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纪录片"纪实"特性的讨论从纪录片诞生之初到纪录片多元呈现的当下,一直是个纷争不断却始终未得到统一认识的问题。真实与虚构观念的混杂以及情景再现、人物扮演等对虚拟文本表现手法的借鉴导致的纪录片观念和实践创作的复杂格局,更加重了厘清纪录片"纪实"特征的困难。本文尝试从符号学的型文本特征以及"一度区隔"的概念展开以讨论纪录片的"纪实"特性,拨开长期以来笼罩在纪录片概念、创作手法等争议话题上的重重密云,从新的理论途径重新考察、理解纪录片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2.
以"俺爹俺娘"命名的传播形式有四种———摄影展、纪录片、图书、电视剧,这些创作都植根于生活,传达亲情,感人至深。其中纪录片形式有浙江卫视版和焦波个人版两个版本,对其叙事艺术进行解读和分析。两个版本:一为感念其中亲情,体悟生活沧桑;一为借鉴两个版本的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献纪录片是以一种错时状态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追述。错时与追述是文本时空的构造与转换的重要叙事策略。历史文献纪录片所涉及的时空可分为历史时空和文本时空:历史时空为事件原本发生的自然时空,文本时空是历史时空的传达方式。历史时空和文本时空的构造与转换,包括事后追述、等时叙述、插入叙述、实存空间、空间再造、空间构成等,即构成纪录片的时空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4.
叙事文本中隐喻地表达和理解都依赖于隐喻思维,叙事隐喻思维在认知过程中体现了从特殊到特殊、从一到多、此岸到彼岸的哲学二元对立关系。叙事隐喻不仅仅是艺术问题,还具有哲学意味,最终实现了人类“诗意地栖居”,完成了对真与美的传达。隐喻叙事构成了叙事隐喻文本艺术哲学层面上的真实,叙事隐喻思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同样需要哲学思维的指点和哲学精神的关照。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真实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纪实是对真实的本质反映;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应当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应当是主观表达,客观纪录;表现与再现是对应于主观与客观的一对哲学命题。纪录片的真实性决定其在创作中必须要表现,而纪录片中的再现则是表现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介的超文本叙事与技术层面的超文本、哲学及文学理论层面的超文本和小说家在创作中虚构的超文本三种超文本理念密切相关。技术层面的超文本满足日常生活的目的性,哲学意义的超文本则强调以新的文本形式彰显与传统思维的对抗,而小说家所虚构的超文本则是通过线性循环创作一种内容无限的读不完的书。在三种超文本理念的张力缝隙中,传统的线性叙事观念受到了挑战,新的超文本叙事不论从创作还是阅读都不像文学家和理论家所预想的那样盛景空前。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同样需要哲学思维的指点和哲学精神的关照。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真实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纪实是对真实的本质反映;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应当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应当是主观表达,客观纪录;表现与再现是对应于主观与客观的一对哲学命题。纪录片的真实性决定其在创作中必须要表现,而纪录片中的再现则是表现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物类纪录片创作的性状分析入手,以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模式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论证大量优秀样片,对三种人物类纪录片的叙事特征及其对叙事结构的不同需求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和解读,对人物类纪录片在实际创作中,如何有针对性地完成叙事结构构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人物类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大胆借鉴国外纪录片创作的思维和方法,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曾获中国纪协"年度节目创意"和"最佳纪录片"两项大奖的17集纪录片《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在创意、叙事风格和摄影剪辑风格三方面具有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的个人彩色,表现了纪录片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智性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特定的体裁或形式,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电影或录像节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实,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录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一、人物纪录片必须展现真实环境中的人 可以说,“原汁原味”的生活,是纪录片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层面,给纪录片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人物纪录片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以往的岁月中,由于受到政治思潮的冲击,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联袂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批判了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国旧哲学的唯心主义倾向,同时全面揭橥了新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新哲学之“重要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唯物史观是新哲学逻辑展开的基本架构。其中的许多思想价值对我们共襄中国梦这一宏大叙事多有启迪。今天,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因此,认真研究这一经典哲学文本,这对我们着手进行的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主要论述了郭平小说集《后来呢》的叙事特征,指出了郭平小说在叙事上具有从经验叙事进入到精神叙事、从文本叙事进入到意象叙事的特征。叙事方法是作者叙事态度的体现,由此可以深入地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叙事层面上超越现实,进行个人化创作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田中初博士撰著的《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阈》一书,于2005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该选题曾经获得2003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在当代中国的新闻实践中,政治控制和新闻实践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凸显的问题,而灾难新闻则是两者关系呈现的典型场域,这是因为政府合法性和新闻媒体的天然专业冲动使然。那么,从当代中国的灾难新闻实践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从历时态的角度看有哪些变化?今后又可能如何?本书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郑祥福、洪伟撰著的《认识论的自然化之后———哲学视野中的智能及其模拟》一书,于2005年由上海三联书店正式出版,本书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成果并得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本书阐述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走势与基本特征,概括地描述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几个转折点,对认识论的自然化作了系统阐述与评价,笔者对认识论的自然化倾向作了总的肯定,认为这是一种哲学研究客观化的趋势,是一种具体研究人类认知的转折,因为只有对人类的认知作出发生学的探讨,对人类认知…  相似文献   

15.
回忆性叙事是施笃姆小说创作的重要文本特色。文章考察了回忆这一主题在其小说中的存在方式,并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分析了文本的回忆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6.
论丘东平抗战文本的文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丘东平以尽量接近生活原生态的叙事内容及对生活实录式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抗战的文本,这些抗战文本从亲历战争的典型经验、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浓郁文人情怀的书面语言等几个方面构成了鲜明的纪实小说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德国作家威廉·格纳齐诺早期的作品多采用零聚焦叙事视角,而1989年后的小说则多采用固定式内聚焦叙事视角。这种转变使叙述者在文本中的聚焦位置﹑聚焦范围和叙事方式随之发生了变化。作品也由早期的按时间顺序展开﹑直线式的叙述结构转向了以人物心理为线索﹑不连贯性和随意性的叙述结构。格纳齐诺前后期作品叙事视角的变化以及随之所带来的作品结构的变化与作家的创作意图﹑文本所突出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戏剧,不论它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戏剧离不开叙事。从戏剧的文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符号形式发生了多次变化,叙事内容却不能随之而减少,叙事功能也不能随之而减弱。即使是哲学意味较浓的现代派戏剧,也必须借助叙事来表达其思想。在荒诞派戏剧的典范之作《等待戈多》中,贝克特必须借弗拉季米尔、爱斯特拉冈等人对干戈多的等待这样一个情节过程的叙述,来展开对于人的生存现状的思考。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通常是戏剧性与叙述性的完美统一。在小说家那里,19世纪末ZO世纪初,全知全能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摘要]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动机决定了影像真实与客观真实间存在缝隙,同时为拍摄者在纪录片叙事中留下了位置。拍摄者对客观事实的介入方式、姿态、程度,受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支配,需要在组织纪录片时给予合理性证明,并定位了纪录片的风格和样式。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会带来纪录片的不断创新,以这一社会规律为出发点,引出对中国30年来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的概述;以《话说长江》和《远方的家》两部纪录片为例,并将二者放在时代变迁下多元文化背景和生态文明语境中,结合纪录片中的具体内容,对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变化加以分析;结合视听语言、叙事策略等理论,对比两部纪录片中具体的创作手法,剖析30年来中国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艺术表现手法的变化;创新之处在于对两部纪录片的同地比较研究,对中国未来纪录片发展创作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