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滇越铁路看遗产的"遗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父辈遗馈的财物便是遗产.但是,当下为世人所熟知的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却并非完全属于父辈遗馈那样具有原生性,其中的很多所谓"遗产"是"遗产化"的产物,是"制造"出来的,因而需要证明.当某项文化或自然遗产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它已经经历了一个复杂的"遗产化"过程,经过所谓"遗产产业"(Heritage Industry)运行机制的选择与制作,并已经进入遗产消费的阶段.滇越铁路就是一个正处于遗产化进程中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
遗产、遗产运动、遗产体系、遗产学都是同一知识和话语领域老而新的问题。"老"者,遗产本身足以明之;"新"者,指遗产在现代遗产运动的背景下发展成为一门学问,且被赋予特殊语境中的"话语"特征。不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是特殊文化体系的表述性、展演性产物。因此,探索文化遗产体系也就成为现代遗产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文章就遗产、遗产体系与遗产诸问题提出一些见解,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3.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全球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全球性工程30年来三大里程碑作历史回顾,并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等,作了明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问题,在大众旅游兴盛的今天,成为遗产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遗产保护来说,人们追求的是遗产的原真性,即特定人群在既定的时间、空间里按照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而进行的文化事项;对于遗产旅游来说,由于时间错位,空间位移,旅游者看到的多是遗产制造与遗产表演,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舞台表演的遗产成为一种"超真实"性遗产,而可能会被接受为"原真性"的遗产,从而完成"传统的发明",遗产的原真性因遗产的动态发展而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相似文献   

5.
现代遗产运动中出现大规模的遗产制造,根源在于忽视了文化遗产与遗产主体是一个合二为一的整体,剥离了遗产主体对遗产物的自我归属与情感依附。以"物"(things)就是"物"(object)而非"人"的态度来处理文化遗产,从而出现遗产主体的受挫感。以文化遗产是遗产主体记忆的载体、自我存在与延续的方式为论述起点,分析作为文化遗产的"事物"如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转化为"自我"的构成,从而实现了作为客体的"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互化,使得"物"成为人们自我存在与延续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下的“遗产运动”已经成为世界遗产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它既轰轰烈烈,又成绩斐然,在“申遗”方面尤为显著.然而,遗产运动也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弊病,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操作性“申遗”目标有时忽视了遗产的历史性生成逻辑和表述形式.任何遗产都有其自己的存在理由、存留方式和存续范畴,笔者就此提出“家园遗产”的概念以强调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特性,凸显遗产的原生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等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民间文化正以"遗产化"的形式被建构成一种新的人文资源。在"遗产化"进程中地方文化正在向"国家遗产"转变。该现象已引起学界的讨论,其主题集中于民间文化与文化遗产的关系问题,但较少涉及遗产的地方属性与"国家化"的实践。从端砚文化个案来讲,国家遗产的身份强化了政府管理与遗产的关系,却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遗产与地方的内在关联;同时,国家遗产的管理与地方社会的现实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自上而下"的保护理念在地方社会不仅遭遇一定的尴尬,而且难以促成文化持有者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因此,引导文化持有者的广泛参与、规范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将是今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滨海遗产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目前我国对滨海遗产解说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滨海遗产具有科学性、地方性、完整性、真实性、大众性的特点,其空间布局可分为五个发展带,从遗产类型上又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类,鉴于此,提出滨海遗产解说应把握的五大解说原则和四大解说策略。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伴随非物质文化"名录遗产"的数量不断增多,有关"遗产化"的讨论也随之升温。在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保护下,从学理上探究遗产化的内涵、产生原因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的遗产化实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而且从中可以发现民间文化在遗产论证、申报与认定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保护体系中,还没有专门针对"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项目,但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强调并倡导在全球探索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多维度(不可移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表达多样性)保护方式:强化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关系;扩展文化遗产的概念,纳入"非点状"整合式遗产:强调遗产对文化认同、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的重要作用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保障.这些经验对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遗产廊道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理论研究与实践仍显不足。针对目前遗产廊道保护与开发现状,引入竞合发展理念,深入阐释遗产廊道旅游竞合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从遗产廊道的资源要素禀赋、区域经济环境、地理与交通条件以及遗产廊道作为线性文化遗产所体现出的独特文化空间分布特征等四方面因素出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遗产廊道旅游竞合空间结构模式,"点——轴"开发与圈层开发相结合的梯级网络型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为"活态遗产"。"活态"包含了活性、活品、活现和活传;是人类的生命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中身体实践为关键词。文章围绕着身体作为活态遗产的内涵以及所包括可一些面向进行辨析和讨论;特别是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天人合一",其生命意义和身体表述具有重要的特色,构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正日益改变着传统文化的表述语境,“遗产”甚至成为一种新的话语霸权.在国家遗产的宏大叙事中,地方个案的特殊性以及与当地人生活方式的特殊关联逐渐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述系统而被“书写”、被“转述”.梁平造纸术就是这样一个被湮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体系中的细微个案.  相似文献   

