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往对人称代词变指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形式归纳和修辞效果方面,而对制约其使用的原则和变指规律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根据距离在人际交往中所发挥的重要而微妙的作用,提出了交际中的"距离效应"原则,并说明"距离效应"是支配人称代词变指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2.
人物换称是发话方在众多指称方式中进行选择、动态使用人物指称的过程,是一种由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语词所体现的言语行动.代词式人物换称是<红楼梦>人物换称的一种主要形式,具体划分为两类:复数代词表单数和代词人称转换.代词式人物换称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动,它通过改变交际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角色关系,拉近或疏远彼此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诸多首要言语行动,其中最典型的当为舒缓语气.  相似文献   

3.
在话语交际中,人称代词起指称作用时具有特指、泛指、照应功能;语用上,人称代词的变异或错位表示不同的语用意图;修辞上,人称代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交际关系的疏密并能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4.
论先秦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称代词作为社会交际中的常用语词,与说话者、听话者及谈话涉及者各自的身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与说话者的态度、口气等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到人称代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使用上,就形成了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本文拟对先秦汉语人称代词感情色彩的一些有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日语第一、二人称代词的日常使用习惯反映了其使用规律以及日本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文化特色。日语会话中人称代词的替换也极具日本文化特色。通过例句对日语会话中第一、二人称的替换现象及其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跨文化交际,以做到翻译的准确与恰当。  相似文献   

6.
日语中表达人称的词语非常丰富,但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其使用频率又很低,应由人称代词做主语、宾语、定语和补语时,其在句中隐现的现象比较普遍.本文首先从日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入手,对日语中人称代词经常省略或隐现的诸多表达方式进行考察和分析,进而从认知语言类型以及社会文化语境的角度来探讨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7.
广告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文章收集了合肥地区的房产广告作为语料,分别从人称系统、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三个方面分析了房产广告的人际意义:不同的人称代词的使用缩短了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和社会距离;不同的语气词选择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并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信息;不同的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或词组表达了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强烈意愿,使消费者发自内心地接受广告。  相似文献   

8.
日语的人称代词数量多,却不经常使用。而汉语恰好相反,汉语人称代词数量少,却频繁使用。中日人称代词用法迥异,中国的日语初学者,往往会把汉语与日语这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称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由于汉日人称代词的用法差异很大,因此很多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人称代词的用法上出现困难。为了正确地理解、使用人称代词,本文拟就人称代词的省略现象、人称代词在句子中的潜在形式及少用人称代词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9.
上海方言人称代词中大量存在着单数人称代词和复数人称代词相互混用的现象,且在单复数混用和单复数专用上似乎并没有明确的界线。但在实际的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双方却很少因此出现理解上的歧义或阻碍。从语法形式分析、领属助词判别、亲属名称判别、心理方位判别、物权关系判别等多维视角来看,上海方言人称代词的单复数指称存在一个可以称为"群(Community)"概念的内部规约机制。"群"概念比语义场理论更为灵活,其范围界定取决于交际语境的需要,从而使人称代词在单复数混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它的清晰指向。  相似文献   

10.
汉诗注重简约,汉语读者往往比较容易推断出语境含义,而人称代词的省略也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葬花吟》7种英译本的译者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习惯,采用不同的人称视角进行翻译,从而形成了译诗意境的不同;古汉语中没有动词的时态,而7位译者却使用了不同的时态,以反映译诗中内容的时间差异,从而再现情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释.本文通过"审美距离"对诗歌的形式层、表现层和再现层进行解析.正是由于营造了时空距离、想象距离和情感距离,该诗才显示出无穷的韵味和悠远的理趣.这些距离,既增添了诗歌的审美情韵,又造成了主旨的朦胧性.  相似文献   

12.
人际距离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距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师生交往,进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师生距离到底该近还是该远,一直是教育理论界热衷的话题.本文结合多年实践中的教育实例,就师生距离的远近问题作一新探讨与解读.  相似文献   

13.
审美距离与化静为动是文艺美学上两个重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和动词的词性之间有何关系?研究发现,动词词性决定了动词拥有的审美距离感比名词要近。通过巧妙利用动词,调取最佳的审美距离,会产生更好的审美效果。这也是"化静为动"这一美学手法能产生神奇的审美效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引进了F2上矩阵的行间距和极小行间距概念,给出了极小行间距的一些基本性质,证明了在小行间距的两个重要定理。给出了Vn(F2)中Hamming极小距离的两个重要结论,得到了二无线性码(n,k)中存在极大距离可分码的一个必要条件:当k>3时,n 3(k一1);当k>5并且n能被3整除时,n<(3(k一1)。同时给出了q元线性码(n,k)中存在极大距离可分码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会的主体包括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农业转移人口。这两类群体能否平等、和谐相处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结合专项调查数据,以社会距离为主要关注对象,考察城市户籍人口与农业转移人口之间社会距离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的本地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之间存在较大的社会距离。而年龄较大、女性、教育程度较低、非农业户口、有房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距离更大。据此,本文提出了缩小社会距离、缓和社会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时代的进步与高等教育资源短缺最终促成了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肯尼亚,高等教育远程学习的新趋势亦日见端倪,其远程高等教育机构均为大学下属的院系部门,学费实行成本分担。现在,肯尼亚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制度、资金和文化传统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国家重视教育、解决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行动将使未来远程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7.
心理距离、审美与旅游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与空间造就了心理距离,心理的距离创造了审美,旅游活动恰恰就因为其自身时空变迁的特点,而演绎为了审美活动。人的审美是一种情绪上的认知,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往往有知觉的闭合原理和再造想象的参与,所以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呼唤关于景区景点的一种开放性的弹性结构,旅游者不仅可以审美、赏美,还可以创作,旅游者也因此在距离与审美、审美与认知、审美与创作中不断的掀起愉悦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8.
人称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传统研究课题,也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在文学作品中,人称指示的使用也有着重要的文体学意义。在著名的文学作品《呼啸山庄》中,人物会话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称指示的表达形式,分别实现着不同的语用功能。如人称指示的转移,体现了语用距离的调整,对于展示人物关系、表达人物情绪、推动情节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权力差距,即霸权国与次等大国之间,霸权国与崛起的挑战国之间的差距,其大小驱动国际贸易水平的高低。该文试图说明,大国之间的权力差距是决定国际贸易走向的重要变量,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论述为什么权力差距是解释国际贸易波动的合理变量,以及其发生作用的因果机制;通过将1993-2008年世界贸易的状况与中美关系的发展情况进行比对,以此来对假说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网络远程教育是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方式。它以其覆盖面广、交互性好、不受时空限制、共享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规模等优势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在规模迅速扩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数量与质量不和谐的现象。为此,应围绕网络远程教育机构来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外部质量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