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人民日报》《纽约时报》近30年来有关四川藏区的报道为依据,分析其对四川藏区的形象建构。主要发现,在报道主题上,《人民日报》涉及社会、政治、文教、军事等各个方面,《纽约时报》主要关注社会方面;在报道立场上,《人民日报》以正面报道为主,《纽约时报》以负面报道为主;在媒介形象上,《人民日报》建构的四川藏区形象比较正面和丰富,《纽约时报》建构的四川藏区形象负面并且单一。  相似文献   

2.
国共十年内战期间,民办大报中的共产党形象模糊,《益世报》、《申报》表现出较强的"暧昧"意味,他们一方面追随国民党鼓吹剿共,另一方面又一定程度上对中共予以客观报道。《大公报》对于中共形象则表现出"力挺"姿态。之所以如此,主要因民办报纸商业的性质、生存的需要、标榜民主自由的代言人身份以及其自身定位不准确等因素。民办报刊对中国共产党的报道,既有利于中共扩大影响面,又在某些方面不利于中共形象的塑造,增加了国统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中共形象是中共软实力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国民间大报中共形象的研究可以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文章选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对其中时尚消费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报道的现状,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中私营企业主形象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媒介与社会身份之间存在着相互建构关系,不同社会阶层的身份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播媒介来呈现、形塑并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的。本研究通过分析1949至2009年《人民日报》对私营企业主的报道,归纳并揭示了该阶层在中国主流媒体上从"奸商"到"民营企业家"的形象变迁过程,并指出中国传统主流媒体对私营企业家的报道在整体上以负面为主,私营企业家阶层缺乏自身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分析这一形象变迁过程,探讨了媒介话语实践、政策实践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革命话语到技术话语到人民话语,从集体主义的呈现到个人特色的凸显,袁隆平媒介形象的生产与演变,真实地映射着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对科学家的态度变化。《人民日报》对袁隆平媒介形象的建构具有鲜明特色,其话语生产模式包括: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价值宣传、以英雄原型为根基的形象塑造和以集中报道为主要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6.
政府的媒介形象,是政府通过大众传媒所展示和传播的形象.它是由政府的现实形象转化而来的.政府的现实形象是其媒介形象展现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政府的媒介形象展现首先与它自身的现实形象有关,同时也与大众传媒的报道方式、传播方式有关,与社会公众的接受与认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发现,30多年来《人民日报》在对四川藏区的报道中,大量采用来自官方的消息来源,正面报道为主的立场,通过报道主题的选择、消息来源等方面的综合处理,构建了四川藏区以下媒介形象:藏族群众安居乐业、藏区稳定的社会形象;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藏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形象;军队救民危难、军民鱼水情深的军事形象;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医疗教育力量薄弱的文化形象;发展比较落后的经济形象。  相似文献   

8.
山东文化形象的三大建构模式及其现代传承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的认同凭借地域文化形象这一媒介,文学想象和叙事是建构形象的重要方式.山东文化形象有庙堂与民间两种形态.民间山东文化形象有三大建构模式《水浒传》式的"好汉山东"模式,《金瓶梅》式的"世俗山东"模式,《聊斋志异》武的"灵异山东"模式.20世纪文学中的山东书写,正是循着这三大建构模式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英国《卫报》中有关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23篇新闻报道为语料,建立小型语料库,运用语法隐喻理论,以费尔克劳夫的话语三维模式为分析工具,探究"他塑"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是如何通过话语被构建的,对英国媒体中有关中国的报道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析,旨在为中国及时纠正外媒的主观偏见报道、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对我国妇女事业的报道与女性形象的呈现具有示范与引领的作用。研究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划分为四个阶段,从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情况分析,党和国家对于妇女事业的发展保持了一以贯之的关注与重视。通过语料库话语分析的方法,借助关键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与LDA主题建模,从微观语汇与宏观主题两个层面,发现《人民日报》女性报道呈现四个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是被保护的中国女性;第二阶段是与世界接轨的妇女事业;第三阶段是积极主动创造价值;第四阶段是走向前台建功立业的女性形象,我国女性发展事业与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出从被动赋予向主动创造转变的趋势。在报道呈现中,《人民日报》努力弥合社会分歧,并通过主动引领的方式,推动多重话语在女性议题讨论上的互动、互补、互融。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有所提高,文章通过对新浪门户网站2010年以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虽然有所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文章探讨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建议媒体如实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在《非诚勿扰》等婚恋节目中,两性嘉宾所认同的异性形象折射出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前传媒作用下两性角色的建构依然是传统媒介作用下以女性为主要观照对象的性别形象。构建新型的媒介性别形象,可以通过提升女性媒介素养和挖掘男性多元化角色两方面入手,来改变传统传媒作用下的两性角色导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通过对20家代表性报纸2000年至2013年涉及城管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发现城管最为突出的媒介形象是"暴力执法者",媒介在城管污名化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失范,城管遭受了污名化。究其成因主要在于客观事实、刻板印象、原型沉淀效应与主体话语权缺失;商业运作规律下媒体的负面新闻偏好;新闻生产中"标签化"的操作模式。而重申新闻专业主义,坚持"城管"新闻的客观性;遵循新闻伦理规范,改善"城管"新闻报道的平衡性;超越个案、挖掘深度,增强"城管"新闻报道的宏观性,则成为重构城管媒介形象的可尝试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两会"是当今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产生新闻的重要平台,而西方主流报纸是向世界传播、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对两家有代表性的西方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从2003年到2007年间关于中国第十届"两会"(共五次)的报道在议题、评价态度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格局的变动以及中国政策上逐渐开放透明化的转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西方主流报纸对"两会"的关注主题和报道范围更加广泛,负面报道也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15.
