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对贵州高校进行分层分类随机抽样,抽取了4所高校600名学生进行环境意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环保知识为浅层认识,多数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积极性高;不少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有待增强,环保行为有待自觉。分析其原因,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与社会经济、学校教育及个人修养等影响因素有关。针对问题,应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调整课程以加强大学生环境知识的学习,学校、社会应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活动。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保意识是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思想、观点和心理的倾向。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总体水平较高,但与社会生态环保的总体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肩负时代发展的历史重任。高等学校应该开设生态环保公共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包含着生态文明理论的大众化。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理论,不仅表现为接受生态文明的理论形态,更主要表现为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包括环保认知、环保观念和环保行为三个方面。高校要注意发挥学术场域、宣传平台、活动体验等优势来培育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民的环境意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基于对上海市民环境意识状况的社会调查,从环境知识水平、环境状况认知、环境价值观念、环境保护态度、环境行为等五个主要方面对上海市民环境意识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上海市民环境意识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提高市民环境意识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5.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型贫困地区。调查显示该区域农民的环境意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失,表现在农民的浅层环境意识和深层环境意识不平衡、不同年龄段农民的环境意识不平衡和农民的环境知识与环保行为脱节等方面。为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为区域环境保护及生态重建提供软件条件,亟需通过如下农民环境教育措施予以矫正:明确政府自身职责,强化对农民环境教育的战略认识;挖掘本土知识,实现环境教育内容的本土化;发挥中小学生的作用,积极推进环境"反哺"教育;注重利益需求,推动农民环境"知识"向环保"行为"有效转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福州地区高校学生环境行为的问卷调查,基于综合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个体特征中,与男生相比,女生表现出更具有保护环境的行为,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组成中的环境意识,参加环保社团活动和在外部压力下形成的情境与大学生环境行为成正相关。基于此,提出从重视学生环保社团建设、把环境教育嵌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创造有利于实施环境行为的"情境"等方面以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环境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背景和内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知识建构、道德建构和审美建构为环境导向,建构大学生良好理性认知、理性情感和态度、理性意志的重要性,为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理性化建构提出新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8.
以陕西和广东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问卷调查为数据分析的依据,问卷涉及环境知识、环境态度、个人行为参与、环境评价参与和诉讼参与五个方面。数据显示广东省的环保公众参与水平整体高于陕西省,在环境知识和环保态度方面二者差距较小,而在环保参与行为方面差距较大。为此文章提出提升陕西环保公众参与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勇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1):84-86,11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宿州学院在校大学生的环境素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环境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工科专业学生认知率较高;但在环境意识和行为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66.4%的学生仅有时关注环境问题,68.8%的学生环境知识来源于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需重视新媒体的应用;在环境保护意愿和态度方面,学生积极热情,87.4%的学生认为人类应善待自然,60.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普及环境教育课.  相似文献   

10.
环境意识是城市居民形成的对环境的稳定态度,并由此养成自觉保护环境行为的习惯,对城市居民环境意识进行研究对于其改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居民的特征,构建城市居民环境意识模型,并通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属性评价和模型检验可以发现,环境意识的形成受多元因素的影响。环境态度是影响环境意识的关键变量,城市居民对环境保护态度的改善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教育、宣传、引导,现实中具体的环境问题案例对居民的环境意识影响力较大,应加强对城市居民环境知识的普及,从而促使其在提升环境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以长沙市普通高校女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大学女生基本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参与意识不强且动机多元化;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偏低,且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偏好健身健美的运动;其体育消费主要是用在购买实物性的体育用品;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但缺少一起运动的伙伴和学习压力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是高校统一要求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旨在普及环境科学理论知识,树立环境意识,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责任。农学专业开设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有其必要性。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山东省某高校大学生环境行为调查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对大学生环境行为存在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有性别、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是否参加环保社团或活动、来自于他人的压力等。据此提出重视校园环保社团建设,鼓励大学生参与环保实践;从性别视角区别开展环境教育等建议,以提高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自然环境的支撑。当代大学生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对其进行环保教育是高校的职责。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为高校环保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德育主渠道加强大学生环保道德教育,其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安全观、环境法制观、环境实践观,以促进学生环保道德的知行转化。  相似文献   

15.
南京高校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问卷调查法,从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等方面,对南京高校部分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通过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但在实践中的环境行为表现却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第二,非环境类专业学生与环境类专业学生在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意识等方面的表现虽有一定差异,但差距较小;第三,大学生中女生比男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要高,态度更为积极;第四,当代大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来自于电视、学校教育和互联网等。对此,笔者提出相应的建议:一要充分发挥电视、互联网的功能,广泛开展社会性环境教育;二要努力推进学校环境教育的制度化,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的平衡发展;三要建立环境道德行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引导青年学生的行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政治认知是衡量大学生政治观的重要尺度之一。基于“政治认知”的表现维度,从政治常识、政治热点事件、重大社会问题等方面出发,运用问卷收集和访谈方法调查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政治认知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有对政治的了解,但政治基本概念模糊;政治认知方向正确,但功利化倾向较严重;对政治有一定的热情,但政治冷漠现象不可忽视;政治认知过程满意度偏低,但改善的主观意愿不强。由此,从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改善大学生政治认知状况的对策建议,期望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女子院校大学生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主导性需求。经过大一的磨合和成长,大二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加适应,更重视学业,专业思想基本树立。更重要的是,她们具备了初步的社会性别意识,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独立性和主体意识更强,成为优秀女性的愿望强烈,但在专业视野和社会体验上存在不足。为此,针对大二学生特点,应本着“以人为本,尊重差异,贴近学生,完善人格”的原则,将社会性别视角融入德育教育中,构建促进女子院校大二学生健康成长的分层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