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语境因素是认知语用推理发生的条件,是认知语境的来源,是认知语境的补充。译者在翻译时不得不根据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情况,做必要的翻译补偿。  相似文献   

2.
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一组静止不变的、用以制约交际和话语理解的共有知识的集合;认知语境规则从认知角度动态地研究语境,将交际主体的能动性纳入话语分析中,说明意义推理的心理依据和心理状态是一个"认知-推理"的动态过程。认知语境和传统语境在对语境因素构成的描述上相似,但对语境运作方式的解释大相径庭。从传统语境到认知语境是进步,但对认知语境运作方式的探索需要借助大量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 and Wilson最早提出的,并指出翻译不仅仅是一项交际活动,更是一项认知活动。在我们理解一段话语或文字的时候,语境假设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翻译往往要求翻译者能够根据动态语境进行推理,而动态语境又依赖于语言与环境的关联。实际上,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语境推理和选择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语言与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准确地理解源语文章,较贴切地把它翻译成目的语。  相似文献   

4.
科技翻译是明示-推理交际行为,其本质是推理.认知语境影响科技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译者运用关联原则结合源语作者的认知语境仔细推理原文,力求使译文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科技翻译的逻辑思维链就不会断裂.  相似文献   

5.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涉及认知过程的表述较为模糊,其所谓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不是动态顺应的直接对象。认知观照下语境关系顺应研究表明,在交际活动中,人的感觉和知觉激活一定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以及相应的知识,经过心智的推理和判断形成语境假设,即认知语境,从而构成动态顺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根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任何话语都是具有关联性的。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强调了语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译是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认知——推理活动。因此,译者诠释原文的时候必须在分析选择语境翻译的过程中调整翻译策略,寻求原文与译文语篇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7.
深层回指中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认知心理过程,其指代的确认是读者运用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语言知识、世界知识和语境知识进行认知推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也应遵守关联原则.文化翻译应以最佳关联性为取向.充分考虑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是使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及文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翻译活动,对翻译有着极罡均解释力。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语进行阐释的一种动态的明示一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追求意义的最大趋同。因此,译者应根据明示信息,结合自身认知,动态推断出语境暗含结果,建立意义上的最佳关联,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向原文趋同。通过对赛珍珠和沙博理《水浒传》英译本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译者知识水平越高,认知环境储备的信息越多,解读源语作品时就越容易透过语境建立最佳关联,译著就越容易为译语读者接受,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翻译是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内的认知推理活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处处以关联性为取向,寻求最佳关联性贯穿于译者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文的过程。这样的理论要求译者具备与原文的理想读者相近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语境,而且更重要的是,译者要充分了解译语读者,并能采取灵活策略创造与原文语境最大限度接近的译语语境。  相似文献   

11.
口译信息差是口译质量评估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信息差产生的原因,可发现认知负荷超载因素、认知语境因素和交际中的文化因素是导致口译信息差产生的主要因素。翻译目的论为口译信息差的调控提供了理论指导。源语信息的简约、动态语境的顺应和文化空缺的弥补是口译信息差的有效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语境理论是话语交际的基础,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两个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语境理论是指导翻译的原则之一,但是传统的语境理论主要涉及交际双方的共同知识,是一种静态研究。由关联理论产生的认知语境理论涉及交际双方头脑中一系列假设,是一种动态研究。文章还讨论了认知语境的功能作用以及其对翻译原则与方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们交际过程中离不开对语法结构的选择。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推理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在语境的参与下完成交际的的心理过程。文章在分析认知语境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境理论对静态的语法的主要五个层面进行了动态的语用研究 ,认为认知语境对语法结构的选择及其隐性意义的确定起着动态的语用制约作用 ,具有很强的认知阐释力。  相似文献   

14.
语境本身是一个静态的,包罗万象的系统,泛指各种具体的语境因素,大致上可以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大类。但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成了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认知系统。在翻译文本建构的整个过程中,语境认知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译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境认知能力,才能处理好翻译文本建构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如译语的衔接与连贯,负载有文化意义的词的翻译等。总之,译者的语境认知能力越强,译文本建构的质量就越高。  相似文献   

15.
话语犹如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是可直接感知到的语音和文字,没入水下的部分是话语所传递的信息,因此对话语的解读并非是简单的文字语音解码,而是要依赖语用推理,涉及到语用者关于相关世界的假设集合, 包括期待、一般信念、文化信仰、政治理念等因素。语用者的知识也随着语言使用范围的增加而不断增长,结果是其认知语境中的假设不断地被激活、构建和变换,这种动态的语境是语用推理的根本要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翻译教学质量,以认知语境和语用预设理论为指导,探讨了预设触发语对翻译课堂质量的影响。通过翻译课堂实验,得出结论:提高翻译课堂质量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准确定位预设触发语,推理预设内容,探明源语的交际意图,才能成功构建与提高翻译能力相关的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本质是一个跨文化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成功的翻译取决于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之间的最佳关联性,诗歌的翻译应是意美、音美、形美三者的有机结合。中唐诗人王建的《望夫石》是一首著名的新乐府,其译文的准确与否依赖于译者对作品产生的认知语境的把握和解释,译者应该用自然、贴切、语境效果对等的目标语形式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交际意图。本文拟从认知语用学、翻译学和文艺学的角度,比较《望夫石》两种译文的得失,并探讨原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强势媒体——电视的崛起,电视受众变得越来越广泛,收看电视的随意性也变得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了受众之间语境的差异性。语境有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之分。静态语境因素是认知语用推理发生的条件,是认知语境的来源,是认知语境的补充。对话语的理解不仅要依赖静态语境,也要依赖人的认知语境。正因为如此,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做节目时,就不得不根据受众的认知语境情况对自己的语言做必要的转换和补偿。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活动中,当原文文本在创作完成时,已经形成了一个虚拟的认知语境,成功的翻译应该是让译入语读者最终产生的认知语境与此虚拟认知语境相契合,译者翻译过程中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此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译者对此虚拟语境认知,不断完善自己认知语境的过程。本文从译者的认知机制过程入手,结合认知语境的格式塔补充机制,通过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的具体操作,具体讨论了译者如何在不断的认知完善中成功地完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从形式和语义角度对语篇连贯的静态进行研究,以及对其语用推理因素的研究未充分揭示语篇连贯的认知性进行阐述。人类的交际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关联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置语篇连贯于动态交际过程之中的。交际双方相互合作通过认知语境建构语篇连贯,所以连贯又是动态的交际双方运用认知语境共同追求最佳关联的结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