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在国内,关于合作创新的绩效,大多数的研究讨论的是联盟绩效①和企业绩效②,对于市场绩效③的研究尚付阙如.然而,在国外企业合作创新的市场绩效却是当前研究与开发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R&D)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此文系统地梳理了近二十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主要理论和经验文献.理论文献探讨了合作创新对研发投资、社会福利和产品市场势力等方面的影响.经验文献可以归纳为两大主题,即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评价和技术溢出对其的影响.加强企业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效率,建立创新型国家,实现技术赶超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进行了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影响因素与联盟知识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提炼出认知因素、风险因素、能力因素、成本因素和制度因素等五个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影响因素,并将高校联盟知识创新绩效的评价分为隐性绩效和显性绩效,并设计了实证模型及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本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3.
技术溢出情况下企业合作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作创新是典型的合作博弈,有关合作经济组织效率的研究是主流经济学家最有兴趣的主题之一.文章通过构造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对寡头垄断企业合作创新效率进行分析,旨在比较成本节约型寡头垄断企业合作创新与非合作创新的过程及绩效差异,包括市场产出、社会福利的变化,为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组织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使得国家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日益加深,跨国和跨区域的合作不断扩大,探讨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学术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在对国际科技合作、合作创新以及合作博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博弈理论,系统的对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博弈模型,分析得到了国际企业进行合作创新需要满足的充要条件。同时,以两个企业合作第m次合作创新为实证,归纳出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的可行性判断标准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的策略需求。  相似文献   

5.
在企业合作创新理论研究中,理论界已作了关于企业合作创新的组织模式及其选择的研究和企业合作创新网络的对象选择与运行机制的讨论。企业合作创新模式是一种集群式的创新,是一种反复交易的组织,相对于传统的以组织内创新为主的创新模式而言,企业合作化的创新模式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根据企业合作创新的组织设计原则及设计程序,可以设计出企业合作创新组织的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6.
面对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需求,企业亟须寻找到一种新兴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以实现持续发展,而集成不同创新利益主体的资源,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开放式合作创新机制则是优化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内生于合作创新过程中的“自催化效应”与“自阻化效应”,与不同创新利益主体的资源禀赋和合作偏好,以及创新属性等一起影响和变革着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动态演化.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创新,选择合适的产学研模式,成为促进企业基于科学创新的重要议题。文章运用2010—2018年中国A股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四种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合作创新的科学性程度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会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相较企企合作,企学研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最高效的,其次是企学和企研合作;合作创新模式的科学性程度正向影响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合作创新的科学性程度在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创新范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还面临着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和“知识悖论”等问题。随着中央政府权力的不断下放和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入,从区域层面研究如何通过产学知识协同创新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已成为可能与必需。然而,产学合作或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与实践通常都忽视了“知识双向动态流动”的协同创新模式。此外,有关知识网络的研究认识到嵌入性关系对组织间合作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忽视了嵌入性关系发展的决定因素——组织的知识网络能力和知识网络所处的制度环境。因此,为促进产学创新能力协同提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急需研究大学知识网络能力、区域制度环境、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对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2014年企业创新调查资料,阐述我国企业创新合作整体情况以及合作伙伴的选择,分析产学研创新合作的形式.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创新合作方面,在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开展创新合作方面还有很大上升空间,需进一步加强;在选择创新合作伙伴方面,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较多选择客户或消费者以及供应商等生产链上的合作伙伴;在产学研创新合作方面,企业以创新需求为导向,较多选择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共同研究开发为主的创新合作形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创新关联是创新主体合作和知识技术溢出的一种空间路径,影响区域的协同创新能力。借助专利合作数据,利用SNA和QAP方法探究长三角城市创新关联网络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创新联系由早期的省内核心城市辐射式合作转向不同等级城市节点间的多层、多向合作,但文化区边界的屏蔽效应明显,逐渐形成"核心-边缘"网络结构;(2)地理距离对城市创新关联仍然起到阻碍作用,创新制度差异起到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文化差异成为城市创新关联的重要隐性壁垒;(3)研究结果启示应在相似或互补的邻近地区建立更广泛的社区,培养地方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实现创新资源跨区整合配置,扩大创新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核心企业组织的产品合作创新是企业间网络组织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以此为研究视角,构建企业间网络组织的演化模型。理论模型的分析结论认为:以产品合作创新为研究视角,企业间网络组织的演化周期可分为S、A、C、I四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可从产品合作创新、核心企业行为和企业间网络组织特点等三方面加以界定;此外,企业间网络组织遵循“以SACI为一周期,各周期循环演进、螺旋向上”的路径演化。海尔集团的案例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企业赖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大多基于资源或绩效,但这只能间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际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地通过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来表现,因此,可以借鉴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来辨识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可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分为从低到高的5个等级:初始级、规范级、战略级、优化级和协同级;当然,不同等级需要不同的管理,创新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一方面要作为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而存在,成为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内在约束力;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在理念、观念等方面创新,以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的生命基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企业文化创新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从大学生就业视野提出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分享制"的本质表现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参与剩余分配.企业创新要求实施"分享制","分享制"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持续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实施"分享制"要因企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分享制"只是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实施"分享制"不能唯"分享制".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要不断从观念、技术、组织、体制、管理、战略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形成竞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技术创新及其产品与市场的关系,企业可实施四种基本战略———创新领先战略、创新紧跟战略、成本最小化战略和专门市场化战略。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制胜的关键。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在品牌、技术、产品研发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决策和创新。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来创造新的价值和竞争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9.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主要沿着技术创新和创新网络两个方向延伸,前者是创新的根本,后者为创新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技术创新与创新网络不能割裂开来研究.创新网络的提升水平已经成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的瓶颈,而技术创新的提高程度又影响着创新网络的提升.只有同步关注技术创新与创新网络,才能有效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力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创新是企业持续的动力,没有创新,一个企业就没有将来.本文对制约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促进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构建了适合于国有企业的创新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