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慢性病是我国农村老年居民的首要死因,带来的沉重疾病负担使得老年参合居民面临重返"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困境的危险。文章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研究我国老年参合居民的慢性病患病、防治现况及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慢性病管理体系的特征,探讨完善新农合慢性病管理体系的方法。结果表明,和其他年龄组相比,老年参合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最高,规范治疗率低下。研究提示,农村老年居民慢性病相关卫生服务需求量大,应引导卫生资源流向乡镇及以下医疗机构,注重慢性病预防和规范管理,并依据服务人群特征制定特异性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2.
选取安徽省2013—201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报销系统数据,对食管癌患者的住院流向、平均住院天数、次均费用构成以及报销人次、报销费用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食管癌患者的住院服务利用及负担情况,探究安徽省新农合对食管癌报销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2017年安徽省每十万农村人口食管癌的新农合报销人次是2013年的20.17倍,补偿水平提高到了312 716元;患者住院费用构成中药占比、耗材占比等呈下降趋势,手术费、治疗费等呈上升趋势,医疗费用自付占比在2017年总体水平仍然高达55%;医疗总费用、补偿费用和住院天数的基尼系数处于警戒水平。食管癌医疗服务的效果、效率和公平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但要继续深化医改,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形成更加合理的就诊流向,降低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我国农村医疗体制发展概况,对农民参与"新农合"的现状作描述性统计,利用二元逻辑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农民参与"新农合"的影响因素和减负效果。研究发现:农民参与"新农合"的行为主要受到性别、年龄、家庭成员数、政策认知度、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等因素影响;"新农合"的高参与率与低减负效果形成鲜明对比。在此基础上,从稳定提高参与率与增强减负效果两个维度提出如下建议: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参与率相对较低农民的政策认知度;扩大"新农合"医疗报销的覆盖范围,简化报销手续,以增强"新农合"的减负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农合"增大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工具变量估计结果证实了"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作用的因果效应。进一步,双重差分模型(DID)估计结果证实了这一因果效应的稳健性。异质性分析发现,个体层面,"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增大作用,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女性和已婚居民群体中;空间层面,"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增大作用,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居民群体中。据此认为,"新农合"增大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这一事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农合"制度应有效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的推进,各地不断发生新农合保险基金被骗、新农合基金流失的问题,骗取、窃取、贪污"公共资源"的行为使新农合基金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分析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域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剖析新农合医疗领域职务犯罪频发的原因,提出针对性建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关于新农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制度设计和微观运行机制与执行的公平性,几乎是依赖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实现的。"政府能力"和"农民需求"的差距加剧了新农合资源约束,这已成为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本文从新农合的组织特征与困境着手,发挥非营利组织功能,导入营销战略。开展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主动获取资源,从"被动输血"转为"主动造血"。构建了新农合开展合作营销的策略与路径,寻求不同发展阶段匹配的合作伙伴与营销手段,建立长远、稳定的资源获取网络,为新农合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贵州省县级医院建立心血管病专科科室的必要性。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贵州省7个县区农合办获取2015—2016年新农合报账费用明细表,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心血管病住院患者数及流向县外的患者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县内、外住院总费用、自付费用、补偿费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部分条件相对成熟的县级医院推进心血管病的专科建设,对患者、医院以及新农合基金、国家医改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农合制度是在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艰难发展和断裂的基础上,解决我国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当前,新农合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确立,并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新农合制度产生至今,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但是,新农合制度在建构的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进一步梳理其重构理路,反思其建构实践,以推动新农合制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6年的实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西部贫困地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参合率、农民的受益水平不断提高,新农合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日臻完善。然而,西部贫困地区新农合在运行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高筹资成本和基层政府低财政能力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完善西部地区新农合制度应考虑采取强制性原则,积极探索农民个人筹资长效机制,实行"住院统筹+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10.
