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仁慈与公义在莎士比亚作品《一报还一报》中被放到天平的两端,而作品中对圣经原型的精心选择和运用则显示了莎士比亚对于基督教精神仁慈与公义之间的个人解读.作者以《圣经》中的故事结构、人物原型与莎士比亚问题剧《一报还一报》的联系为基点,探讨莎士比亚在《一报还一报》中对圣经原型的变形对解读莎翁基督教精神的影响,以揭示莎翁戏剧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从《一报还一报》看莎翁剧作与《圣经》之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戏剧《一报还一报》的创作时间与《詹姆士王钦定本圣经》的编纂时期不谋而合。这出戏剧代表了人们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圣经》的新时尚。文艺复兴时代倡导的人性与传统的神性之间的矛盾在莎翁剧作中普遍有所反映,而《一报还一报》尤其贯穿着《圣经》教义与尘世现实的种种冲突。无论是在情节发展上,还是主题思想与措辞用语上,该剧都与《圣经》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一报还一报》是莎士比亚的问题剧之一,它反映了莎士比亚对社会的认识,及其对社会更为深刻的思考。在剧中,莎士比亚将性道德作为一个中心议题,去讨论人文主义与宗教禁欲思想之间的冲突,去讨论法律的宽容性,并通过男女之爱引起的一桩桩故事去挖掘由公爵所代表的政客们的种种丑行,从而展现出个人在强权面前无可奈何的社会现实。剧中交叉的婚外性关系及政客的狡诈,极力还原着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与反映。该剧以对性道德的探索为背景,去挖掘人类社会中权力与权威,法律与宽容,光明与狡诈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一剧以克劳狄奥与朱丽叶的婚前私通为主要伦理线,展示了维也纳法治下个人私通和公共淫乱两类人的跌宕命运,着重探讨了维也纳城的伦理混乱,以及在主政者的伦理秩序重构中个人私通者由悲而喜和公共淫乱者由喜而悲的命运转向,旨在指出在西方前现代社会中,对基督教伦理规范的认同与否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转向。  相似文献   

5.
道德剧原是流行于中世纪的一种宗教戏剧,它以圣经故事为依据,着重宣扬基督教的教义信条和道德伦理。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富有文化巨人特征的莎士比亚,继承了道德剧的写作传统,他的名剧《一报还一报》既是对中世纪道德剧的继承,也有独到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媒体激烈的竞争中 ,报纸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赢得了受众。作为专业报的高校报也应该积极采用这一表现形式增加新闻文化含量 ,确保鲜明个性 ,以此提升报纸的知名度 ,赢得受众。本文从高校报的受众、周期和报道空间等方面阐述了深度报道在高校报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给读者宣扬了这样的道德教义:毫无节制的纵欲是不合道德的,忠贞是值得褒奖的行为和德行。但我们对这出剧的解读不能只停留在道德的层面上,还应探究道德教义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主题。维也纳所面临的道德危机实际上是更能动摇国家根基的政治危机。安哲鲁的堕落也不仅仅是道德的堕落,更体现了政治的腐败。莎士比亚的君主观和治国之策在公爵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8.
根据古典医学四种体液的理论与大小宇宙的类比关系,可以发现莎士比亚问题剧《一报还一报》中所涉及的疾病话语:过剩的爱欲在维也纳城中肆虐,最终传染到临时执政者安吉鲁身上时,破坏了整个城邦的体液平衡。法律在此处隐喻着城邦安定和政体健康,司法者需要将个人道德视为司法责任的一部分,但执法者安吉鲁却漠视自身道德的缺失,导致法律名存实亡,因此公爵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计谋,让维也纳恢复到法治和道德健康的轨道上来。剧中维也纳城邦的疾病影射早期现代英国性道德问题的焦虑,莎士比亚通过道德与法律的斗争和融合参与政治讨论之中,表达对新上任的英王詹姆士一世的统治焦虑。  相似文献   

