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主体客体关系问题的角度研究哲学史,划分哲学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以此对中西哲学发展道路之异同进行比较,阐明当今中国哲学发展的价值取向,无疑是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是一种值得唱和的方法。张世英先生的大作《“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就作了这样的尝试。文中张先生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的精湛分析,指出西方哲学围绕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经历了柏拉图以前早期自然哲学的“天人合一”,近代  相似文献   

2.
近代西方哲学把哲学的重点从中世纪对上帝的证明转向对人类理性能力的弘扬和赞颂,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出发,首创了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从此,自我意识成了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然而,主客对立模式中主体和客体的一致性问题始终难以解决。现代哲学中,"主体的死亡"的口号曾经轰动一时,它们主要来源于法国的结构主义和新结构主义,另外还有以"后现代主义"闻名遐迩的福柯、德里达、拉堪等人对尼采、弗洛依德和海德格尔的彻底化。当然还包括许多本不属于这个圈子里的一些对传统哲学中主体性的批判。尽管观点上各不相同,但在…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是贯穿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遍及儒、道、佛家,并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性缘由和深层次根源,而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主客二分思想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古代与近代文化思想史,遍涉各种哲学倾向与派别,并成为西方文化的基因和根由。因此,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区别是中西文化的本源性差异,这一差异生发出中西文化的一系列区别。文章首先分析了由此差异衍生出来的西方重推理分析与中国重直觉顿悟的思维方式,接着分析由此差异造成的艺术创作中西方重模仿、中国重感兴的创作方式,最终过渡到西方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注重再现的思维方式,而中国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注重表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是贯穿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遍及儒、道、佛家,并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性缘由和深层次根源,而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主客二分思想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古代与近代文化思想史,遍涉各种哲学倾向与派别,并成为西方文化的基因和根由。因此,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区别是中西文化的本源性差异,这一差异生发出中西文化的一系列区别。文章首先分析了由此差异衍生出来的西方重推理分析与中国重直觉顿悟的思维方式,接着分析由此差异造成的艺术创作中西方重模仿、中国重感兴的创作方式,最终过渡到西方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注重再现的思维方式,而中国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注重表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启蒙运动以来,理性和科学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范式,形成了以主体—客体两极图式为核心的近代西方哲学模式"笛卡尔-康德模式"。这种模式由于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导致了物对人的统治,即"异化"现象,人与人的关系沦为物与物的关系。以哈贝马斯、胡塞尔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家通过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和古典主体性理论的反思,提出了主体间交往理论。主体间交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主体性哲学思维方式从注重主客体通约转向主体间通约。  相似文献   

6.
互利共生理念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利共生事念 ,是在反思人类生存危机、批判西方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过程中产生的 ,但它不是向中国“天人合一”哲学的复归。通过探讨这一理念的内涵、实质及意义之后认为 ,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再到互利共生 ,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互利共生是在马克思主义主客统一观基础上对前两个阶段的扬弃。互利共生的实质不是“融合” ,而是协同进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互利共生理念,是在反思人类生存危机、批判西方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过程中产生的,但它不是向中国"天人合一"哲学的复归.通过探讨这一理念的内涵、实质及意义之后认为,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再到互利共生,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互利共生是在马克思主义主客统一观基础上对前两个阶段的扬弃.互利共生的实质不是"融合",而是协同进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相当长时期以来 ,以“天人合一”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和以“主客二分”为代表的西方思维模式一直在进行互相间的影响和渗透。这种哲学现象体现了中国和西方国家正好相反的文化转型 ,它对于正在经历现代化洗礼的中国文化来说 ,可以起到激励与警醒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要得以确立必须寻找到自身的思想和文化基础.西方的"主客二分"造成了今天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此一些西方学者把新视野转向东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解决今天的生态危机,拯救人类.但"天人合一"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因素,因此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天人合一思想.同时,开展与西方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在超越传统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思想,为生态伦理学的构建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0.
西方近代哲学是以理性的高歌猛进为时代特征的,在理性这面巨大旗帜的感召下,西方的科学、艺术、哲学乃至文化的所有方面都从沉闷、黑暗的中世纪走向旭日初升的黎明。几乎整个近代哲学史上留下的全是理性哲学的足迹,从培根、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理性得到了空前的张扬。理性哲学的立足点是主客二分式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把世界当成客体来认识,当成对象来改造,人在世界之外,而非世界之内,正是这种根本观念导致了“存在的遗忘”。海德格尔作为现代西方存在哲学大师,敏锐地觉察到了近代哲学肇始之初即植粮的固疾,他的哲学沉思乃是在现代西方人沉沦、异化、无家可归的时空背景下艰深的思考,他所祈求的乃是存在之光能把现代的黑暗世纪照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提出的“人化自然”命题 ,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通过实践和思维活动与自然界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西方 ,人们过分地强调了主客对立和以人为主导、征服自然、统治自然 ,在物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 ,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信仰危机。人们在寻求解决“主客二分”的过程中 ,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过分地看重“天人合一”。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命题 ,则是对“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12.
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逻辑架构新视角,反思并揭示出在较低层次上的“认识之维”与“欲求之维”均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主客二分观点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并给予了批判性审视;同时借助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的相关见解,从另一维度即“情感之维”,论述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而认为人与自然的情感关系注定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形式,在人与自然关系之逻辑架构中处于天高层次。  相似文献   

