈现,但关于其实现机制的探讨尚显不足。文章基于国有建筑企业S集团公司的个案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伴随行业生产管理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筑行业和国有建筑企业先后通过制造身份差异构筑边界和利用城—乡公民身份差异划定边界,使得二元用工体制得以形成;之后,通过工作场所中身份区隔的劳动管理实践,维护了二元用工的边界;而职工和劳务工基于劳动体验和社会地位差异的认同分化和身份再生产,则保证了国有建筑企业二元用工体系的维系。概言之,国有建筑企业二元用工的生成和维系,是国家、企业组织和劳动者三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但在其过程中,国家而非资本,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由于和田绿洲面积有限,在农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缩小,富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转移富余劳动力成为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的一部分,政府部门面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劳动者素质不高、缺少劳动技能等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转移劳动力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实现了脱贫致富,并在务工过程中学到了劳动技能。奎雅乡阿其克乌依村就是和田维吾尔族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典范,该村农民在外出务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此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进城就业实际上是自身与城市用工企业之间的一种交易行为,二者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实现交易。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城乡二元制度,农民工与城市用工企业之间的交易的效率低下,劳动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和有效配置,农民工就业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了农民工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农民进城务工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着我国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应该加快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二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以确保农村劳动力持续稳定地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制度、经济、农业生产力水平、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供求失衡及情感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广大农村纵深发展吸收和以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为重要转移方向,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全面合理规划,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数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进行了估算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得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未必是“剩余”,“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未必就“转移”的结论,提出引导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障碍,劳动者素质等多重因素制约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我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异地转移为主,劳动力的异地转移是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只有适时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特点,政府才能够综合应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微观调节等各种措施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5.
促进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对五大制度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城市取向的制度惯性作用,致使农村劳动力难以成功转移,从而影响了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工程。通过对五大制度的审视,剖析了存在于其中的阻碍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诸多问题:就业制度中的地方劳资政策歧视、就业机会歧视问题;住房制度中的农民工无权享受城镇住房补贴、无权购买经济适用房问题;土地制度中的导致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性差、所有权主体异化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导致农民工观望、雇主推却、地方政府消极问题,户籍制度中的社会歧视和社会隔离问题等。然后,分别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制度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为拥有1.5亿有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理论上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态。因此城乡比较利益差距的拉力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但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也奠定了农民工工资较低的现实基础。一些外企和个体私营企业,产生了无限利用廉价劳动力,拼命赚取劳动力剩余价值的动机。但劳动力的再生产不同于一般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具有特定的要求。突破或者接近这个底线,将造成劳动力回流农村的后果。劳动力回流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但从总的趋势而言,是城镇化进程的倒退。因此,善待农民工,确定合理的工资标准,不仅是保护农民工利益的需要,也是城镇化进程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与农村新增劳动力培训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劳动中解脱出来这一社会问题。提出如何将这部分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国家提出了将其转向职业教育,由职业教育将其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但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公共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把农村劳动力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建立健全劳务转移就业的组织体系,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扶贫力度,从而实现中国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的成长对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集群产生的规模效应带动了中心镇的发展,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中心镇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出路。通过以广州市番禺区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走向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和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产业集群与中心镇建设和农村人口转移相互促进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主流观点从降低行政管理成本视角,认为要弱化中国地级市地位和功能。与主流观点不同,文章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地级市的经济地位不应该削弱而应该进一步增强,进而将地级市打造成为各省的区域次中心,成为未来城镇化过程中工商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目的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从产业、资金、资源、市场、制度等方面加以引导,促进地级市产业发展,并吸纳足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地级市就业与定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