9.
汉文 《北京纪事》2015,(3):27-31
世间报刊缤纷,谁见家报姓闵?风雨沧桑半世纪,万般家事一纸陈。
  --《家报赋》闵凡路
  一首《家报赋》,让来自吉林通化的闵姓《家报》为世人所知,这份只发行四五十份的家庭报纸,从创刊至今已走过50多个年头,因出自新华社原副总编辑闵凡路的家族,又别有一番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辜晓进 《社区》2012,(13):62
要想了解美国人,社区报便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些社区报数量众多,与社区的融合程度也是惊人的。11年前我在美国时,已经注意到社区报的力量。在我居住的纽约市斯塔藤岛区就有一份百年老报《斯塔藤岛前进报》。就其创刊背景和发行范围看,这是一份典型的社区报,但从报社规模和运作模式看,它又与其他都市报纸无甚区别。美国社会承接的是欧洲传统,早期移民就有"无报不成镇"之习俗。因此,美国的社区报与其所在的乡村区镇有着水乳交融般的关系,这种关系远比  相似文献   

11.
在纸质媒体走下坡路的今天,纸质女性报媒尤其处于劣势。如何在劣势中突出重围,本文以《山西妇女报》为例,从依靠管理提效率,依靠采编出精品,依靠深度造影响,推出精品做品牌,多种经营寻发展等五方面展开阐释,为此类报媒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2.
荒政是清政府对新疆工作的重要内容,报灾是进行救灾的重要环节。本文探讨了清代新疆报灾程序的形成及其演变。第一部分,以清文献分析了报灾程序的建立与发展。第二部分初步探讨了建省前新疆各地的报灾流程和各地不同的报灾方式,同时分析了建省后新疆报灾程序的变化趋势。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报灾期限及其社会影响。报灾是清政府救济机制运行的关键,体现了新疆地方行政制度与内地划一的行政职能。  相似文献   

13.
提起山西集报协会副会长王立功,在圈内那是大名鼎鼎啊。丁亥年,这位老先生更因出了生肖猪报而轰动山西整个集报界。在他40多年的集报生涯中,共集报3万多份、2万多种。那么,他是怎样集报的呢,其中有感人  相似文献   

14.
专题集报是在分类集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集报类型。从分类集报发展到专题集报,这是集报活动的一个飞跃。专题集报是一个创作过程,其选题范围十分广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要始终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才能制作出富于教育意义,知识含量高,欣赏价值大,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专题。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与新四军游击支队创立的同时,一份革命报纸——《拂晓报》也诞生问世了。我新四军游击支队成立后不久,就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同志率领下,于豫南确山县竹沟镇举行东进誓师大会,到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拂晓报》亦随军出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漫长岁月中,这份革命的报纸,曾随军转战在豫皖苏广大地区,为革命战斗任务的完成和发展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拂晓报》从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创刊,到一九五一年四月停刊,共经历了十  相似文献   

16.
江苏报媒众多,在华东乃至全国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江苏各报媒之间以及报媒内部,报媒与其他媒体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甚至是恶性的竞争。以南京地区的报业为例,一个加上流动人口也不过六七百万的城市,仅早报就有六七份之多,日报更是达到十几份,虽然它们的版  相似文献   

17.
《报学》是抗战时期燕京大学新闻系教学与研究转移到专题研究与史料整理方向的一个产物。《报学》在出版内容方面"介绍"与"研究"并重,在研究方法方面"传统"思辨与"异域"量化调查并行,在出版形式的编排体例中则侧重现代性与学术性相结合。《报学》在抗战时期的新闻学术期刊中独树一帜,致力于新闻学术研究的创新,具有国际化视野,为当时其他新闻学术期刊确立了一个"标准较高"的学术标杆。  相似文献   

18.
高校报作为新闻出版业中的一员 ,肩负着“办报育人”的特殊使命。如何提升高校报质量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本文从高校报的人员构成及报纸的内容与形式几方面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办学报就是办学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办学报就是办学校” ,是“学报”这一学术性期刊的独特性所决定的。文章运用系统论原理 ,考察了学报与学校的动态关系 ,从教学、科研、产业三个方面探讨了学报在学校发展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报办刊的观念和相应策略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维新派在海外的重要机关报,它的停刊,根本原因在于梁启超办报思想从办“一党之报”到“一国之报”的变化。“一国之报”要为“国民公益公利”服务,《清议报》已经无法承载梁启超新的办刊理想,火灾则为停刊另办提供了契机。梁启超的“国报”思想,始于戊戌维新时期,吸收了近代国家思想,在《清议报》时期逐渐形成。庚子事变后,梁启超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和政府“不足与图治”,加速了梁“国报”思想的成熟。梁实现新的办刊理想的愿望更趋强烈,最终导致《清议报》的停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