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书院在我国大陆高校的复兴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深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代表着中国古代书院精神与具有西方古典大学传统的住宿学院制的融合,以解答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而带来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管理和通识教育以及大学内部治理等问题,可以视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一次实践尝试。但新型的书院制度如何应对科研导向下的大学发展环境则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书院制研究》一书对这些问题做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书院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教育、学术中心 ,一个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各种功能于一身的文化组织形式 ,她的历史不是一部简单的制度史 ,而是一部以书院为平台而演绎的文化史、社会史。要梳理清楚她的发展历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邓洪波先生的《中国书院史》则是这样一部完备的书院史 ,他阐述了书院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以及走向世界并最终改制的基本发展历程。邓先生长期以来专攻书院研究 ,享誉国内外学术界 ,他论述的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 ,资料的丰富和翔实 ,无庸置疑 ,学术界目前尚无出其右者。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书院学礼制度源于中国古代学礼制度。书院学礼制度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修学与讲会之礼容礼仪;二是释奠释菜等祭祀礼典活动。书院之学礼,有其自身的特色,书院祭祀系统代表着书院的道统与学统,在完成书院培养人材的目标、继承传播和发展传统的儒家文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受西方列强的冲击及西学东渐的影响,沿袭中国古代近千年的传统书院面临着挑战及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河北书院也在清末"戊戌改制"与"新政改制"中发生剧烈变革。在20世纪初新教育制度建立过程中,旧式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从此河北书院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教育舞台,却成为新教育的重要资源或组成部分,为近现代河北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科举与北京书院共存千余年,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北京书院因科举兴盛而起,因科举废除而终。在科举与北京书院的互动关系中,科举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体现为科举对书院教育的规范性影响。科举引领着北京书院的兴衰、发展方向、教学内容、考试内容,甚至考试程序;而北京书院则成为全国科举考试生源的来源地,许多书院生徒在此受到科举考试训练,并且由此荣登龙门,或成为官吏,或成为学者,为科举考试制度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在官学衰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对于书院制度,今人对之研究不多。事实上,书院制度的育人模式有其优点,如书院制度所蕴含的非功利性的治学态度,以自由、和谐为特征的讲学、辩论的教学方法,谦虚、开放的辩学心态,意蕴深厚的文化"道场",灵活多样而又注重创造性的学习方法等等,即使在当代仍然有其重要的启迪意义。当今的研究生教育同古代的书院制度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借鉴、吸收古代书院制度的合理部分以促进当今的研究生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四川书院在四川发展史上存在一千多年,其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原书院发展的历史真相,能为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目前学界对四川书院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研究,然而书院研究的领域仍不完善。以文献研究法为工具,对书院整体发展、断代研究、藏书与教学、改制、个案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为完善四川书院研究做出一定贡献。研究发现四川书院研究的领域逐渐完善、成果逐渐丰富,但书院研究需要进一步联系当今教育发展实际,跨学科的视角需要进一步引入,研究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院制度及其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文章回顾了中国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 ,力图从学术研究、学术创新、教学模式、人格教育等方面揭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办学特 色,以探寻书院教育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北京书院史?跳出了关于书院研究偏好宏观历史研究的思路,而代之以文化视野下的北京书院研究,在大视野、小范围的研究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作者以书院的日常生活与运作为侧重点,关注的是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给书院带来的重要影响,这为书院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该书将书院发展与历史语境紧密结合,既能透过书院窥探政治文化、军事争夺、经济发展等给书院带来的影响,又能以书院这一视角发现许多逸出宏大叙事之外的历史细节。