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人口学与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了人口结构快速转变及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揭示了人口转变与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出现的新变化,提出挖掘人口红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户籍制度、提高劳动者教育水平等建议,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合理迁移。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与刘易斯转折点等问题,用人口问题为主线连接起来,指出中国已跨越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正在向第二个刘易斯转折点过渡,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对期结构转型、人口转变、体制转轨等结构性问题相互重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解决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加快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的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推进深层次、综合配套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经济已发展到刘易斯转折点之后,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本文选取苏北地区(其中包括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和宿迁市)为调查地,运用日工折算法,计算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结果表明调查地区已经发展到刘易斯转折点后,运用刘易斯二元理论和劳动力供需模型分析该地区“招工难”的成因,并为解决“招...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几年中,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然而,关于中国是否到达刘易斯转折点而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论。大多数这方面的实证研究都建立在对总体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估计上。由于劳动力统计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些争论很难调和。工资数据比就业数据更为准确。基于对甘肃省农忙和农闲时期工资的发展演化模式的长期调研发现,无论其他影响因素是否被控制,实际工资水平总是不断地向上攀升。贫困地区实际工资在加速上涨,甚至农闲时期也是如此,表明剩余劳动力的时代已经结束。该发现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劳动力成本合理转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中国劳动力成本合理转变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人口红利效应的递减、劳动权益保护的落实等因素,劳动成本上升趋势已然出现,认为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变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市场机制发展等障碍,提出优化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善就业环境、合理规制市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新疆兵团农业劳动力的有限供给特征与流失现状出发,实证分析劳动力外流对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兵团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接近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劳动力数量流失影响农业总产出。但由于兵团相对集权的管理体制与独特的农地经营制度,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非技能偏态特征,劳动力的质量流失暂时未对农业总产出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创新城镇化模式、调整劳动力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消除兵团与地方间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城乡二元收入模型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了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不打折扣,则无论是在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还是在劳动力“有限剩余”阶段,新型城镇化始终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利用我国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同时新型城镇化也受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带来的良性反馈作用。因此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镇化水平省际间差异,将直接导致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供给不均衡,很大程度影响和阻碍整体经济,特别是具有劳动力密集型特点的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生产角度,通过分析不同地域城镇化对劳动力要素布局作用的异质性,采用多水平C-D生产函数,分别测算出1998-2014年期间,城镇化水平条件下各地区服务业规模报酬的具体分类以及TFP平均增长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利用1980年至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延边劳动力市场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延边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其生存水准,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说明延边经济发展未出现刘易斯转折点附近发生的经济现象,经济发展并未发生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经典理论的中国劳动力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动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受市场和制度的约束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就整体流动进程而言经典劳动力流动理论仍具有指导意义。不同劳动力流动理论在理论依据、基本假设、流动模型及动力来源等方面不同,通过比较分析,结合中国劳动流动的实践,研究得出中国目前劳动力流动尚未到达刘易斯转折点的结论,并提出推进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动力应是多元化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以及现行的土地流动制度已经成为制约劳动力流动的瓶颈。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面临拐点。从就业角度展开对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劳动力要素资源配置分析可以看到,在产业结构及经济结构的变动注定牵动和影响就业结构变动,从而引起新的教育需求和新的教育供给的多元条件下,社会对高技能职业型人力资本的需求.是现有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满足的。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亟待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制度创新,开辟新的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从一般劳动力要素供给,向高端的知识技能型的职业劳动力要素配置转变。尽快实施国家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制度,建立新的高端化高职教育体系,应当成为提升结构性就业水平的一个可行的制度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明显,在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刘易斯"拐点"出现、货币供应不断增多和高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农业有效劳动力供给已慢慢减少,人工成本迅速上升成为水果生产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利用1990—2010年宏观统计数据,构建经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梨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梨面积区域变动具有明显的负效应,且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基于水果产业的自然经济属性,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环渤海、长江中下游及云贵地区、西北地区的影响逐次降低。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应大力培育发展水果省力化栽培模式,降低成本;把握水果布局变化规律,适时适地引导各种资源向优势产区集中,最终实现优质优价。  相似文献   

13.
“刘易斯拐点”突现:我国劳动力资源面临重大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供求市场上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流动中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初现端倪,虽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农民工被迫返乡现象,但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回暖,随即又出现了民工短缺。显然,我国农村劳动力供求状况已经跨入"刘易斯转折区间",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一阶段性特征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劳动力市场将面临重大转型。深刻剖析和全面研究这一重大转型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机遇,有效保护和深度开发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以维护和提升我国产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且事关长远。  相似文献   

14.
就业结构与城市化偏差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就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旨在探求二者相互影响的演变规律、寻求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运用相关统计资料,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西安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偏差系数理论分析了城市化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程度。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西安城市化进程有所超前,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不符;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差偏大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偏差随该产业产值变化上下波动;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偏差逐渐降低,并向钱纳里模式靠拢。同时表明,城市化与就业结构偏差的形成主要源于国情限制、政策偏向、意愿习惯等原因。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的研究对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有所察觉,但对其原因分析较少。本文在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认为主要不是城市化的滞后,而在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没有相应带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而城市化率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性较强。进而提出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于解决就业,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呈现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非常相似的就业特征。面对经济与人口结构的剧烈变化以及国外需求冲击和新技术革命影响杂糅的局面,中国就业形势显得扑朔迷离。通过全面系统回顾发达国家长期就业增长和结构演变趋势,发现不仅在就业总量绝对值的趋势上,甚至在就业比例相对值上,各国都呈现出非常相似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经验规律为预测中国就业总量和结构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参照:未来新增劳动力需求就业总量增加比就业岗位的增加略低,中国劳动力供给依然比较充足。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将维持稳定,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农业就业减少主要被服务业的增加所替代;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就业比例会持续增加,制造业比例维持稳定,采掘业将持续下降;第三产业中,生产服务业比例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比例会下降。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就业人口现状,2000-2010年城市、城镇、乡村人口就业速度,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口变化及人口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变化的研究表明:若退休年龄不变,2030年我国潜在劳动力将比2010年减少14%;若男女退休年龄分别推迟5年,则2030年潜在劳动力仍将与2010年相当。然而,青年劳动力的比例下降快,农村尤其明显;2020年以后我国劳动力递减速度快,2040年我国60岁以上、65岁以上和8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8%、22%和4%。近20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面临老龄化的严重挑战,老龄化通过劳动力老化、社会保障、生产成本、商品出口、社会消费、货币汇率等途径,对经济持久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0—2009的省(市)级面板数据估算了我国的就业弹性。对比了弧弹性与点弹性的估算结果,分别估算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并分析了各产业就业弹性的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差异。得到的主要结论是:技术进步在总体上表现出节约劳动倾向;产业结构对总体就业弹性的作用明显;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就业弹性差异显著。从整体上来看,第二产业还具有较大的就业潜力,但从长远来看,第三产业将是拉动就业最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