结合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以1960-2013年间《人民日报》"三八红旗手"新闻报道为对象,研究"榜样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变迁。研究发现,榜样女性是主要新闻人物,是新闻事件的主要实施者;榜样女性是生产偶像而非消费偶像;榜样女性主要活跃在工作场所和公共领域;其媒介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情境的改变,榜样女性的媒介形象发生了以下变化:从"神"到"人"的转变,从男性气质向女性气质的转变,从单质向丰满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众媒介对导游多从收受回扣、欺客宰客等负面进行报道,致使导游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堕落为“坑蒙拐骗者”。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调查法分析大众媒介的报道,可知大众媒介建构的导游负面形象与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媒介报道中存在“以偏概全”、“有失公允”的倾向,加剧了导游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了导游职业的恶性循环。导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导游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导游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整个社会和行业为导游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大众媒介应该以事实为报道依据,对旅游业加强正面宣传,以促进导游职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用形象学理论,就"图书馆形象"的定义、特征、表现形式、塑造等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以期能对提升图书馆形象,维系图书馆与读者的良好互动关系以及充分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逐步增强,中国国家形象变的越来越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传播、塑造与国际主流媒体(主要指西方媒体)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媒体如何报道.国内专家对国家形象的概念有诸多阐释,其核心是国家形象的三个层次内涵:一是国家客观形象,即一个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内在支撑的实然状态;二是国家虚拟形象,即国际新闻媒体报道中的国家形象;三是公众认知形象,即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通过媒介传播所获得的对国家各种活动及其成果的看法和认定.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报道视角的变换,从长期轻视、俯视、粗略、宏观的视角转变为平视和微观的视角.西方主流媒体的具体案例展现了对中国国家形象报道视角变化的过程,其根本缘由是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塑造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要学会用立体多维的传媒手段构建中国形象,尤其要重视网络对于中国形象塑造的作用;其次,我们要尝试建立全球性媒体,建构自身的话语权;第三,我们必须与西方国家的传媒人士、学者等意见领袖加强交流;第四,我们要学会用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公不实报道.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已不能用简单的正面、中性、负面的分类方法来概括,而应是向圆形、立体、多样化方向发展。农民工的优秀品质和对城市建设的贡献得到了展示,新市民、新产业工人的称谓正逐渐被社会认可;农民工有待改善的工作生活处境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农民工的负面行为在报道中已进行了量的控制和有意规避,农民工的"妖魔化""污名化"的标签式报道已趋于销声。未来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应在加强深度报道、提升农民工主体地位、强化农民工城市建设者的形象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华尔街日报》2005至2015年间对华为的有效报道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报道主题、报道视角、报道中的正负面内容三个方面,对《华尔街日报》就华为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究在全球化和中国跨国企业迅速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美国精英报纸媒体如何表征华为。通过对167篇有效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华尔街日报》在报道华为时构建了特定的经济结果框架、事实框架、冲突框架和道德框架。由于媒介受众倾向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流”(media flow)中提取意义的碎片去建构个人的就某议题的理解,那么《华尔街日报》对华为的框架建构也将对受众产生影响,成为其对华为理解的意义建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