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社会作用的理论和实际作用,都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导致人们在实践上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关系,造成资源与环境问题严峻的重要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首次写人“生态文明”。这证明地理环境社会作用的原理正是科学发展观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重新认识和评价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研究科学发展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并自觉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首次载入中央文件,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方向。它将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转变,政治体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生态文明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和运用好这个战略机遇,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加快生态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使命,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结合生态文明理念,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改善了中国的面貌。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之后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它将指导我们从发展工业文明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当今世界的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抓住并运用好这个战略机遇,创新社会发展模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并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陆冠勇 《今日南国》2008,(14):20-21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也是环保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当在推动生态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地处边境一线的环保部门,更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中国一东盟重要通道的南疆国门碧水蓝天。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践问题,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的分析,确认科学发展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的深刻变革,提出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哲学的高度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发展问题的关系及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发展价值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生态文明哲学观的内涵,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出发,通过科学地解读生态文明的哲学内涵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反思,确认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如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的体系。"四大文明"的协调建设与和谐共进,将极大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也只能是经济上富裕,精神上高尚,政治上民主,生态上和谐。  相似文献   

12.
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论述为考察对象,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形成为线索,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出 发,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与作用,在分析科学发展观理论渊源的同时,详 尽阐释了十八大以来关于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并从“核心理念”、“理论品格”与“理论形态”三个层面对科学发展 观的内涵、意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贡献作了全面阐析。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 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生态文明战略的创新性表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统一为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干部考评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认识高校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坚持民主性、主体性、全面性、导向性原则,准确了解干部的工作业绩,明确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利用机制,从而构建起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高校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现与生态文明教育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在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上狠下工夫,加快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积极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活动平台,注重生态校园的建设,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文化氛围,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来,生产的唯利性、生活的享乐性、生存的过度依赖性带来了各种严重的生态病灶,不断危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责任主体的政府要处理好人与生态的矛盾:首先,注重培育生态保护理念,政府率先垂范;其次,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促进共同富裕,为凝聚生态共识,生成生态目标,共促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最后,以政绩考核、行政问责方式和以法治为保障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和今后的发展目标后提出的新的文明形态,也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意义重大,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在。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保障、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8.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的研究,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首先应当透过人与自然的矛盾去分析人与人的矛盾,通过不断地改革我们的社会制度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一切不完善之处,来解决生态问题;其次,应当深刻领会"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所做出的论证,在建设文明的过程中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第三,应当牢记"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揭示的建设生态文明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创建一种人的新的存在方式,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创造人的新生活结合在一起;最后,应当借助于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人的生态意识是最大的生态资源"的共识,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变成进行价值观念变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是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关键。代价与发展密不可分,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要理智对待代价问题,要坚持低代价发展原则。环境问题是发展代价的重要表现之一。关注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和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建设生态文明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