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期。后来,由作者编入杂文集《坟》出版。 一九二五年正是国共两党合作时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局面。南方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正在掀起高潮。一九二五年“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滚滚怒涛。一九二六年,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七年《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期发表了《关于<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思想》(以下简称《关于思想》)一文,对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以下简称《论缓行》)的思想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颇有意义。有的分析很有见地,读后,深受启发。但文章的基本观点,似乎还有可议之处。这里试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一《藤野先生》写于一九二六年十月十二日,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莽原》半月刊第二十三期,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相似文献   

4.
《山东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刊用了王锦泉同志的《〈波艇〉创刊号出版日期考》一文,王锦泉同志举出若干广告资料和鲁迅先生的话为证,断定《波艇》创刊号的出版日期为一九二六年十二月。我们同意王锦泉同志的意见,并愿意提供如下补证。其一:《波艇》月刊第一期封底刊有北新书局廉价售书的《新书特刊》广告,广告上说明了廉价售书的期限为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日起十二月三十一日截止。”如果《波艇》第一期的出版“是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五日前后”,则北新书局何以会在一九二七年所出的刊物上刊用截止期限为一九二六年底的广告呢?显然,《波艇》创刊号的出版当在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前,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大风暴.包括沙俄在内的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联军血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整个西方资产阶级及其舆论工具歇斯底里的狂呼胜利,再一次制造了所谓“黄祸论”.就在这时,一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俄历十二月十一日),列宁在亲手创办的《火星报》第一期上,发表了不朽的《中国的战争》.这是列宁关于中国和中国革命问题所写的第一篇文章. 十九世纪末年,资本主义各国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疯狂地掀起瓜分的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三年《党史研究》第一期,刊载了黄显孟同志《关于“一大”前的湖南共产主义小组问题》。文章说,毛泽东在一九二一年一月廿一日给蔡和森的信中,用括号标注的那个“宣言”,“即一九二○年十一月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这些党的出版物,毛泽东等在一九二○年十二月便收到了,而且秘密地广为散发。”(《党史研究》,1983年第1期第46页)我认为这一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上海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四期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发表后,在我院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去年十二月七日,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组织全系师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会上大家解放思想,广开言路,纷纷发表不同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当时中国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大革命时代.毛主席亲自领导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著名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使全国各地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进一步走向高潮,大革命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9.
1982年11月,我刊接到苏州大学中文系丁耀良同志来信。丁耀良同志将我刊1982年第3、4期所载《抗日战争时期老舍活动纪略》一文与有关资料对勘后,提出了一些问题,嘱转《纪略》作者复核。兹将丁耀良同志所提问题和《纪略》作者刘安章、李荣峰两同志的答复摘录发表于下: (一)丁耀良同志提出的问题 1.原文“1940年11月14日”条把《抗战文艺》第7卷第1期的出版时间定在当天,而据《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1962年5月第1辑所载《抗战文艺》总目,则:第7卷第1期出版于1941年1月1日,其中有《三年写作自述》。 2.“1941年5月30日”条:“在《大公报》发表《诗人》……又在《中央日报》发表《论新诗》……还在《国民公报》……发表《怎样学诗》……”这三篇文章是否都在同一天,即1941年5月30日发的?  相似文献   

10.
本刊本期发表的徐志摩书信六封,是新近在一九三五年的《武汉日报》副刊《现代文艺》上发现的。《现代文艺》创刊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十五日,终刊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共出九十五期。刊物是由当时在武汉大学执教的一些作家、学者办的。  相似文献   

11.
《范爱农》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最末一篇,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在厦门写成,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莽原》第一卷第二十四期。这篇散文是鲁迅对早年挚友范爱农的追怀。它通过范爱农坎坷不幸的生活遭遇,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面貌,反映了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代富有革命性的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间,整个世界历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变化了的新形势下,出现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过时论”本是一种国际思潮,自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七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理论与实际》发表以后,这种思潮在国内又进一步被搅起,并曾一  相似文献   

