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年平均气温上升、年降水量不稳定、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增加,同时极端天气不断出现,造成了粮食种植范围发生改变,粮食产量减少,粮食生产环境破坏,粮食光合作用减弱等负作用,从而影响到了粮食安全。要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抗灾能力、落实资金和技术保障、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业与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们对"石油农业"环境负面影响认识的不断深入,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受欢迎。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生态农业"的提出,到今天遍布全国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农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然而,保障基本自给的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生态农业能否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控制影响粮食产量的3个主要投入要素(化肥、化学农药以及水资源)的投入数量后对我国粮食产量进行测算,发现在现有生产条件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情况下生态农业能保障我国粮食需求量的80%左右,粮食产量高于我国"生存安全标准"的粮食需求量。此外,未来我们提高粮食产量的潜力还很大,再加上通过国际农业合作与贸易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利用国际市场对粮食品种进行调剂。总之,在生态农业的种植模式下,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28省市区1990—2010年的梨种植生产面板数据,将气候因子同社会经济因素结合起来,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气温、降雨和日照等方面的气候变化对渤海湾地区、长江流域及云贵地区和西北地区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梨产量的影响及程度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温度升高对渤海湾地区和西北地区梨产量有正影响,对长江流域及云贵地区则有负影响;日照数增加对渤海湾地区和西北地区梨产量有负影响,而对长江流域及云贵地区有一定正影响;降雨增多则对各区域梨产量均有正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据此提出政府应加强气象预报预警网络建设,完善气象信息传输服务;选育和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完善梨园基础设施,提高梨园的减灾能力及水平,提高果农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能力。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供求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地处中原,农业生产条件好,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高,对国家贡献大。河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供求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负有重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这势必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观察乡村人口变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粮食需求分别呈现波动性减小和基本稳定并伴随小幅波动的趋势。其中,口粮消费逐渐减小,消费动物性产品引致的饲料粮需求不断增加。第二,农民工的粮食需求既高于农村居民,也高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介于二者之间。第三,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不大。其中,稻谷基本稳定,小麦小幅度减少,玉米大幅度增加。第四,粮食产量总体上波动性上升。稻谷和小麦产量缓慢波动性增长,玉米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单产状况的基础上,可采用LMDI模型研究面积和单产对该地区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程度。1990—2014年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产量增加1208.30万吨,其中单产和面积的贡献值分别为3350.02万吨和-2141.72万吨;从分阶段的省域和作物层面分解结果来看,粮食减产时,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在粮食产量增加的时期,单产提高比播种面积增加带来的作用更为显著;从市域层面来看,绝大多数城市单产效应为正,而近三分之二的城市面积效应为负,这些城市多位于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经济发展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冲击同样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不同国家、不同领域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减缓与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种有效途径,相对于减缓效应的长期性而言,适应带来的成效更加显著,因而近年来,国际气候谈判领域更加关注适应性气候变化措施。林业是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但我国现行《森林法》并未体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因此对于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并不能给予法律保障。从当前我国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措施来看,《森林法》的修订应当完善和确立适应性林业规划制度、适应性植树造林制度、适应性林业自然保护区制度、适应性监测、预警与应急制度、适应性基金保障制度、适应性林业生物质能源替代制度。  相似文献   

8.
虚拟水贸易影响水安全及粮食安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国内粮食主产区水安全趋于严峻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从气候变化影响水安全、粮食安全的研究文献出发,梳理了虚拟水贸易对农业水资源优化的战略意义,总结当前依据虚拟水贸易战略实现气候变化条件下区域水量平衡的社会水循环研究思潮。认为应明确将"虚拟水要素"纳入水平衡概念模型,进一步挖掘虚拟水贸易战略对冲气候变化风险的潜力,构建虚拟水贸易的实施政策,拓展保障地区水安全、粮食安全的非工程途径。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 2 0年来 ,我国南北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 ,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面对干旱发展趋势和人口增长的压力 ,从我国未来对粮食需求的角度 ,审视了南北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得失 ,提出调整南北农业结构和重新发挥我国南方粮食生产优势的认识 ,并就粮食面积、粮食安全、粮食加工、粮食进口等关乎农业二、三非农产业结构发展 ,农民收益增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粮食生产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粮食作物的品种、季节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粮食安全产生了一定影响。市场需求、粮食价格、国家政策、生产技术等是影响河南粮食生产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增加财政支出,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和健全农业推广体系是优化河南粮食生产结构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粮食供求波动的轨迹、走势及其平抑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49年以来我国出现了7次粮食供求波动,而每次波动都有其复杂的成因。我国的粮食产量曲线是一条上升的直线叠加了一条波动曲线,而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的1984~1999年其波动特征更有规律:长周期为6年,短周期为3年(为不对称波,上升1年,下降2年)。为此,建立傅立叶级数、龚伯兹方程等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我国粮食供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份粮食将供不应求。因此,可采取增加粮食产量、政府市场干预、提高抗灾能力等平抑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粮食产量十二年连增和连续五年超过550亿斤之后,受全国农业发展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阶段的影响,也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内蒙古粮食生产提供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难得机遇。依据内蒙古粮食生产面临的全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大环境、成本上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等困境,提出了为什么进行供给侧改革、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问题,推动内蒙古粮食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3.
