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激情的排斥--以女权主义批评解读哈代的《无名的裘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淑·布莱德赫是托马·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一位女性形象.本文以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为切入点,着重剖析在男权传统对婚姻进行限定,对女性进行压抑的情形下,淑是如何保持着鲜明和独立的个性,如何在婚姻情感中注重自身人格的独立,从而对传统婚姻发起了激情的排斥.  相似文献   

2.
《无名的裘德》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哈代小说中最具有批判意义的一部,小说细腻地描写了男主人公裘德为改变自身命运的抗争和与女主人公淑的两性关系的挣扎,大胆而尖锐地揭露了当时宗教和学术的虚伪。本文分析了女主人公淑的形象,探究了她悲剧的发展过程和根源,并将其与哈代笔下其他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比较,从而展示了小说中淑的女性形象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王冲 《南都学坛》2012,32(6):44-45
淑世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固有的入世使命感,这种入世使命感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但当代各个领域内"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建构,使得淑世意识这种精神现象的正当性受到质疑。淑世意识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士大夫政治,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直到今天仍是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安娜之死的社会根源、家庭根源以及安娜最终走向毁灭的内在根源。安娜这一形象是19世纪中叶俄国新旧社会动荡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淑是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形象的典范.哈代对淑反对父权制的刻画显示了他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但同时小说中男性观察视角和以男性为中心的叙述模式证明他也具有传统的父权思想.女性主义意识和父权思想共存是哈代对女性的矛盾态度的根源,因此他和他笔下的淑都注定无法从困境中解脱.  相似文献   

6.
《天堂余欢》是加拿大小说家卡拉汉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作品用悔过自新的前科犯基普·卡雷平白无辜地被毁灭的悲剧来唤起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抗议。本文分析了卡雷在重塑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被毁灭的根源 ,指出了代表社会力量的各界人士并不真正相信罪犯能被改造好 ,并未给予卡雷重新做人的机会 ,而是形成一张将他层层围困的网 ,致使他痛苦挣扎直至毁灭。卡雷的悲剧 ,既是现代小人物的悲剧 ,又是社会大悲剧  相似文献   

7.
庄子思想追求精神超脱、生命自由.它审视现实社会,探索宇宙根源,其超脱思想开了中国个性解放先河,促成文人个性化和文学作品的丰富性,使中国文人不断反省并超越自我;其"观于天地、回归自然"的思想影响到古代诗歌、绘画及书法各方面,从而使中国文学艺术呈现一种特有的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8.
决定目前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根本驱动力在于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创造性毁灭”,即如何在继承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出竞争优势。目前有五种关于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的理论解释,一是基于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二是基于后发优势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三是基于竞争优势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四是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整合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五是基于动态企业理论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本文认为,推动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的驱动力根源,在于中国工业中微观企业战略的平滑化演化。  相似文献   

9.
艺术家追求个性解放无可厚非,但过于追求现实社会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自由和权力必然会以失败而终。王尔德所追求的近似于自由主义的个性解放在现实社会中肯定是要碰壁的;而对现实社会过于理想化,不能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去对待社会和生活,最终导致其人生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10.
明中叶至清初时期出现的个性解放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戏曲艺术领域 ,越来越多的剧作家倡导戏曲创作要真实、通俗和自然 ,要摈弃虚伪、迂雅和做作 ;倡导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开始盛行一时 ,戏曲中语言的通俗化使其更能表现世俗生活中的人情百态 ,且易于为市民阶层所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进入了发现人和肯定人的时代。一大批作家以“个性解放”为主题,鞭挞和批判灭绝人性的非人道的封建专制统治,目的在于把中国人从麻木状态中唤醒,唤醒国民作为人的意识,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地位。然而个性解放不能承担起人的解放的全部责任,个性解放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一批觉醒了的知识分子,遭遇了来自政治、经济、精神的苦闷等多种问题的困扰,普遍感到茫然、困惑甚至堕落。  相似文献   

12.
论“五四”新文学中个性解放主义者的悲剧焦素娥,陈政“五四”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个性大觉醒、大解放和大发扬的时代。但是由于以混灭人的个性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封建宗法专制主义力量的异常强大,以及个性解放主义者缺乏韧性的战斗精神和被庸俗生活所侵蚀,使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两位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找出了两人的共同性:反抗封建道德,追求个性解放,寻求女性价值和自尊,寻求理想爱情和人生,以及两人不同的年龄、身份、性格、环境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同的反抗形式和性格发展的不同轨迹,揭示了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4.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清醒地看到了历史、事业、人生、理想总是在奋斗中被无可奈何地毁灭 ,顿生世事犹如一场大梦般的空幻意识 ,其中的诗词是最典型的表现 ;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及作者个人满经沧桑的人生经历 ;同时它不是终结 ,而是继往开来 ,对后来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给人设计理想,特别是给女性设计理想时,就潜伏着生长悲剧的根。它要求女性的个人意志就是没有个人意志,拒绝个性。黛玉却是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窃”的多才、多情、多心、缺礼并试图实现个人选择的女性,她被指斥为有失“本份”。“失本份”是她悲剧的根源。黛玉的悲剧是儒学礼教与她个性的冲突。黛玉是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的“先觉者”。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的小说在女性人物和男性人物塑造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心理范式倾向。女性人物呈现出毁灭范式,表现为毁灭、堕落的特征;男性人物则呈现出神经症人格范式,表现为精神分裂。这是由作家独特的创作潜动机决定的。对福克纳小说文本进行心理范式方面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其作品有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定性,进而揭示其心理存在与发生方式,找到其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7.
繁漪是《雷雨》中具有“雷雨”性格的悲剧性人物,而繁漪的人生悲剧又是一出性格悲剧,她性格中强烈交织着的封建与反封建、勇敢与软弱、崇高与自私促成了她的极端行为,以致把剧中人物包括她自己一步步推向毁灭的深渊。像繁漪一样人性张扬的女性形象在曹禺的剧作中还有陈白露、金子、愫芳等,这一系列繁漪式女性形象无一不折射出曹禺崇尚个性解放、关注人性张扬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8.
如果鲁迅先生还活着你想他是怎样的情形呢? ——胡风 1、鲁迅是中因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五四”文学传统的奠基者。说起“五四”文学传统,我想不妨把它看成是由反封建的启蒙文学传统和个性解放的文学传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这两个文学传统决定了“五四”文学的两大基础主题:反封建的启蒙文学主题和个性解放的文学主题。新文学由头十年向后两个十年的演变中,无论是启蒙文学主题还是个性解放的文学主题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淡化”的趋势。那么,对这种“淡化”趋势的描绘和“淡化”原因的探讨,则成为本文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9.
《雷雨》中蘩漪形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蘩漪是曹禺"最早想出的,并且觉得真切"的悲剧主人公。她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美好爱情,但因其经济条件不独立,思想和理想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与旧家庭、旧社会彻底决裂和追求独立人格的理想,虽与封建制度进行了抗争,但难以体现新女性的自尊、自爱、自强,因而无法成为一个觉醒的新女性,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的形象,导致她必然的悲剧命运,最终只能和罪恶一同毁灭。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女性文本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离家出走"者。面对苦难和冷漠的生存环境,他们断然逃亡了;逃亡是一种自救,期盼改善生活,然而逃亡也充满了无奈,没有人能全新地"重建"。这种逃亡者,与以前文学中追求个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逃亡者不同,他们更真实地揭示了潜在的社会心理;如此写作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的本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