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学前辈们多次论述了文化的可译性,提出翻译可以做到等值,否认文化的翻译存在限度,站在可译性一极.做为译学后进的本文作者认为翻译存在可译性限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很大程度地制约着翻译的等效性.重点研究和讨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这一问题,从问候语和称谓语等八个方面阐述了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说明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是翻译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同时又认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2.
伴随"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兴起的外宣翻译已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外宣翻译热潮中的一个焦点就是跨文化交际的不可译问题。要创造性地解决外宣翻译不可译问题,真正让中华文化获得西方世界接受和认同,应以代表中国21世纪原创性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理论为依托,将西方语言、文化和功能翻译学派的思想融入生态翻译论,从根本上消减同样以生物进化论为支撑的欧洲中心主义,实现跨文化交际生态正效应。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宣传语的翻译不仅具有典型的不可译性,而且在外宣翻译中也极具示范效应。通过分析财富论坛英译本,说明实现语言、文化、交际跨文化生态正效应的重要性,强调应以平等的观念和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多样性翻译生态环境的循环构建。  相似文献   

3.
翻译活动是按照社会认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所作的信息传递过程.文章主要从文化因素、语言因素角度探讨了翻译的可译性,并归纳出四大原因,指出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翻译是可能的,能够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实现不同语族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试论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或表达方式是否存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特征、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可译的现象在翻译中在所难免。从语言文字特征和文化两个层面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基本的方法.但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经常出现不可译现象,给翻译工作者造成困扰.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的个别语言现象进行对比,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阐述了翻译中的一些常见的不可译现象,同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解决办法和实例.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而文化的不可译性则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可以转化为可译性。从表象上看,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语言的不可译性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转换性。其实语言的不可译性比文化的不可译性能引发更为复杂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翻译目的论介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文文本的生产活动。在目的规则、连贯规则、忠实规则和忠诚规则中 ,目的规则是首要的规则。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是合适翻译 (adequacy) ,等值只是合适翻译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译文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的功能 ,努力协调翻译的文化功能和译入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或误解,而且会构成翻译的障碍,所以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可译的,甚至是不可译的。本文从文化角度探讨语言的不可译性及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词语文化信息的转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充分考虑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本文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了词语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种翻译策略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0.
翻译即交际。文化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语言、文化、词汇及其互动关系。文化词汇 ,是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和翻译词汇重在考察其文化意义即语用联想意义以及感情色彩 (可接受性 )。跨文化交际就是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 ,其核心是价值观。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 ,把文化词汇翻译纳入跨文化交际活动范围 ,尝试探索出一些方法 ,既能使译文能更好的为译语读者接受 ,又能为译入语增添新的活力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破除中西文化交流的三大思想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倡导和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三大思想障碍 ,即认定不可能有平等的文化交流 ,认定未来世界文化的大趋势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或认定文化融合的最终境界是无差别的、统一的世界文化 ,夸大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不可译性。在对平等交流有无可能 ,无差别的、统一的世界文化有无可能 ,准确的文化翻译有无可能等三个理论问题作了辨析以后 ,作者表达了一个愿望 :中西双方回到平等交流的元点上来 ,加深了解与认识 ,促进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文化预设对语言交流的影响可以通过接受心理表现出来。一般而言,相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双方,由于文化预设的相同,从而使得语言交流的社会群体接受心理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如果交流双方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则语言交流的接受心理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泰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礼仪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泰文化在非言语交际行为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差异,文章以中泰交流中常遇到的非语言交际礼仪规范为例,对比了中泰文化交流中在交际礼俗范畴不可忽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与中东阿拉伯国家之间交流日益密切,但人们在实际的友好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跨文化沟通中常遇到的沟通不畅问题。这些问题的特点是:1.宗教差异显著;2.无根本利害冲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文化的民族性、不自觉性及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对策,以促进两地关系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语言学研究中的文化差异论的缘起、发展、及具体内容进行了讨论,认为坦嫩在《你误会了我》中提出很有价值的两点:了解男女双方的语言风格有所会改善谈话的质量,加深理解;语言研究必须看会话的语境,不要把所有会话中的问题都归结政治的,但将男女之间的谈话产生的误会仅仅看作为是两个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谈的必然结果,则是自反的,是只抓住了事物的表象而忽略了深藏其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跨文化交际中 ,英语“sorry”和汉语“对不起”使用频率很高。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就会发现在道歉义上 ,两者大体对应 ;而在表示歉意的程度和使用场合上仍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文学翻译中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可分为两种: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前者即“异化”,后者即“归化”。异化论与归化论似乎不可调和,而实际上,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异化,也不会有绝对的归化。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决定了翻译中文化杂合的必然,文化杂合具有抵抗强势文化的积极意义。异质文化在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时的兼容与杂合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实例,说明了除异化与归化之外,文化杂合也是文学翻译中处理文化问题的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8.
论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交流中常常存在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误读现象,并构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交往中实际还存在一种有意识的误读,而这种误读恰恰是新文化产生和创造的前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典型者如汉唐间佛教和明清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可消除,其影响也是得失兼备,因此要在平衡不同文化现象的关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有利于文化成长与文化交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有时间性的现实世界中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东西,相同性的概念是人们在千万年来的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想的设定,它可以作为衡量现实世界中各不相同的东西是否彼此相似的标准。现实世界中虽然没有绝对的相同性,但又不是彼此隔绝的,而是彼此相通的。相通的内涵是指联系、关联,它不仅指同类相似的东西之间彼此相通,而且指不同类、不相似的东西之间甚至彼此对立的东西之间亦可以相通,世界万物是一个息息相通的整体。对立统一意义下的相通将随着统一性愈来愈占主导地位而转化为同类相似意义下的相通,从而凸显调和与和谐的性质,使对立、斗争退居次位,这就为整个世界走向"和而不同"的局面开辟了道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不同而相通的调和与和谐。我们应该高瞻远瞩,提高类概念的层次,由对立面的斗争转化为同类相似的调和与和谐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汉诗英译中的人称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诗歌中人称代词的可译性是可译性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可译论者认为汉诗英译时增补人称代词会导致人称判断问题 ,从而破坏源语诗歌“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 ,从人称代词所指、作者意图、含义判断等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看 ,汉语诗歌人称代词的隐藏并不构成翻译上的“人称判断”难题 ,也不一定是“天人合一”体现。汉诗英译过程中人称代词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不仅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