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蕴含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并转变为城市人口的意思,因此对农民工去留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依据2007年对武汉市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对影响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了农民工留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因素的作用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统计意义,而对城市的认同和对土地的态度等社会心理因素则能给出较为合理的解释.教育程度会影响农民工的留城意愿,但是两者关系不是线性的.配偶的居住地也会对农民工的留城意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留城意愿及影响因素——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的问卷调查,研究了农民工留城定居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城;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城;单身的要比已婚的留城意愿高;配偶在城市的要比两地分居的高;流出地越穷的地方,留城意愿越高;自我阶层认同越高的,越倾向于留城。  相似文献   

3.
进城务工农民定居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的现状下,调查发现,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并不十分强烈,反映出定居决策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城市较高的收入预期是吸引农民工流入城市的直接动因,但定居决策更多受制于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和个人特征因素,文章依据对农民工定居决策的调查,分析了影响农民工留城定居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4.
在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的现状下,调查发现,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并不十分强烈,反映出定居决策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城市较高的收入预期是吸引农民工流入城市的直接动因,但定居决策更多受制于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和个人特征因素,文章依据对农民工定居决策的调查,分析了影响农民工留城定居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5.
乡—城迁居老人的出现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其留城养老意愿是家庭代际互惠链条得以维持的关键.本文基于对西安市858名迁居老人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迁居老人的社会资本现状及其对他们留城养老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63.85%的被访者愿意留城养老;迁居老人属于城市社会资本弱势群体,其社会资本存量较低,且呈现强关系与弱关系相结合的特点.社会资本对迁居老人的留城养老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社区规范、社区互惠程度与迁居老人留城养老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受互动内容影响,社区互动水平与之呈负相关关系;社区信任水平对迁居老人留城养老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利用外出务工农民的调研数据,采用交叉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农民外出务工多方面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外出务工农民的人员构成呈现出多样化,性别严重失衡,青年农民工占较高比例;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但年轻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年长的;从事的行业以建筑业、工业和批发零售业等体力型行业为主,但年龄和性别对从事的行业有很强的影响;外出务工农民有留在城市定居发展的意愿,特别是年轻者留城意愿更加强烈。因此,应着力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性别失衡问题,做好青年外出务工农民的工作,加强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其就业面,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使外出务工农民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东省无地农民工的调查数据,构建了无地农民工返乡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对返乡驱动力与个性特征及生存条件进行交叉分析。研究发现,无地农民工返乡意愿极低,他们主观上宁愿克服种种生存困境在城市谋求立足空间和发展机会而不愿意返乡。在诸多假设影响返乡意愿的因素中,只有年龄、学历和居住条件对他们的返乡意愿形成负相关影响,技能、外出务工时间、享有保障个数、工作满意度四因素几乎不会构成影响,返乡意愿强弱程度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在促成返乡意愿形成的强弱程度上,虽然不同个性特征和生存条件的无地农民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普遍关注能否立足城市,其次是能否返乡创业,教育子女次之,照顾父母的考虑最少。  相似文献   

8.