作者对北京书院历史命运的研究,不仅在于总结书院发展之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注重分析北京书院的历史作用以及对于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地方最高学府,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创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改为师范学堂。数百年间,关中书院秉承宋元书院之遗风,先后有冯从吾、孙景烈、李颙等大理学家于此教授,他们以昌明关学为己任,以讲求性理为宗旨,主张"明体适用"。同时,科举成就斐然。关中之乡试、府试的考举之士,多为此书院之生员,并培养出清代陕西惟一的状元王杰。此外,西北奇才于右任、关中大儒牛兆濂、教育家刘古愚等也曾就学于关中书院。关中书院为陕西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岭南书院兴盛于明代,在晚清达到高潮,它极有助于古代岭南地区文化的普及和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古代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书院教育功能的发挥同书密切联系,藏书是其一个重要职能.书院藏书和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系我国古代藏书的四大类型.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等相比较,书院藏书更重利用,在利用中体现其价值,并在流通中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这些制度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中国独特的教育遗产 ,它历时千余载 ,其制度完备、成就辉煌、影响深远。循历史的脉络 ,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大源头 ,是研究高等教育史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书院教育与当代大学教育有许多共性 ,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同时 ,古代书院也存在一些至今仍有生命力仍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大学是对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称,这些机构或曰大学或另有其名。古代传统大学的文化积淀是从“明人伦”、“修己治人”到“化民成善”,回归人之“性理”的教育精神,再到 “利济苍生”精神文化变迁,传统大学文化具有注重社会本位、注重伦理人文以及重“道”轻“器”等显著特点,这些积淀构成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的底色。现代大学文化可以借鉴其利济苍生的社会担当、伦理人文的教育理念、“道”“器”融合的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15.
课艺评点为清代一些书院的文学教育手段,清代钟山书院与经古精舍的课艺评点都很重视文学创作的承嗣与求新、重视因材施教以及重视对生徒习作的褒扬,前者偏重于内容分析,尤其是道德教化渗,透而后者偏重于艺术评价与考据评判,前者对内发性文学创作有所关注,而后者对地位卑微的词作积极肯定。这些评点对于提高生徒的文学创作水准、拓宽生徒的文学创作视阈以及增强生徒的文学创作自信心等方面大有裨益。不过,由于二者过于重视表彰成就而忽视揭示缺点,因而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徒更好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辑录史志文献 ,对五代十国时期 13所书院进行比较全面的考证评述。认为书院在这一时期有维系斯文于不坠的文化功效  相似文献   

17.
书院制度在清末遭到两次断裂,在民国时期又有复出,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遭到断裂,1984年再次复出。在这断裂与复出之中,表明了官学私学两条腿走路的必要性,教育渐进变革的必要性与教育多元化办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清代西南汉学书院及其文化传播是促进晚近时期“中国”认同的重要力量和方式。就媒介意义来看,汉学书院依托家族和师生关系网络,将其文化渗透到西南各地,催生出基于大一统认知的地域性学术形态;就心理层面来看,汉学书院历史叙事和祭祀之中文翁、尹珍作为符号人物的出现,引领了西南知识精英的文化寻根思潮,标志着西南地方认同意识的觉醒;就实践表现来看,汉学书院的师生高举“中体西用”“通经致用”的理论,积极投身到维持中国政治独立和文化保存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9.
吴淑元老师《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特征研究》一书,选题意义深远,体系科学严密,分析新颖透彻,资料丰富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分立的五大学院立足大西北,坚守使命、培育英才、延续国脉、创造奇迹,孕育了“公诚勤朴”的大学精神,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创办于1909年的中国矿业大学在经历其最初的发轫阶段后,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特别是与由西南联合大学分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有着整整8年的时空交汇。在此期间,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私立焦作工学院对战时的国立西北工学院而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富有特色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在抗战期间高等学校内迁运动中、在西北联合大学及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峥嵘岁月中,私立焦作工学院所经历的文化涵养和精神陶冶,与中国矿业大学的历史不可分割。中国矿业大学所特有的“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品格,是她从焦作路矿学堂到私立焦作工学院、中经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再到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直至新世纪的百年曲折坎坷历程中熔铸而成的。中国矿业大学在西北联合大学及国立西北工学院时期的那段历史不应该被忽略和遗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