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柳宏教授所著《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一书,通过对清代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路径的挖掘,采用哲理总结与文献考辨相结合的学术史研究方式,试图多角度揭示清代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的特点及其学术史价值,有助于充分激活清代《论语》诠释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综述了课题组继《<论语>的公理化诠释》和《<孟子>的公理化诠释》的研究之后,对于《荀子》所开展的公理化诠释之进程。先秦哲学中最具系统表述的是荀子。我们通过运用公理化方法,从明分使群、隆礼重法、化性起伪、王霸兼用等四个篇章进行证明与推理,力图展示先秦儒学的演绎体系,揭示其内在思想脉络和逻辑,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太谷学派是清代嘉庆以后的一个民间儒家学派,首尾活动百年有余。学派的宗旨在于加强自身修养,走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一生为民众做有益的事,以达到"祈天永命"之目的。太谷学派接近民众,对儒学的研究多有创新。学派的思想渊源与宋代理学并无关系,而直承《周易》、《论语》等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经学及儒学哲学的发展相互交织,共同推演出经典诠释独特的嬗变路径和演进图景,实现了《论语》诠释的转型和变革。总体而言,北宋前期《论语》诠释新旧学风双线并行;中期以后涌动于民间的解经新风得到官方推重和倡导,《论语》义理之学走向成熟并最终取代汉唐注疏之学成为学术主流,新旧学风合流;与此同时,理学型《论语》诠释孕育胎动于《论语》宋学的发展流变中,其诠释思想和诠释方法被南宋理学家所接受,为理学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正>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刘贡南所著的《道的传承: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2011年7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博士阶段学习与研究成果。《道的传承: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是专门研究朱子思想的一本著作。其特色不在于研究对  相似文献   

6.
《论语》公理化诠释的目的,在于以公理化的基本形式,依靠定义、公理,按照严格的逻辑方法推导出命题,从而为客观地诠释《论语》及孔子思想探索一条新的解读途径。这是《论语》研究的一个全新的尝试,它既需要对传统的《论语》研究有深切的反思,也需要清醒认识方法论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术史上有汉学与宋学之争,有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经今古文学之争,彰健已著有《经今古文学问题新论》一书,有所考论。现在谨对汉宋学派之争,试提出管见,以就正于各位先生。(一) 论程朱了解《论语》的方法讨论汉宋学派之争,应先从程朱对《论语》的了解开始。而这牵涉到他们了解《论语》的方法,而他们的方法正是与汉学等学派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论语》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现实语境和学术语境的双重变革影响下,当代《论语》翻译研究已然超越了如何译好《论语》这一朴素的主题,发展成为以经典的跨语际诠释为核心的、融合多元学术进路的问题平台。《论语》作为"开放的文本"在诠释过程中不断被重构,其翻译问题有着深刻的诠释学学理基础。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分别为《论语》翻译研究开创了以共时性、描述性和语篇性为特征的语言学进路,和以历时性为特征、高度关注翻译的文化塑造力量所牵涉的话语、权力、政治等问题的文化研究进路。本文借助"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所汇集的成果,较为全面地论述这一平台在当代呈现的问题方式和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9.
清代常州今文学家宋翔凤先著有《论语纂言》,后又“别录私说”为《论语说义》,从传统考据学转出,发挥孔子微言大义并形成系统的士大夫之学;以《春秋公羊传》贯通《论语》而阐发“性与天道”之说,又以《周易》《老子》会通《论语》并推论孔、老同源于《归藏》之《易》。宋翔凤之群经互证与焦循等人将《论语》《孟子》与《周易》互证有所类似,但独特的《论语》与《老子》互证则走得更远,故《论语说义》虽有穿凿附会之嫌却也体现了《论语》文本的开放性以及公羊学解经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思想单位”是有意义的思维情境,包含情境构作、情境处理与情境融合三个层面。借由“思想单位”研究方法,检视《论语·学而》第一章,指出该章涉及思想单位的问题要素包括有什么、会怎样、是什么三个型态的问题,且隐含着要怎样或应怎样的思考,但缺少了“所以然”的情境处理。通过考察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邢昺《论语注疏》、朱熹《朱子集注》及简朝亮《论语集注补证述疏》等,比较各家对《论语·学而》第一章诠释中多层次“所以然”的情境处理及不同的思想单位,根据明晰性、关联性、一致性、解释性、预测性、实用性、合宜性、价值性等判断标准,对比各家诠释意义的饱沃度,进而说明经典诠释典范之特性。  相似文献   