14.
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和主体,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与自然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需求,属国家所有,受法律保护的地域空间综合体,其价值达到国家级的为国家风景名胜区,达到世界级的为世界自然或自然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风景遗产)。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文化遗产"观念产生于"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历史语境。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中,作为语言的符号、作为权力的符号与作为消费品的符号成为遗产的三种符号化形态,存在于遗产的被命名、申报与评审、开发与利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今天遗产已经不仅仅是自己家里面如何纪念老祖宗、保护动植物的问题了,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我国虽然拥有五千年历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疆土,56个民族,但仍不属于遗产大国之列,无法跟遗产大国法国、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相提并论.除了国际政治的"权力话语"的作用外,我国的遗产事业也缺乏一个可以长久、稳定地支撑遗产评估、遗产保护和遗产利用的可持续、有效发展保障--国家遗产体系.文章以澳大利亚遗产体系建构的特点,为我国遗产体系的建构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社区研究方法确立了村落作为一个多重属性的社区空间所具有的独立性与特殊性。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本身贯穿着"空间"的属性,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新型遗产,更无法回避空间问题。文章运用人类学的空间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传统村落遗产保护实践打破窠臼,构建保护新模式。只有视传统村落为动态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空间化保护实践,才能体现村落真正的空间意义,让文化遗产扎根于村落社区。  相似文献   

18.
遗产名录与族群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认同是人类相互区分和竞争的工具之一,全球化背景之下的"申遗"浪潮可以视为一场围绕族群文化而展开的资源竞争.本文从"锅庄舞"申遗事件出发,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程序中存在的诸种转换,并指出作为一种"文化-权力"书写方式,"遗产名录"所表征的资源竞争正在导致中国当下各族群文化认同的变迁与族群边界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工业遗产又称工业文化遗产,广义上讲,指与工业生产有关的一切遗存。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制造加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工厂。这一时期兴建了大量独具特色的厂房、车间,其中的设备及其产品几乎都是近300年内被发明出来的,是工业社会的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的创造发明,它反映的是历史、是社会、是文化、更是政治。在历史上,许多城区是围绕工矿企业形成的。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城市都在设法搬迁位于市区内的工厂企业。在工厂搬迁、设备更新改造中,许多有典型意义的厂房被毁,旧设备被当成废品卖掉。或者说,在全国都在改造旧城建新城的高潮中,如何保护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历史遗产已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当前,各国普遍开始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采取各种方法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业遗产为什么要保护,它是否有保护(存在)的价值?对此,可有如下的理解,即工业遗产作为反映历史阶段的物质遗存,它具有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和政治的价值。首先,工业遗产是历史的实物(物质)遗存,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某一行业的发展情况,反映出某一历史阶段的技术和生产水平。它揭示了人类在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前的“遗产热”是在国际遗产运动的语境中发生的,遗产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公共资源政治的一种表述,也是东西方权力政治的一种表述.因此,全球化语境下的“遗产政治”与“遗产认同”主题的探讨逐渐成为遗产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当代遗产运动的政治性话语过分强调遗产的共时形态以及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对遗产认同在发生与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地缘性和历史脉络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重视对遗产认同变化过程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辨析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利与责任,达到合理的保护规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