化解“半城镇化”和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发达地区在推进“人口城镇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以江苏省为例,通过2019年在江苏省13个地市开展的调查,基于2 129份问卷探讨了宅基地财产性收益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留城定居意愿强烈,但户口迁入意愿不高。宅基地财产性收益现值越高,越有助于农民工选择留城和将户口迁入城市;宅基地预期补偿性收益越高,农民工留城意愿和户口迁入意愿越低,表明宅基地财产性收益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不可忽视。此外,宅基地财产性收益对不同代际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差异化影响。研究结论意味着可变现的宅基地财产性收益会助推农民工融入城市,而预期宅基地被征用时能获得补偿会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羁绊。提出为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背景下,一方面应逐步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限制和鼓励农房交易,让农民工带着财产进城;另一方面需加快出台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防止宅基地问题悬而不决迟滞中国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成本—收益微观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框架,采用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进行二元Logit回归计量分析,探究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务工的决定因素,最终得到以下结论:成本和收益从经济、心理、社会和个人资本4个方面,通过博弈来显著影响农民工再次外出务工意愿.文中的4个假设基本成立,印证了成本—收益理论在中国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务工问题的应用,即外出的收益与再次外出务工意愿成正比,成本与之成反比关系.另外,研究发现:获得专业技术职称会降低再次外出务工的概率;农村土地资源禀赋、农村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再次外出务工的意愿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了解农业转移人口是否愿意落户城市,判断影响他们留城定居意愿的因素,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对南京市农民工的调查,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个体外来劳动力留居城市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留居城市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性别、工资收入、城市生活融入程度等.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能否增强农民工留在打工城市的意愿和能力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途径之一。根据贵阳市农民工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个人综合特征、家庭特征和个人满意度对农民工留在打工城市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所在地与打工地距离越近,受教育程度较高、在城市居住时间较长,全家迁移,住房条件越好,已婚,对收入水平越满意、对工作环境越满意的农民工,越倾向于长期留在打工城市。且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倾向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代际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回乡,还是留城?--对影响农民工理性选择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在我国户籍制度下产生的特殊群体.他们迁入城市之后,回乡还是留在城市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影响他们理性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对自身资本的认知、对户籍的评价、对城市以及乡村的认知.这几个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农民工选择回乡还是留城以及留城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13.
在城乡人口流动频繁的背景下,养老地的选择是农民工养老的首要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养老资源中不容忽视的资源,其地域性的差异是否会对农民工养老地选择上产生不同的影响?基于此,论文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代次视角分析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养老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选择与农民工养老地的城乡选择相对应,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拥有更有可能吸引农民工回乡养老,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拥有则增加了农民工留城养老的意愿。而且,社会保障制度与养老地选择相对应的关系存在着明显的代次差异,农村社会保障只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养老概率,城市社会保障只增加第一代农民工留城养老概率。由此,政府部门在有序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剥离社会保障制度的地域性、注意农民工的代次差异,并有效利用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购房行为意愿,以测度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采用稳健性回归的Probit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结果:在社会网络的框架下,首先,强关系削弱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购房行为意愿,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其次,弱关系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购房行为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但其影响系数为正,说明其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购房行为意愿及城市融入有内在的促进作用;最后,探讨了社会网络与文化程度以及收入水平的交互项,得出,提高文化程度或收入水平能降低强关系的负效应;但与弱关系之间无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主体,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无论是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还是其个人素质及留城意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适合融入城市的一代。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一个农民工追求跨期效用最大化的OLG模型,理论分析了均衡条件下农民工收入及风险偏好因素对其养老保险参与决策的影响;基于全国31个省市的调查数据,利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个人与家庭特征、收入与土地、务工状况与预期等因素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务工与务农收入对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决策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恩格尔系数和非收入性因素却大多显著地影响了农民工的参保决策。为此,一方面,要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生活宽裕程度和支付能力,使之更有意愿和能力参与养老保险;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民工对未来生活确定性的预期和安全感,使之参与养老保险的水平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安徽625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使用二元选择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定居中小城镇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51.7%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定居在中小城镇,性别、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耕地是否流转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定居中小城镇意愿的重要因素;而年龄、工作稳定性、配偶的务工地点、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因素则无显著影响。据此提出了加强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快土地流转等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宁波市农民工金融行为问卷调查的数据,从人力资本、就业状况视角对农民工信贷需求、途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累计务工年限和就业方式对农民工信贷需求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对农民工信贷需求不具有显著影响;性别、年龄、累计务工年限和收入对农民工正规信贷途径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对农民工正规信贷途径不具有显著影响。在对结果进行解释之后,提出了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10省市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计量分析制度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资制度、工作条件、权益保护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等制度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失业保险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影响不显著;另外,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离职意愿更强;文化程度和职业培训能显著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有亲戚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更强;工作经验与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呈倒U型关系,而年龄和婚姻状况不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考察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质量对女性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大于男性农民工,对高学历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大于低学历农民工,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大于老一代农民工;就业质量通过影响城市融入意愿和住房质量,进而影响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农民工所获得公共服务正向调节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建议通过提高就业质量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增强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