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再论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公有制商品经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模式实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模式。有些学者不承认中国模式,是由于不承认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容,只承认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相容。他们所持的一个理论根据是马克思没有公有制商品经济的理论。文章认为这是一个误解。马克思研究了原始公有制下的商品经济,研究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下的农村公社的商品经济,马克思解决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关键性理论问题。马克思的公有制商品经济理论奠定了公有制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现在议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的人少了。其实,任何实践没有正确理论指导,也是盲目的。当前,我国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而社会产品的实现是个突出问题,在当前又遇到不少困难。我认为,组织经济建设虽然不能对照书本去规划现实经济生活;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却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产品实现,提出了指导思想、理论原则和基本思路。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寻找我国产品顺利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条件,这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我们虽然不能从马克思著作中找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原因的现成答案,但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阐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根源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认为,商品经济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由多种经济因素及其矛盾运动构成的复杂有机体。它制约于许多经济因素所交织的多种矛盾。并成为解决这些矛盾的历史形  相似文献   

4.
一、要真正把企业推向市场从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是对我国13年经济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人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新经济运行方式,是用市场机制来代替传统的计划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它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运行方式必然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求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转换其经营机制。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定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坚定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等学校政治经济学教学,长期存在三大突出的弊病;一是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包括脱离社会主义实际,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脱离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二是在资本主义部分教学中,只片面强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揭露方面,而不重视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分析中概括有关商品经济,特别是发达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原理;对帝国主义的理论分析,也被局限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理论框架中,甚至是复述列宁的有关论断.三是忽视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所采取的科学抽象方法及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特点,于是,将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变成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就业问题将日益突出,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还有待我们去探索。劳动就业问题十分复杂。本文所涉及的仅仅是其中的几个问题。而远非其全部。  相似文献   

7.
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何炼成教授,新著的《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一书,最近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全书约20万字,这是他40多年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的结晶,也是他的又一力作.该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论述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基本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马克思的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入手,分析了马克思价值决定理论的完成、理论体系和结构,指出价值决定理论起于《资本论》第一卷,完成于《资本论》第三卷,它是价值质的决定和量的决定、个量商品价值决定和总量商品价值决定的统一。其中个量商品价值决定只是简单商品经济的价值决定,总量商品价值决定才是资本主义发达商品经济的价值决定。  相似文献   

9.
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着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基本设想是等量劳动领取等最产品,即按劳分配。马克思假设的体制基础是社会所有制的产品经济,与商品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在实现程度、方式及主体确定方面均存在着根本差异。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是当前理论与实践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按劳分配的确切含义和直接的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冗员问题一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解决冗员问题的措施 ,尤其“下岗”进行了全新的分析。认为冗员的解决过程就是劳动就业制度变迁过程 ,冗员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的根源在于没有找到一个合理、有效的劳动就业制度变迁成本来源 ,并指出划拨部分国有资产作为劳动就业制度变迁成本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分配制度的改革必然要涉及到就业结构调整。只有提高企业竞争力,才能减免下岗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促进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只有把握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才能平稳地推进我省企业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口基数大、众多国有企业冗员释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原因,就业压力加大并有可能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国企改革,增设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同时提高劳动力素质,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是建立和谐洛阳、促进洛阳率先在中原崛起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城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自然新增劳动适龄人口和退伍军人的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客观经济条件的局限、个人择业观念落后以及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等。通过对未来十年就业形势的预测可知 ,黑龙江省城镇的就业压力将是长期存在的。针对以上问题 ,近期内应着力发展非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 ,促进劳动力要素的流动 ,加强待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长期中则应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着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 ,并促进国有单位职工向非国有单位流动。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国的就业总量都可以划分为核心就业和非核心就业两部分。在我国目前,能构成核心就业的主要有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就业、新型资本形式企业的就业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业。从根本上说,这些年就业困难的积累是企业创新和核心就业扩展缓慢和严重滞后所导致的。而企业创新不仅能扩大核心就业量,而且也不会有损或破坏整个经济的就业量。  相似文献   

15.
重新审视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三个方面作了全面反思和对策研究,提出国企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公有制为主体;提出以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四个观点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新的国企改革制度设计,包括:自主联合劳动企业经济、职工集体持股的股份公司、公有制企业分享经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理论分析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末国企改革以来,随着正式工规模的大幅压缩,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可能正从过去单一的工资调节模式转向工资和雇佣量的双调节模式。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一推测并发现,2003年之后产出波动对雇佣量的传导有所强化;对工资的冲击则有所缓解,双变量调节的特征愈发明显。这意味着国企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效率目标和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隐性契约理论分析了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和中国的固定工制度。日本的企业对于自己的资产具有剩余控制权,注重建立并维护自己的声誉,企业和员工达成一种长期雇佣的默契,他们之间是一种重复博弈,是一个标准的隐性契约。中国过去的国营企业没有自己的资产和剩余控制权,更没有自己的声誉,国家间接地替员工和自己签订了一份终身雇佣的合同,企业和员工之间是一个一次性博弈,当员工的权利受到伤害时无法用退出权来保护自己,这种雇佣制度是一个更多的附有显性契约性质的隐性契约。二者的执行及激励约束机制完全不同,从而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增长效果。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多年的国企人事管理经验,总结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接着提出了企业规避各种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劳务派遣、劳务分包等非正规用工的二元用工,当前已成为国有建筑企业普遍采用的用工制度。以往研究对国有建筑企业二元用工的产生发展和实践表现有所呈现,但关于其实现机制的探讨尚显不足。文章基于国有建筑企业S集团公司的个案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伴随行业生产管理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筑行业和国有建筑企业先后通过制造身份差异构筑边界和利用城—乡公民身份差异划定边界,使得二元用工体制得以形成;之后,通过工作场所中身份区隔的劳动管理实践,维护了二元用工的边界;而职工和劳务工基于劳动体验和社会地位差异的认同分化和身份再生产,则保证了国有建筑企业二元用工体系的维系。概言之,国有建筑企业二元用工的生成和维系,是国家、企业组织和劳动者三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但在其过程中,国家而非资本,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众多,就业形势严峻,且就业弹性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该省近十年的反失业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失业存量依然巨大,有必要通过如创业促就业的方式来加以缓解。文章在分析了湖北省就业形势后,从就业政策及创业促就业效益入手,提出创业是解决就业的有效手段,分析了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