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高等学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应承担的历史使命。高等学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辽宁大学实施课程考试改革为例,探索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高校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采用文献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分析当前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我国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若干建议:落实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观;完善学分制下学生个性化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3.
“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有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研究型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硕-博”连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本文结合华南理工大学所采取的培养模式,从构建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型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4.
程伟(辽宁大学校长,博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高校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加紧迫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有“指挥棒”之称的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而高校传统课程考试制度的弊端,对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制约已显而易见。我们认为,传统课程考试制度注重过程的组织和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这种“一次考试定成败”的模式。忽略了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这种考试形式和考试计分方式不够科学,内容有些僵化,未能随社会发展而与时共进,不利于教师发挥能动性和个性专长,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不利于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考”,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5.
高校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校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传统的考试模式对考试的目的认识存在误区、考试内容片面、考试方式单一、考后考试分析反馈不够等,在新的形势、新的人才质量观下,已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转变考试观念,按照“综合考试”的思路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成绩构成达到多元化,完善命题、评阅试卷标准,以深化高校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建立合理的考试模式才能有效地检测教学效果、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纵观目前各高校的考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大力进行考试改革,重新确定考试目的,改革考试内容、方法,达到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期末单阶段学习为平时全过程学习,变知识性学习为能力性、创新性学习,以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校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质量的原则性保证。在新的形势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如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等多种途径推进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核心目标。建设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充分发挥科研资源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素渗透到培养过程中,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科学研究基本素质训练,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不断完善以激励为导向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通过教育的创新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批创新型人才担当起这个重任,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高等院校将培养创新型人才视为己任,转变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寻创新型人才培养道路。在总结各大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立学院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以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考试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试管理制度、改革考试形式、变革考试内容、强化阅卷管理、加强诊断性考试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考试管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教研一体化"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围绕"教研一体化"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开展研究型、探究式、分层次教学和考试评价体系改革;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实践;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教学;建设教学科研一体化师资和平台等。构建出"教学为基础、科研为支撑,寓教于研、教研融合,教学科研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教研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校课程考试历史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的教学质量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考察高校课程考试的历史,探明高校人才考核的宗旨和要求,以完善当今高校课程考试管理.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型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和谐的政策、制度条件。教育体制、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缺乏等是当前影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营造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创新型教育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创新教育水平,切实改革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创新型教育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今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不仅仅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更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其自身的性格、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活动的参与、创新环境的营造、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训练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项目的整个过程。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了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鉴于考试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因此,实施考试改革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推进考试改革首先要对高校目前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梳理,比较分析后得出有针对性的考试改革方案,更好地发挥考试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而传统教育制度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文章分析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以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改革为切入点 ,提出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7.
构建高校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构建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我国高校在教育评价观念、学科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文化氛围、团队精神等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问题.提出了高校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我国新时期育人目标服务的观点,分析目前高校考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逐一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改革探讨。提出了高校考试工作应认清考试目标,从加强平时检测、加强题型变化、扩大考试范围、摒弃试题库出卷方式等一系列手段的改革入手,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对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育人目标而作出一系列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人才的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校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些考试改革的模式 ,论述了考试方法改革与人才的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20.
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高校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国际一流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独具特色,并且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这些高校成功的培养模式值得借鉴,这里选取几所国际一流的高校对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