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响应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号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正为把《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办成质量与特色并重的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类优秀刊物,以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研究与弘扬,推进"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程,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贵州大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哲学思想、德治思想、礼治思想和倡导社会公平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孔子的和而不同观、诚信道德观和节约道德观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去汲取智慧,从而去寻找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片金钥匙,从而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赵昌智在《唯实))2007年第1期发表《试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文认为,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天人协调的自然观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我国社会的实际出发,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5.
为把《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办成质量与特色并重的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类优秀刊物,以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研究与弘扬,推进"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程,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2014年第6期起拟开辟"阳明学研究"专栏。为保证栏目的学术性及打造栏目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在汲取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仁爱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科学地阐释了"爱"的本质,系统地探讨了大爱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为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大爱传统,践行大爱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大学教育事业中树立大爱育人理念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公民的道德建设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刊约请四位专家从不同侧面对这一问题发表看法,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公民的道德建设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刊约请四位专家从不同侧面对这一问题发表看法,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公民的道德建设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刊约请四位专家从不同侧面对这一问题发表看法,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公民的道德建设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刊约请四位专家从不同侧面对这一问题发表看法,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和谐文化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实践,建设和谐文化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生活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2.
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以传统伦理道德为主线,就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与精神文明问题作了探讨,旨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为把《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办成质量与特色并重的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类优秀刊物,以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研究与弘扬,推进"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程,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2014年第6期起拟开辟"阳明学研究"专栏。为保证栏目的学术性及打造栏目的影响力,特邀我国著名阳明学研究专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吴光研究员、钱明研究员,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主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谐社会是历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菲 《中华魂》2022,(5):17-2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和重要经验,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也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而儒家文化奠基之作《论语》更是通篇闪烁着德治思想的光芒。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应该说是在政治文化方面复兴和弘扬民族文化。《论语》中有关德治思想内容丰富,其理论假定是人性本善论,对德治思想应予以辩证评价。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既是对优秀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优秀文化的发扬和升华。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而坚决贯彻执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步伐。  相似文献   

18.
和谐心理与《论语》相互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心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中理解和谐心理,用和谐心理的观念解释《论语》开篇"子曰"一则,探索更接近文本原有之意的解读方法,利于更全面认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另一方面,开掘《论语》中丰富的和谐心理思想,作为当代培育和建设心理和谐的资源。和谐心理与《论语》的相互观照是传统经典文本现代解读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争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人的身心和谐以及应对国际文化竞争的挑战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我国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建立健全构建和谐文化的运行机制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以及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等方面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化建设成为发展的主题之一。但是,由于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内忧"与"外患",使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因此,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成全民的"中国梦",就必须践行十八大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老子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自然等方面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