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进行农村土地整理是农村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手段和保证。在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工作中,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整合各种城乡资源,逐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统筹兼顾短期和长远利益,树立节约资源,有效保护耕地环境意识,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区域环境生态安全的长远利益,因此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势在必行。以湖北省鹤峰县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协调度模型,从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多维角度构建体现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影响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现状、规划的有序度和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近10年来鹤峰县土地利用环境现状质量不断提高,4个子系统都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系统协调度在2001、2002年出现无序化发展征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中,方案2协调度值最高,对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总目标最为有利,可以作为鹤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3.
土地的合理流转,是盘活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问题。湖南省宁乡县金洲镇以土地流转为龙头,形成城乡一体化"内源性"发展的"关山模式"。他们区别对待两种用地类型:对农用地实施统一整理、集体入社,流出经营;对建设用地实施节约指标、有偿转让,置换集居。保证农民获得"租金""股金""薪金"和"保障金"等稳定收入,通过土地专业合作社和居委会协调土地流转并经营土地,保证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政府的土地规划以及政策引导和服务、企业投资保证了土地增值和经济发展。土地流转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对接、基础设施升级、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等"三重效果"。但是,土地流转过程中仍然面临"部分农民抵触、企业投资成本上涨、流转风险潜存"等障碍。总体而言,推动土地流转应当立足现实,保证农民收益、进行城乡资本的联结。  相似文献   

4.
土地的合理流转,是盘活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问题。湖南省宁乡县金洲镇以土地流转为龙头,形成城乡一体化“内源性”发展的“关山模式”。他们区别对待两种用地类型:对农用地实施统一整理、集体入社,流出经营;对建设用地实施节约指标、有偿转让,置换集居。保证农民获得“租金”“股金”“薪金”和“保障金”等稳定收入,通过土地专业合作社和居委会协调土地流转并经营土地,保证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政府的土地规划以及政策引导和服务、企业投资保证了土地增值和经济发展。土地流转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对接、基础设施升级、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等“三重效果”。但是,土地流转过程中仍然面临“部分农民抵触、企业投资成本上涨、流转风险潜存”等障碍。总体而言,推动土地流转应当立足现实,保证农民收益、进行城乡资本的联结。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其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为了明确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协调程度,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构建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度模型计算2007到2014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度,并划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等级。结果显示南京市2007到2014年土地利用的各类型效益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效益增长较快,社会效益稳定增长,生态效益先增长后趋于缓慢,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协调程度由不协调状态逐步发展为比较协调状态,但2014年又有所倒退。说明南京市虽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但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仍对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因此今后需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6.
论新农村建设中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土地利用的要求,阐述了重庆市开展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过程及保障措施,同时提出了编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今后的编制工作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土地低碳利用与土地高效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利于合理高效地配置土地资源,推动土地利用向低碳、高效的方式倾斜。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分别构建了土地低碳利用水平与土地高效利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分别对2005-2013年土地低碳利用水平以及土地高效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探究两者的时空差异特征,并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土地低碳与土地高效利用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的上升情况存在差异;从空间特征来看,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土地低碳利用与土地高效利用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总体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存在一定的聚集特征。提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土地低碳 高效利用的政策建议: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探索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增强武汉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  相似文献   

8.
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说明了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性;论证了协调城乡协调发现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最后指出了协调城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对导致城乡不协调的体制进行综合改革,需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并区分了公平待遇与反哺农业,需要政府的主导和城乡互动、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对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构建了反映土地综合整治效益的各项指标体系,并利用可拓学的物元模型结合模糊集合的概念建立了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的模糊物元模型,通过计算关联度进行评价优选,并通过实例分析进行计算判定,对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但是,在中国农村,由于村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不合理利用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通过村镇规划对土地进行集约化利用是解决我国农村土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科学的规划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的有效利用。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以及有关土地集约利用的不同观点,然后总结我国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村镇规划中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根据福建省经济发展阶段确定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对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构显示出福建省城乡经济整体的协调性不高,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和农业发展缓慢造成的乡村经济的落后,且福建省城乡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协调性明显较内陆地区好。提出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首先城乡的协调并不只城乡关联,还包括城与城,乡与乡的关联互动;其次要进行空间分类指导,统筹全省不同区域的城乡发展;第三要加快城乡平衡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的完善,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通和城乡居民生存发展条件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深刻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服务于工业化发展战略,我国城乡关系逐渐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逐渐被打破,城乡关系不断走向融合。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发展方式是影响城乡关系的根本因素;制度安排是影响城乡关系变化的直接因素;市场化改革取向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化改革向农民赋权是提升城乡发展协调性的重要途径;城乡融合是一个长期、渐进、互动的发展过程。由此提出,新时代下,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在进一步改革创新、城乡统筹和农民权益保护上着力,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相似文献   

13.
城乡问题的探索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各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其所采取的策略与模式也有所不同。城乡统筹既要体现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教育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协调与统筹,还应体现在居民生活的舒适与便捷程度上,尤其是乡村居民的消费安全。在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有必要重新激活起基层供销社的活力,积极发挥其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优势,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使之真正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14.
陕西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及开发思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陕西省城乡人力资本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论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提出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应主要归因于人力资本在城乡间存量差异和配置不平衡,继而从人力资本循环流动角度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1993—2013年间,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变化平稳,一直处于颉颃阶段;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大,由低度耦合协调演化为高度耦合协调;(2)各地区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均处于颉颃阶段,但耦合协调度则存在一定差异,贵州、西藏、甘肃三省属于低度耦合协调类型,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处于高度耦合协调,其余省份则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继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同时,应考虑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发展条件的差异,采取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思路   总被引:85,自引:0,他引:8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模式、管理体制及保障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其结构严重失衡,功能严重扭曲.而导致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结构失衡及功能扭曲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且与社会生产系统紧密结合,无法在城乡之间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但不能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反而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迫切需要统筹城乡改革.当前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和调整社会保障项目,适时控制社会保障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从城乡经济、社会、生活、环境和空间协调等5个方面确定沿海发达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泉州市城乡发展正步入一个良性发展时期,呈现出明显的螺旋式周期上升趋势,动态协调发展特征明显,但目前城市生态环境的制约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张安全网”。统筹城乡低保制度有其必要性,它是维护社会公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协调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是降低制度运行成本、规范农村低保制度的需要,也是完善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统筹城乡低保制度也有其可能性,它无论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还是实践基础来看都是可行的。而实现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建设,就要做到城乡低保认识观念的统一、城乡低保政府责任的统一、城乡低保资金筹集的统一和城乡低保管理机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日益面临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多层次就业压力,这无疑给城镇化与城乡就业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实证研究发现:1971-2012年虽然中国城镇化与就业的协调性比较高,但城镇化与就业的协调性指数波动幅度比较大,同时就业增长滞后于城镇化进程,这已成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一大难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户籍政策的束缚。为了有效促进城镇化与就业的协调性,必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平等化,缩小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施积极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产品的范畴,应该由政府保障实施。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由于历史、地域及经费投入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与城市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本文旨在结合实地调查分析霍邱县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