11.
洪兴祖《论语说》是宋代重要的经学著作,惜乎不传。《洪兴祖〈论语说〉辑佚》一文据《论语集注》、《论语大全》辑佚二十五条,亦间有疏误。今补充《辑佚》漏引二书之2条,并据《论语或问》补17条、据《四书通》补13条、据《论语集说》及《经典稽疑》补4条,共增补36条。另将《或问》、《四书通》所同于《大全》者进行比较,纠讹正误,以显《论语说》之原貌。据此可窥洪氏论语学考证精详、说理透彻之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儒家集团的共同纲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之所以从战国与汉初流行的众多孔子语录中脱颖而出,除了因为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朝着官方需要的方向进行修订外,更重要的是,《论语》在修订中调和了儒家集团的内部思想分歧,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纲领性的总结,使孝道和名教成为《论语》的灵魂。而孔子在《论语》中实际上沦为编者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论语》意义生成与阐释范式的流变密切相关。学术思潮的更迭,形成不同的理论眼光,阐释范式也随之变迁。由古文经学之考据训诂到玄学义理,由援释入儒到理学识断,由自家心得再变为精审考据,由今文经学之微言大义到援引现代学术思想释经,在不同阐释范式的作用下,《论语》的意义疆界得以不断拓展。不同时代的意义阐释,建立起《论语》的意义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历史关联,赋予《论语》对当下社会的话语权。由此,《论语》的经典地位被逐渐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14.
衷尔钜 《东方论坛》2013,(6):1-7,55
研究孔子、儒家思想,不能仅限于《论语》,还应注意参考先秦其他典籍中记载的资料,尤其是《孟子》。《孟子》一书保存了《论语》未载的28条孔子言论,这些言论有比较高的可信性,它们不但可补《论语》之不足,而且其本身义蕴丰富深刻,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师道是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章是历代儒者阐发、建构师道的重要文本依托。自汉至清的经学家,透过字句诠解、文献互证、义理建构等方式对“温故而知新”章的内涵作出了诸多解读,从教学义、尊德义、治事义三种视角探讨师道,使“温故而知新”衍生为学问方法、成德工夫、政治殷鉴三种不同形态。相应地,“师”被诠解为学问之师、德性之师、治事之师。历代歧解虽建立于不同的学理预设之上,然皆旨在说明儒者何以为师,并因之以建构理想中的师道。  相似文献   

16.
张栻站在宋代义理之学的立场,批评汉学流弊,提出治经而兴发义理的思想,认为"《易》之书所以载道",解读《论语》以求道,故著《孟子说》,展开对义理的阐发。张栻以经学义理为基础,提出自己的理论,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语》结集和传授过程的复杂性,使得今天我们见到的通行本《论语》仍然存在诸如逻辑不通、多字少字、断句歧异、文字重出以及语意接近等令人难以理解的问题。从文本出发,重新发现和梳理这些问题,不仅是解读和阐释《论语》的前提,而且在《论语》学研究中具有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上博竹简关于孔子诗论资料的整理使孔子诗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论语>与<诗论>二者除形式上有所不同外,其本质内涵都是如出一辙的.<诗>在孔子眼中并不是作为文学作品来研读的,它主要是用来修身养性,达政专对的,作为孔子"内圣外王"的政治工具,伦理教化的手段,因此孔子诗学的本质是功利主义的.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公冶长"篇、"雍也"篇有许多章句在古今众多注解中存有疑义,甚至被误读,对我们研究《论语》及领悟《论语》的思想造成障碍。本文将在质疑古今权威注解(分别基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对此两篇中的一些疑义章句重新解读,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一向把<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来看,这只能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事实上,<论语>中不少语录蕴含墨、道、法各家的思想因子,<论语>思想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具体深入地分析这一层意义,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孔子及其弟子对先秦学术思想乃至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