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生态文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包含着生态文明理论的大众化。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理论,不仅表现为接受生态文明的理论形态,更主要表现为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包括环保认知、环保观念和环保行为三个方面。高校要注意发挥学术场域、宣传平台、活动体验等优势来培育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2.
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大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环境的责任感有重要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探讨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对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领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保教育是落实基本国策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生态环保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改变传统生态环保观树立现代生态环保观,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生态环保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实生态环保内容,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教育.  相似文献   

4.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强调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是由于受到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高校培养模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结合现有的工作经验,首先简要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意义,随后阐述了培育的内容,最后阐述了“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困境,并提出解决措施,以供相关人士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5.
构建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培育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全球生态危机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形势,高校应当依据科学发展观确立科学的生态伦理理念;应将环保知识和生态伦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应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激发主体多样性发展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生态主体意识,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6.
从大学生环境意识看大学环保公共课程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天津大学二年级大学生环境意识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其中包括其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对基本环境保护知识的认知、对校园环境现状的认知和行为倾向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没有进行系统环保公共课程的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了环保的基础常识,能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但是其在了解环境科学知识的深度和自身环保行为倾向方面还存在欠缺,这方面是大学环境教育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态意识教育是在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教育研究领域。生态意识教育主要包括生态哲学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态美学教育、生态科学教育和生态价值观教育等内容。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主要存在着生态意识理论课程教学方面投入不足、生态意识教育实践不足、生态实践主动性不够等问题。加强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路线图是:拓宽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理论教育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意识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大学生态校园、提升大学校园环境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形成新的生态伦理。“仁爱万物”、“天人合一”、“取物不尽物”和“取物以顺时”的儒家生态理念,以及道家主张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价值观、“自然无为”的法则、“无以人灭天”的态度,对于增强全民族的生态环保意识,构建现代生态伦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湖南工业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生态环保常识(知识)愈来愈深入人心,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渐入正轨,生态道德、生态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提高,得益于生态教育中一些成功的做法:在课程教学中,构建"众星捧月"的生态教育模式;以活动为依托,营造浓郁的生态文化氛围;发挥校报、校园网的"喉舌"作用,创建"生态窗口";与"学术"联手,有效提升生态教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研究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传播和创新环境知识和文化,尤其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态意识,成为时代赋予民族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态意识,对于减少可能形成新的“环境盲点”和“环境盲点控制区”,促进民族地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不少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新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学习与学业压力、经济负担、生理及情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海南黎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有不同于其他地区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些特点经研究发现与他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有关。了解黎族的社会文化和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有助于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相似文献   

13.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培养科学的择业观.针对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培养对策。政府应为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高校应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应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立志报效祖国等等。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与本科大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通过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心理特点为:既热情活泼又忧虑自卑,情绪易波动、稳定性较差;憧憬向往未来,又深受过去失败经历的影响;积极进取,富有竞争意识,但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强;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但对一些挫折仍耿耿于怀;不迷信权威,有一定的创造性,但缺乏好奇心与鲜明的创造个性。影响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的发展变化,学校、家庭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因素。应通过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营造良好心理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能力等策略优化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5.
高校的主体是人,根本任务是教学和科研。如何以人为本,创造一个适合教学与科研的环境,成为社会和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而校园环境中第一被感知的要素是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校园色彩规划能够反映该大学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品位,并潜移默化地从心理及生理上影响着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因此,规划设计一个有利于师生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既能满足他们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又能塑造一定的文化艺术氛围,必须首先从校园的色彩规划开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安徽中医学院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徽中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多数同学能客观务实地对待专业学习,但专业思想不够巩固的问题仍较突出;他们主要在待遇、出路和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关注就业去向,心理压力大,需要就业指导;为提高素质而不满灌输教学方式,呼吁加强临床见习和实习环节;为缓解生活压力,许多同学把目光投向勤工助学;不少同学面临社交问题;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但考虑最多的问题仍是“个人前途”等。应因势利导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自杀原因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生理上在成熟,价值观在形成,思维方式在转化,处在复杂多变的时期。特别是新时期的大学生,又有多系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竞争压力加剧等特点。大学生自杀现象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社会原因以及复杂的个人原因。要矫治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除了社会政策和舆论导向要转向尊重生命和重视生命以外,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苦难观、挫折观和友谊观,增强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8.
浅谈高职生的心理压力及缓解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高职生身份的特殊性和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在承受来自社会人才供求失衡状况、家庭期望值太高或经济困难、校内的学习、考证与各种社会工作竞争、自身期望值过高或自我肯定不足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时,比一般大学生更难以适从,表现出种种不安和焦虑;应加强心理辅导,从接触沟通、学习环境、排忧解难、帮助正确定位、创造发展个性与施展才华的平台,进行就业形势教育等多方面去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顺利走出校门,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是否有效的利用了有限的时间资源是制约学生学业水平高低的重要原因。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需注意的几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20.
农业高校文科专业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良的学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调查表明,高等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的学风建设存在着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目标不明确、方法不恰当、纪律松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本文从构建全员全方位抓学风建设的机制、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突出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