1949年以来我国出现了7次粮食供求波动,而每次波动都有其复杂的成因。我国的粮食产量曲线是一条上升的直线叠加了一条波动曲线,而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的1984~1999年其波动特征更有规律:长周期为6年,短周期为3年(为不对称波,上升1年,下降2年)。为此,建立傅立叶级数、龚伯兹方程等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我国粮食供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份粮食将供不应求。因此,可采取增加粮食产量、政府市场干预、提高抗灾能力等平抑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连年增产的趋势,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飞猛进,2004~2012年实现“九连增”,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饲料粮、工业用粮增长迅速,粮食生产结构矛盾突出,供求结构不对称,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源性约束作用凸显,受气候影响较大,产量仍有可能发生较大波动,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建议采取更严格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保障耕地生态安全,完善现有补贴政策,采取更灵活的补贴方式,加强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农业机械应用等方面的补贴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高效利用粮食资源,调整、优化粮食生产及相关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的概念应进行适当修正与完善。中央与地方、主产区与主销区、粮农与其他农民之间都应进行粮食安全的分工与合作。在粮食禁运问题上,粮食武器是存在的;全面的粮食禁运是极端的;中国有遭受国际粮食禁运的风险。我国应培植与保护生产能力,控制粮食产量,推进粮食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和集中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民补贴的力度,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球粮价迅速上涨,国内外粮食安全风险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认为,当前全球粮食库存充足,粮食安全问题主要不是生产和总量问题,而是结构和分配不平等问题;当前导致国际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全球通货膨胀加剧,我国粮食安全坚持“以我为主”方针有利于管控粮食安全风险;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在总体上处于历史较好水平,要警惕单纯依靠粮食自给率指标带来对粮食安全形势的误判。此外,管控未来粮食安全风险应对未来我国粮食需求增长潜力做出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和粮价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根据1997-2010年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的粮食播种面积排名和粮食产量排名的关系所做的分析表明,各地粮食产量主要受制于粮食播种面积,对1988-2011年26个省份的粮食生产函数分析验证了此结果。那些地广人稀的省份,如黑龙江、内蒙古、江西等省(区),机械化程度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沿海发达省份如山东、辽宁等省的有效劳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人力相对缺乏的新疆有效劳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此外,其他大部分省(区)的粮食产量主要还是受制于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和成灾面积比例等土地类生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农业补贴政策为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当前中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呈现“产量补贴”和“绿色补贴”并存的特征,在粮食安全和农业减排双重目标约束下,两种目标导向补贴措施的协调性以及绿色补贴工具的有效性等核心问题依然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基于补贴资金结构配置视角,构建两种补贴共存情景下考虑消费者农产品绿色偏好的生产者利润实现模型,从理论上探讨农产品供给量增加和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双重目标下绿色补贴额度的合理占比及其对补贴资金效率的影响,模拟分析其随消费者绿色偏好、农产品绿色度、环保意识和补贴规模等外生参数变动的动态调整路径。研究发现,若要实现粮食增产和农业减排的双重目标,农业补贴中绿色补贴资金的合理占比区间为30%~40%;外生参数动态调整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比例随消费者绿色偏好水平的提高、补贴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但随农产品绿色化程度的提升、环保意识的增强而上升。此外,通过对不同占比情景下绿色补贴效率的对比分析,发现当绿色补贴占比处于上述区间时其补贴效率最佳且相对稳定。因此,应合理配置农业补贴资金结构,根据消费者绿色偏好水平或农产品绿色化程度适...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暖不仅直接影响粮食产出,还可能通过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数量和使用效果威胁粮食质量安全。基于水稻主产区1 063份农户调查数据,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气候变化对水稻影响的感知越强烈,农户增加农药化肥投入的比例就越高,农药化肥施用量平均增加7千克/亩。此外,风险态度、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也会对农户的农药化肥使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加强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明显地区农户农药化肥使用行为的引导,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潜在风险,加强农业产业化组织尤其是合作社的建设,在提升数量安全的同时保障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是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一直是国际社会强烈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对国际粮食市场与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国际粮食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但全球粮食产量与贸易供给量基本稳定和充足;国际粮食市场是中国有效调剂国内粮食余缺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利用程度严重偏低;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行为的发生,在时点选择方面存在较明显的"逆向"调剂问题;在国际粮源的可获得性和国际购粮支付方面,中国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空间和能力很大。针对中国应有效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以保障粮食安全,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