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我”,在作品中担当了两种角色,既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也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我”进入作品形象体系,主要作用是便于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扩大作品的容量。叙述者“我”,具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叙述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读者接受,并直接向读者呼话。这种方式既增强了小说画面的清晰度又使读者与作品的情景拉开一定的距离,使读者感到亲切。  相似文献   

2.
文艺作品贵在运甲迂回曲折的艺术手法宋塑造人物,展开情节,增强艺术效果。所谓“对面写”,即刻划人物性格不从该人物本身着墨,而是通过与之相对的人和物的渲染来烘托、映衬。这种曲写附比、婉转跌宕的艺术手法不仅能使作品饱蕴诗情,含蓄有致,而且被描写的人物性格也能因此而玉堂生春,出神入化。“对面写”的艺术手法是我国古典文学写人的传统手法,在诗词、散文、戏曲和小说中被广泛地采用。唐王昌龄的五言诗《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就是“对面写”的典范。诗云:“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作者不写自己“玩  相似文献   

3.
最近,中文系师生召开了一次科学讨论会,对邵荃麟同志提出的“现实主义深化”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剖析与批判。会上首先剖析的是:邵荃麟的“现实主义深化”,是什么性质的创作方法,它与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有什么关系?发言的同志认为邵荃麟同志在“现实主义深化”理论中,提倡写“矛盾错综复杂的人物”,写“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写“阴暗心理”’这完全是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的翻版。邵荃麟同志提倡写“阴暗心理”,写“矛盾错综复杂的人物”,实际就是提倡写“精神猥琐”、“內心分裂”的人物,而这正是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的一贯特点、一贯手法。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包括它的一些特点的形成,有看深刻的历史根源与阶级根源。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五.四”前后的文艺论述及文艺创作,蕴涵着丰富的文艺心理学。郭沫若把情绪视为文学的原始细胞乃至文学的本质。在心理描述与心理分析的有机融铸中,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揭示作品的思想主旨,是他“五.四”前后的文艺心理态势。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诗为什么能广为流传?关键是他的人物模糊,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什么人物,什么年龄特征,什么籍贯,什么性别,都没有,所以无论什么人,只要有相似的情景,相似的思乡情绪,就都可以得到情感的共鸣。说到这里我们的小说描写手法就有些问题了,它总是那么具体化,所以可能有一些非常好的思乡篇章,就是因为它的太具体化,反而失去了更加广泛共鸣的心理基础。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文体发展规律的特点:文体总是向前发展的,但是一种文体在其得到一些优点时,也总是失去一些优点。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文学巨匠怀特在《人树》中淡化了传统小说中情节要素。他通过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按照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来完成创作。他使用了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内心对外部世界变化所作的反应 ,由此读者也了解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笑是人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一种情感表现。由于笑是人的心理情感表达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因此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表现笑往往是作家写人传情的重要方法。“笑”成了刻画人物形象、传递主体情感的一种媒介。古典小说家自觉运用艺术辩证法,通过对人物不同的“笑”态的描写,把读者带进变化多端、五光十色的人物内心世界,向我们展示不同人物不同的情感世界,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写作文,最头痛的就是写不具体,写不细腻。其实要把作文写具体、写细腻并不难,电影中的“慢镜头”手法可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写作文时也可来一两个“慢镜头”,将精彩的片段细致地展现给读者,那样,写出来的作文也就变得生动、细腻了。下面请看一位同学写的《打针》片段:你看  相似文献   

9.
《狂人日记》是经过了鲁迅独自的长期苦闷和探索之后,将久久蓄积的溶岩,作第一次火山喷发式的呐喊。按照作家所把握的深广的生活内蕴,它本可流成一条滚烫的岩浆长河——即使写长篇三部曲,也不一定包孕他富有的积累;但是鲁迅偏要以短篇体裁出之。这就形成了小说落笔前的规定情景:“厚积薄发”。这“厚”和“薄”的矛盾必然要求作品以浓缩铀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规定情景又迫使鲁迅要按照内容的特殊需要,作相应的手法的选择。只要我们将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作整体比较,就能知道,鲁迅是按作品的内容来  相似文献   

10.
心理活动的描写,能够把人物的丰富感情,内心世界比较方便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反映人物性格的描写往往是其它描写手法无法取代的。文章的第三小节,作者担心婆婆会听到父母吵架的声音,设想婆婆在痛苦地流泪。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子纯真的心:不仅自己因父母吵架而痛苦,而且不愿意父母的吵架给前来作客的婆婆带来痛苦。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不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而用对话或者行为动作描写的方法,是不可能获得如此细腻、具体、真实的反映的。如果写自己起来同父亲争辩,写自己去亲近婆婆,那么,文中“我的家”就不是徐琳的家了,“我”也不是徐琳了。这个“家”  相似文献   