13.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和“主体性形而上学” ,在语言观方面认为语言不过是说话人 (主体 )的活动 ,要求语言的意义直指感性的对象 (变动不居的在场物 )或抽象的概念 (恒常的在场物 )。现当代哲学反对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 ,反对抽象的概念哲学 ,主张在场物与不在场物都在现实世界之内 ,二者的相通相融是哲学的追求目标。这种哲学在语言观方面认为语言的意义主要源于在场与不在场的结合为一 ,不一定要求感性对象的出场或符合抽象概念 ,甚至不要求说话者 (主体 )的出场 ,诗的语言尤具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一些专家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一书的几点意见为导引,以澄清的方式进一步阐释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的见解。第一,关于哲学思维方式与哲学家的基本哲学立场的关系。首先对哲学思维方式的含义做了限定,然后分析了哲学思维方式与由其所构建出来的哲学理论内容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了二者的重要性。第二,关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及西方现代哲学对它的超越。主要探讨了主客二分的含义、其在近代哲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局限性以及现代哲学在超越主客二分上的成败。第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谈了两个问题:其一,当前学界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上存在的主要偏向;其二,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联系和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人生问题,具体说是在"天人合一"立场上人的价值选择问题。以"法天象地"为自我安放起点,先民找到了"天人相通"的可能性路径,这就是"天道"的"生生之德"及以此为基础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天人合一"因此获得了仁爱道德的伦理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特质及其蕴含的"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在文化源头上获得了内在的和谐关系。这种智慧虽产生于农业文明,却能为现代社会的环境伦理提供合理视域。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语言中,价值概念有三种不同的形态。主客关系模式是诠释价值本质的合理方法。哲学价值论意义上的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效用。主体的需要是价值产生的最终根源。心理分析是哲学价值论的必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传统美学是意识美学,它以主客对立的二元设定为哲学基础,因而近代意识美学是主体性美学.现代发生了意识美学向身体美学的转向,但产生了片面强调身体欲望、抹杀精神性的偏向."健全的身体美学"必须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上,从根本上突破心身、心物对立的哲学框架,建构主体间性的身体美学.这样,具有古典主体间性的中国古代美学就具有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中心主义的时代内涵--兼谈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价值范畴.本文在比较分析西方主客二分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探讨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起点,并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非人类中心主义片面性的深层实质,进而以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的辨证统一的否定之否定为基础,诠释和重构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的文艺与文化研究领域经历了视觉转向,该转向标志着图像时代的来临。人们一般认为这一转向是科技革命带来的以图像的创造、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电讯时代的必然趋势,但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这一转向其实是人类文化对第一感官的悠久兴趣在电讯时代的一种强力复兴,更是西方主流哲学对始于柏拉图、成于笛卡尔的视觉主体性的反思、批判和重新构建。纵观西方思想史对视觉主体的思考,自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凝视及其客体几经变化。柏拉图—笛卡尔理性主义传统中,视觉主体对客体的"精神观照""本质观照"隐含着一种"理性之眼"和"暴力之光"的合谋。20世纪的哲学凝视逐渐转向视觉主体本身,讨论了"被人观看""相互观看""被意识形态观看""被权力观看""伦理观看"等主客体间的视觉模式,涉及视觉权力、视觉伦理、视觉心理等层面的问题,揭示了视觉主体构建的种种模式:如视觉黑洞、镜像陷阱、镜面大厅、全景监狱、他者之面等。这些视觉主体性理论为文艺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视觉转向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