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科举制历史作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历史作用刍议张显清本文作者认为,科举制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在于,打破了以往在选官用人制度上的血统、门第、财产的限制,以科考成绩优劣为主要依据,建立在某种程度的择优录用、公平竞争基础之上。和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是历史性的变革和进步,并且对西方文官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明代科举发展对选官世袭制的遏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中的世袭制是维系贵族特权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社会长期动乱和腐败蔓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世袭制受到遏制,但是唐宋在发展科举制的同时还保留了凭借父祖官职入仕的门荫和恩荫制度,这实际上是选官世袭制在新形势下的遗存和变种。明代科举制发展到鼎盛,选官必由科举,非科举者毋得授官和扩大科举取士数量等措施的推行,有效地遏制了长达数千年的选官世袭制,确立了远比唐宋更为完备的名实相符的以文官考试为基础的科举政治,对社会的稳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诗是唐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其中得到了反映,包括科举制度.从唐诗中可以折射出唐代科举制在选官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取士人数少,受私人荐举的影响很大,科举及第不等于入仕,在选官制度中不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清中叶后逐渐失去生机的科举考试,伴随着文体的僵化,文风日趋浮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科举改革未能实现制度自身调整,只能以立停方式宣告终结。然立停并非废除,纳科举于学堂,使抡才与培才合一的设计,非但难以达到中西兼容之目的,反而造成学堂的诸多弊端,导致朝野对新教育的不满。科举制是清王朝维护纲常的重要载体,具有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的功能,清末学堂教育与取材选官则较多强调“办事”能力,忽视“做人”品质的培养。立停科举后,于此未能找到有效接续方式,伦理社会失去道德支撑,秩序失范,在思想文化活跃的同时乱象纷呈,留下了难解的世纪命题。  相似文献   

5.
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清末科举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对科学文化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代对新型科技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并且严重地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所以,在经过选官制度的变通作为过渡之后,科举制终于在"新政"中被废除。科举制废除之后,产生了一系列社会效应,主要有: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现代科技事业的开创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废除科举制的重要意义在于清除了横亘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道路上的一个综合性障碍。这项成功的制度改革,无疑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与清末民初法政学堂的骤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新式学堂的兴起扫清了障碍,而选官制度的变化、晚清修律及司法改革的开展,加剧了社会对法律人才的供求矛盾,从而导致清末法政学堂异军突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在中国近代的遭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科举制在中国近代受到的遭遇恐怕是最缺乏理性的。当文官制度在西方普遍推行的时候,作为文官制度渊源的科举制却在中国走到了尽头。科举制在故国和彼邦如此不同的命运,除了科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发展日益腐朽和僵化以及人们对科举制的片面理解以外,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国社会尚未产生一种需要新的政治秩序的基础,因而科举制向更先进干部人事裁判制度的发展缺乏内在的动力。相反,西方文官制度虽然取材于科举制,但它却是一种新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唐代宰相与科举关系的论述,揭示出唐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唐代宰相对科举录取的影响:科举制是唐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唐代选官的重要方式之一; 唐代科举制的内容丰富、复杂,而且有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 唐代许多宰相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因为学识德行、出身、政见等原因对科举的态度不尽相同,但许多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干预科举的录取。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历经先秦禅让制、世卿制、两汉任子、察举和辟除征召制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举措方式不断演进。至隋,科举选官制已创立,至唐,更蓬勃发展。科举选官适应当时经济、社会要求,是新的上层建筑,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是唐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门荫,是官僚子弟凭藉父祖官位或家世而入仕的一种制度,又称"任子",溯自西汉任子制,延续至唐并未因为科举的存在而迅速萎靡而致消亡。相反,它在唐各阶段得到统治者不同程度的重视并成为科举的重要补充,在唐代政治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是,人们习惯对具有新生意义的科举制大加肯定,对其他方式视而不见或见而不重甚至贬抑,实在有违历史公理。本文试就唐代门荫选官制度在唐代存在的必然性及地位加以浅要分析,不足之处,望予指正。  相似文献   

10.
察举制度是汉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方式,在汉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察举制度的实施方式、实施范围、实施内容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察举制度所体现的选官制度也就必然有所不同,作为选官制度的补充和次要方式还有诸如征辟、任子、赀选、自荐、以材力或者以方伎入仕等等形式。汉代选官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给后世以重要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日俄战争前后两个时期,即属于科举制旧式教育的前期和属于近代新式教育的后期的吉林教育状况和发展情况。尤其是着重介绍了在吉林教育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白山书院和崇文书院及新式教育的五关小学堂、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外语学堂等。简述了前后两个时期在教育性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黄留珠副教授所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一书,最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是作者古代管理思想系列研究之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我国巨大的历史遗产,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那样在选官方面严密、完整、连贯。许多优秀的成份,如考试体制的完整,方法的公开、平等则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官制度所吸收。本书从纵的考察方面概括介绍了中国  相似文献   

13.
严修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其教育主张及教育实践极大促进了直隶教育的近代化。他提出了改革进而废除科举制的主张,这为直隶教育向近代化方向迈进清除了最大的障碍;在学部主政期间他创立新的教育体制,为直隶教育近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此外,他兴办了各级各类的新式学堂,形成了直隶近代教育体系的雏形。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评析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以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兴于隋,盛于唐宋,废于清末。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西方现行文官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文章对科举制的弊端和镜鉴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北魏的选官制度带有民族融合色彩,并下启隋唐科举选官制,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中正选官是该时期选官制度中的主要內容,在封建统治集团由世族地主向庶族地主运动过程中曾产生过很大作用。在此,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福井重雅先生,积多年的研究成果,撰著的《汉代选官制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已由日本创文社作为该社“东洋学丛书”之一出版。这是日本学术界专门研究中国汉代选官制度的一部颇具代表性的专著。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其吏政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而这种良好的吏政又与当时选官制度所具有的独特优点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研究两汉选官制度,对于揭示汉代社会政治结构的深层奥秘,对于解开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之谜,意义十分重大。福井教授一向高度评价中国汉代的选官制度,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科举入仕的中断使得旧式士人转而从商、从军,这不仅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经济基础,还为清王朝的覆亡培育了直接的掘墓人。科举制的废除,使得儒家的忠君思想开始动摇,大批士人的留学和新式学堂教育为他们接受西方革命学说提供了机会,而这又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爱国主义思想和“兴学育才”、“求才治国”的近代教育观的指导下 ,张之洞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革并展开实践活动 :创办新式学堂、推进留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创立近代教育行政机构、制订新学制等 ,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 ,而且使中国近代系统教育制度得以形成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兴起的英国文官考选制度渊源于中国的科举制,这一制度成为西方各国仿效的蓝本而盛行至今,而沿袭1000多年的科举制此时却趋于衰亡。究其原因是中国科举制中公平竞争原则的完全丧失而文官制吸收了这一原则精华并使之制度化导致。揭示出两者不同结局的本质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进步。  相似文献   

20.
黄留珠对中国的选官制度作了较深的探讨,不仅有许多论文发表,而且有专著出版。本篇是对中国选官制度进行全面的、贯通性的、总体性的探讨,只此一斑,亦可管窥作者的研究功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