11.
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叙事艺术”大师海明威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欲望时往往不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 ,而是借用动物来间接地描写。这种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的写法 ,既进一步丰富了他笔下的人物性格 ,又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中介 ,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与之相联系的人物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维度的“80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文学是指我国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作家的作品。受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我国“80后”文学作品在所反映的主题方面颠覆正统、高尚、经典,在语言表达方面注重受众的参与,通过使用言语碎片、拼贴、无厘头语言等后现代艺术手法表现出很强的游戏性。“80后”作品的这种后现代特征满足了叛逆性较强的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心理需求,和时尚、生活密切结合,具有强烈的通俗化倾向,也常常成为文化市场商业炒作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是心灵的“门户”。写人记事,离不开人物语言的描写,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就如何写好人物语言我给大家支个“三要”的招。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解读小说文本,细致分析了《红楼梦》中确实存在的"不写之写"的艺术手法。这一手法具有调动读者的想象、丰富作品意蕴、隐蔽作者倾向和有利于对比、对照的美学价值。追本究源,这种"不写之写"是清初王士祯的神韵派诗歌理论在小说中的运用,也是《红楼梦》永远说不完的原因之一。确切地说"无为有处有还无"即是《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特殊艺术虚构手法。  相似文献   

15.
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蛋》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舍伍德·安德森的作品见证了一个特定的时代,表现了一个特定的地域,且首次尝试用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挖掘人物内心。他以此创作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意义的“畸人”形象,作品中一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也颇具特色。安德森的短篇小说《蛋》是其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我们现在来研究主题和人物,主要是探索郁达夫笔下一系列“零余者”形象的外来源渊。我们研究的绞索是:俄国文学中“多余的人”→英国文学中“拜伦式的英雄”→和德国文学中“忧郁的人”→俄国文学中“小人物”和日本文学中的“自我形象”。郁达夫抒情小说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体裁和样式中还会进一步研究,这里主要探讨郁达夫小说中系列自我形象的共同特征,目的是为了找出这些特征的外在来源。郁达夫很受法朗士的文学主张的影响,认为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价值是表现自我。他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①于是他提倡写日记文学,不同意第三人称写作品。他自己也常常以自我为取材,甚至将自己的恋爱日记写成作品供于读者,这曾在文坛上引起过争论。然而,有人在论及郁达夫这种文学主张时,却将之引入歧途,完全把他笔下人物当成了作家自己生活的实录,抛开了艺术加工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深文隐秀之作,在有限的形象里“装填了宇宙般的广阔无垠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审美效果”(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111页)。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善于运用“空白”和省略,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思想的广阔空间;另一方面还由于作者善于放纵和生发,以使另一些关键的部分突出出来。写文章要紧扣题意,但寸步不离,反来复去,只是这么几句话,也很难写得深刻。所以,高明的作者善于“采取一端”,“生发开  相似文献   

18.
一在《阿Q正传》里,鲁迅一下笔就说自己要给阿Q作传“已经不至一两年了”。后来又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阿Q正传》发表后,鲁迅又几次对小说的写作意图及人们的评价发表过看法。考察一下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意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对鲁迅这样的思想家型的作家,更应该注意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一般悦来,当作家把作品创造出来后,作品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它就成了离开作家这个母体的独特的存在物。就不完全受作家理性的支配了。作家的评价也就代替不了读者的美感体验和理性判断。作家创作的主观意图就可能与读者的体验和理解发生不一致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作家与读者间的不一致,其原因一方  相似文献   

19.
(一)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是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伟大成就之一,也是引起争论较多的作品之一。安德朗尼科夫告诉我们,书一出版,很快就卖光了。人人都想知道作家莱蒙托夫所称为当代英雄的是谁。人们都倾慕这位英雄,要将他作为典范。长篇小说的标题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但读者们读完了这一小说之后,又都奇怪莱蒙托夫为什么把这种精神上不健全的人称为当代英雄。他们反问自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这是痛苦的玩笑!”这说明当时有些拥护莱蒙托夫的读者,对小说的意义,和书中英雄毕乔林这一人物,是不够了解的。  相似文献   

20.
“蒙太奇”,是电影用语,剪辑和组合的意思,即把许多个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个前后连贯、首尾呼应的电影。写作学上常常借用这个术语,指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段巧妙地连接起来,以体现作品主题的方法。近年来,记叙类文章出现了一种类似“蒙太奇”手法的结构。在“蒙太奇”后,缀以“式”或在前用“类似”,是因为它与传统的“蒙太奇”有所不同:几个画面不但时空不同,而且,一般地说,人物也不同,事件与事件没有任何具体的联系。天上地下,古今中外,都可入文。所有片段都指向和表现同一个主题。“蒙太奇”式结构法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