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普通话已经在全国各地区及各民族得以大力推广。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普通话本身即是一种 连接不同人群和不同文化的重要媒介符号。探讨了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传播学意义,同时在分析民族地区普通话传播者、 受众、媒介及控制者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发挥舆论领袖在普通话推广中的作用、如何按受众需求进行普通话推广以及如 何处理好民族语言与普通话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民族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寻传播学视角下的民族典籍英译研究对我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篇层面上的归化和文化层面上的异化的动态协调的翻译策略有利于体现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的本质特征。从全面介绍民族文化这一角度出发,译者还可从受众的多层次性、文本的复译性、传播途径、媒介的多元性以及传播区域的逐递性等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播学受众研究的文化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途径源于人文科学的批判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它抛弃了“文本的权力”,抛弃了从属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服从于资本或国家控制的媒介权力的观念,专注于对受众从媒介文本获取意义及受众媒介使用经验的研究,其研究方法是定性的和民族志学的。文化途径与传统主流途径的互补与互动,是今后传播学及受众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影响大众传播的制约因素和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来看,"受众中心"论只能是一个乌托邦.大众传播的走向,不是"以受众为中心",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媒介应该是既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又要积极引导受众,受众应该对媒介的传播积极参与并做出及时的回应,二者在沟通、交流与反馈互动的基础上构建和谐融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媒介理论是新修辞学的一块瑰宝。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是讯息、任何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同时,从媒介角度出发,重视受众与感知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重要特点。本文主要从媒介影响受众感知、媒介促使受众参与和冷热媒介与受众三个方面来探究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受众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媒介的效果不仅仅是媒介与受众、媒介与效果之间关系问题,也是媒介的效果与效果之间关系的问题.从媒介—效果间性向效果—效果间性(inter-effectuality)的转换视角,要求加强对媒介传播中“效果断裂”的重视和系统研究.传播的效果断裂具有表层效果模式、潜在效果模式等典型的运作表现形态,与媒介的潜功能、受众主体非一致性具有重要的机制关联,具有构筑维持文化稳定的“文化安全阀”、缓冲文化传播的强效果、生成和维系“隐性意见”等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检视传播学理论与本土化媒介语境如何契合的机会。研究和思考传播学理论在中国突发灾难报道这一特殊的“媒介语境”下的呈现与表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在地震报道中,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传播免疫理论以及传统的受众理论等都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从事实层面来看,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及受众理论等较之历史语境及西方社会语境,都有一定的“变异性呈现”,体现了传播理论进入中国媒介语境后显示的本土化特征。从规范层面来看,单一的媒介议程、单一而强势的舆论场、单一的媒介强效果论和消极受众理论等,都不利于打造一个健康的媒介生态。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保持议程设置的多样性,保持声音的多元性才有利于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获取、理解和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湖北省恩施州的实地调查,从受众自身行为特点和认知对象特点入手调查分析了民族地区传媒受众认知的趋势,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道格拉斯·凯尔纳及其媒介文化思想的研究,历来是我国媒介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然而,国内学者对凯尔纳媒介文化思想的研究一贯是从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展开,而忽略其思想在其他理论维度的表征。因此尝试在批判学派之外,从媒介环境学的路径出发,借助其理论资源对凯尔纳媒介观进行探析,并通过将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和莱文森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中的部分观点与凯尔纳的媒介批评文本相观照,解读出凯尔纳媒介观在情境与受众两个维度的表征,即情境偏向与受众中心。同时指出,对凯尔纳媒介文化思想的研究应该是一个立足于多元理论视角并以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化离不开传播,传播需要媒介,媒介依赖受众.文化产业意义下的媒介融合,不应当只是媒介的简单结合,从经营的角度上说,这是一种跨媒介的联合,媒介融合的视野也要涉及到与其他机构、产业等的结合,媒介融合的重点也应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生产力.文化产业的第一生产力就是“文化创意”,这也是文化资源用之不竭的源泉,受众的积极意识是发展文化产业第一生产力的催化剂.学界把大众媒介与日常生活及大众文化之间联系起来,打破了单纯政治意识形态对媒介与社会关系考量的垄断.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海外传播现状对我国文化典籍的对外推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译入语受众线上问卷调查发掘《庄子》英译本海外传播现状。结果显示,《庄子》英译本对外传播存在主体职责不清、传播内容缺乏本土适应性、传播渠道相对较少和传播定位不够精准等问题。鉴于此传播现状,可以通过明确传播主体职责、优化传播主体格局 ,优化传播内容、提升本土适应性,运用现代化媒介、拓宽传播渠道,采取针对性策略、顺应读者心理等传播策略提升我国文化典籍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统一体。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上的同化力和情感上的维系力,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化身或人格象征。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从民族和社会政治角度来说,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不断地抬高孔子的权威地位,积极重建以儒家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价值信仰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这些单一民族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确立了其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文化属性。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有大批民众陆续移居海外,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他们中华民族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精神母体的中华文化,为这些海外游子提供了智慧源泉、情感藉慰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中华游子文化有其历时性和区域性,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子在政治上认同于侨居国的现实,中华游子文化也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异,如何在延续中把握变异、在变异中把握延续是当今中华游子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考察和研究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内核的中华游子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能够深刻地认识负载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游子文化如何面对世界、立足现实,在延续中求变异、在变异中求延续,这对海外中华游子文化的未来发展,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宗族社团的演变为例,探讨了战后海外华人宗族社团的演变过程、演变特征和演变的主客观因素。指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物的宗族社团,它在海外华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质的规定性,又有着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同国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上海和云南668名受众和《人民日报》以及两地党的机关报和晚报为研究对象,首次检验了我国受众议程与大众传媒议程及其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宏观层面上,我国受众议程与大众传媒议程显著相关,但在微观层面上其相关性却较低;在借鉴国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概括出了媒介议程之间的非对称性传播模式;发现了受众不同层次议程与媒介议程之间的“阶梯规则”,提出了“权变效果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电影文化也应与世界文化相接轨,不断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成果来展现和传承本国文化,这已成为世界各国传播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电影《赤壁》的视听语言来分析其中的电影叙事方法,主要从细节、人物、节奏和台词四个方面来展开分析,探讨在地球村的时代背景下,拍出为世界观众所喜爱的电影,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已成为大国间开展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虽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中国与日俱增的政治、经济地位相比并不相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亟待加强。特别是针对阿拉伯国家,由于传播文化的平台和核心文化产品数量少,加之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阿拉伯受众的需求存在差异,中国文化还没有在阿拉伯国家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对此,中国应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在大力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现当代文化的整理和弘扬,着力加强对阿拉伯受众的研究,促进需求与供给的对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腐败问题成了全球性问题。《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出台无疑对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同腐败作斗争打了一支强心剂。对我国严惩贪污腐败犯罪、引渡外逃贪官及收回大量流失国外的国有资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保障。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要达到这些目的,我国法律要同世界接轨,就不得不反思《公约》中的有关引渡的问题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矛盾及不相容之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探讨了留学生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认为 ,中国现代化因列强的介入而启发 ,但也因此而陷入模仿的怪圈 ;留学生重新考量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确立了“立国”须先“立人”的主张 ,以思想文化尤其是文学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突破口 ,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论海洋文化及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视角解读“文化”的含义,海洋文化有祈求、合作和先进的特点。海洋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洋文化将引导和鼓舞我们的民族拓展新的生存空间,使我们的海洋实践提升到文化自觉的水准,并使我们的民族文化重新振奋起来,达到现代的水平,在和世界各族人民一起建设和谐世界中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