13.
就我所见的各种高校历史系所用《中国历史文选》和《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诸课本,都选录了《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载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十二月(211·1)发布的《已亥令》(按:依历表推算,该年的夏历十二月没有“已亥”这一天,疑是令文于夏历十一月廿九日,即“已亥日”拟定,到十二月才发布)各种版本,都依清严可均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发表于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副刊《战地》上。作者刘白羽。全文除引子外,共分五部分,选作教材时,删去了其中第二部分。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逝世后的第一个诞辰。在这个不平常的日子的前夕,作者激情澎湃,思绪万千,发表了这一篇《红太阳颂》。在当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革命人民都深情地、亲切地把毛主席比作红太阳,只要一提到红太阳,人民就自然地想到  相似文献   

15.
王仁康同志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六期发表的《一六二四年南京古地震论述》一文中认为,天启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624年2月10日)扬州六级地震的震中“不在扬州而在南京”。这一观点引起了我省许多有关人士的极大关注。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其一,它是我省历史上破坏最重的一次地震,除扬州遭受严重破坏外,南京、镇江等处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所及,除江苏大部、上海全部外,还波及浙江、安徽和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其二,南京和扬州都是我国历代名城,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宁扬  相似文献   

16.
《〈鲁迅书信集〉补遗》(《光明日报》一九七七年二月十九日“文学”第六十期,以下简称《补遗》),是新搜集到的鲁迅后期十五封信。鲁迅后期的战斗特点,是以马列主义为武器,彻底进击“正面的敌人”与革命内部的“蛀虫”,努力为无产阶级革命和革命文艺事业添砖加瓦。《补遗》也体现了鲁迅这种伟大共产主义者的特色。和鲁迅的其它著作一样,它是我们研究鲁迅思想和作品的珍贵资料,是我们学习和运用鲁迅精神、同敌人进行斗争的重要武器,是我们用于发展和繁荣无产阶级文艺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7.
正1978年,胡兆铮在第9期《浙江文艺》发表小说《心脏位置不正的人》、在第10期《西湖》发表诗歌《新牛郎织女图》、在第12期《东海》发表小说《会诊》。据市文联原主席刘文起说,这是"文革"后温州市最早发表在省级刊物的小说和诗歌。而这,距离胡兆铮以"先春"为笔名,发表在1957年3月27日《温州日报》上的通讯《温州图章盒畅各省》已整整21年了。  相似文献   

18.
1982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第八版上发表了顾家干关于新发现鲁迅致郁达夫的一封信的考证。5月14日,该报又发表善文写的一篇考证。同时,《鲁迅研究动态》总第十三期上发表了王自立陈子善为此信作的详细考证文。可见这封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三篇考证都说西德汉学家马汉茂辑录的《给郁达夫的信》一书收入了“两封鲁迅致郁达夫的信”,其中一封“手迹制版又载1975年9月25日香港《文汇报·笔汇》”,因此而被收入  相似文献   

19.
党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区分革命的敌、友、我的一个根本方法。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党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 一九二二年七月党的“二大”到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初陈独秀发表《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这是开始阶段。党的“一大”后,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都在不断加深。党集中力量发动、领导工人运动,实际地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革命迅速发展。然而,社会政见异繁,什么“武力统一”,“联省自治”、“好人政府”等等。革命的敌人、动力、任务、性质等基本问题急待弄清。为此,党于一九二二年七月召开了“二大”,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考察了中国社会状况,在大会《宣言》中,提出了“中国政治经济现状”这一根本性的命题,从而开始了党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刊本期发表的徐志摩书信六封,是新近在一九三五年的《武汉日报》副刊《现代文艺》上发现的。《现代文艺》创刊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十五日,终刊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共出九十五期。刊物是由当时在武汉大学执教的一些作家、学者办的。主要作者有陈西滢、凌叔华、苏雪林、陈衡哲、袁昌英、朱东润等。编者在《发刊词》中提出五条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