经济补偿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职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体医疗保障制度。确保新农合具有持续、稳定的高水平经济补偿能力是提高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减少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关键。本文基于江苏省各地新农合相关机构调研数据,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补偿能力,宏观剖析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补偿水平、经济补偿结构和经济补偿可持续性。研究结果显示:(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合相对经济补偿水平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2)合理的经济补偿结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具有较强经济补偿能力的关键;(3)相比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补偿能力更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提高基金支出使用效益,促进新农合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实施新农合基金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及管理的基本目标。以公共项目逻辑模型和"4E"准则的框架理论为依据,结合国内某省会城市2013和2014年度新农合基金绩效评价的案例,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和德尔菲法开发出一套由投入、过程、产出和效益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以及2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权重由群组层次分析法确定,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益水平、参合农民满意度和资金落实是影响新农合基金预算支出绩效的三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来自各级财政补助和农民缴费,四川藏区州县财政收入和农牧民收入都低且增长慢,导致新农合筹资中县级财政补助和农牧民缴费困难。将县级政府财政补助上移到省级政府,农牧民个人实行不同档次的差别化缴费,将"一年一缴"改为累计制,提高大病县外就医的报销比例等有助于解决新农合筹资困难问题。减轻县级财政压力,激励农牧民缴费,使新农合制度在四川藏区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通过对南充市下辖三个县的调查,总结出了一些好的新农合制度实施经验,同时对新农合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我国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农合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居民享受医疗保障的待遇水平。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重庆市的新农合实施状况展开调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从个人及家庭特征、参合情况等方面,分析影响新农合实施效果的因素。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缓解新农合资金短缺困境,推动农户参合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新农合的认知度;新农合经办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群众对新农合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中2000、2004、2006及2009年共四期的县级面板数据,借鉴双重差分模型,从就医流向角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农民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村诊所)就诊的比例,使得农民患者到村诊所就诊的比例增加了10%以上,同时降低了农民患者到县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就诊的比例,使其分别减少4%-13%和3%-15%,其中新农合对村诊所、县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趋势研究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就医流向的影响具有持续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部新农合制度运行几年来取得初步成效,受到农民朋友的拥护,但在运行中发现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带来基金的不安全,从而影响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医疗机构、参合农民、新农合管理机构三个利益主体对我国西部A市新农合费用控制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实现西部新农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农合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补偿范围的确定、补偿水平高低,医疗中的道德风险等问题,直接影响新农合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建立新农合主体利益关系模型,分析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角逐行为对新农合的影响,促进新农保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确保新农合具有持续、稳定的高水平经济补偿能力是提高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减少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关键。本文基于江苏省各地新农合相关机构调研数据,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江苏省新农合的经济补偿能力,宏观剖析了其经济补偿水平、经济补偿结构和经济补偿可持续性。研究结果显示:(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合相对经济补偿水平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2)合理的经济补偿结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具有较强经济补偿能力的关键;(3)相比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合经济补偿能力更具有可持续性。提出政策建议如下:(1)应重视门诊服务的经济补偿,以优化新农合经济补偿结构;(2)优化参保人口结构、重视疾病预防、加强新农合与疾病预防体系的协同合作等将有效改新农合经济补偿能力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湖南省中方县的实地调研,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度这一方面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中方县的运行状况,提出了通过降低报账起点、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简化报账手续和改善定点医院条件可以增强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的观点,并通过均数比较分析,证实了报销组与未报销组人群在新农合的满意度、新农合的覆盖面、新农合的报账起点和新农合的付款时间这四个变量中有显著差异,认为,扩大受益面可以显著提高农民对新农合满意度,以期今后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20.
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国家"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带"两大战略实施基地,安徽省的外资利用现状不容乐观;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利用外资规模偏小,投资来源地相对集中,利用形式单一,外资行业流向与区域流向严重失调。安徽应抓住产业转移机遇,结合自身经济特点,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扩大外资来源地和创新外资利用形式,引导外资产业流向和区域流向,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安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