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对新《公司法》治理实务中的几个问题:如股东(大)会,董事会职权界定,股东(大)会会议制度,经理制度等加以研究,提出解读意见.  相似文献   

2.
公司经理权法律问题比较研究——兼及我国公司立法之检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西方国家,经理权为商事代理权,其授予应遵循特殊规则;其范围界定具有法定性、身份性和广泛性,同时,亦受法律、公司章程、合同等限制,这体现了“禁止权利滥用”和“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法思想;而且,许多国家立法规定经理有代表公司签名或为诉讼行为的权利;经理权通常也只在出现特定原因时,才依法定程序解除。由于对公司经理的性质、地位存在认识偏差,我国现行经理权制度存在颇多缺陷,权利膨胀与权利缺失现象并存,尤其是未肯定其代表权能(如签名权),这对经理执行职务十分不利。因此,正本清源,恢复经理人的代理人身份和经理权的代理权本质,重新设计我国的经理权制度,已为急务  相似文献   

3.
现代企业制度将公司经理推上了企业的核心位置,公司经理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理阶层控制了公司及经理代理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构建完善的公司经理法律制度.本文在分析公司法规定的经理权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公司经理权法律规范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也论公司治理结构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和立法经历了一个从股东本位主义到利益共同体主义的发展过程。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正处于这一转变之中。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国有股比例高导致治理效率低下 ,国有股权代表不确定导致国有股权难以得到很好维护 ,对小股东利益保护不力 ;董事会性质不明、董事和经理职权不清 ,董事资格规定不明 ,经理职权膨胀 ;监事会的职权软弱不全 ,难以有效行使等缺陷。这些缺陷应在坚持效率优先、利益兼顾 ,权力分立与权力制衡的原则下 ,得到有效的克服 ,以使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5.
股东派生诉讼将司法权力引入公司内部自治事务之中,其不仅是一种股东权利救济制度,也是一种针对董事、经理及控制股东权力行为的监督制度.从司法审查的角度认识股东派生诉讼,有利于全面发挥其公司治理作用,也有利于从理论上拓宽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相互关系的研究.在实务上,派生诉讼的司法审查要把握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相平衡的原则,并确定合理的审查范围.  相似文献   

6.
公司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由最初的"股东会中心主义"到确立"董事会中心主义".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提高经营效率的压力下,爆发了一场意义重大的"经理革命",专业经理取代公司所有者成为决策者,其权力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经理层权力过多,损害公司以及所有者利益的问题.公司经理的法律地位、性质以及经理权能的范围界定不清,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必要对公司经理的身份、权能做清晰的界定,防止公司运行过程中权力膨胀和权力缺失现象的发生,使公司利益和所有者(股东)的利益得到相应保护.  相似文献   

7.
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是公司内部最核心的信息记载文件,然而长期以来股东名册未能受到法律和实践的足够重视,导致实践中股东名册的价值逐渐被公司章程所吸收。公司章程作为自治规范,其所记载的应当是公司的身份信息和组织运营规则这一类相对静态的信息,而股东名册作为法定股东资格认定依据,应当专门记载股东及其出资这一类相对动态的信息,由此二者功能得以区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草案)》一定程度上对此作出回应,但仍未能凸显股东名册在股东资格认定方面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公司章程与股东名册功能区隔的实现,一方面需要系统性提升股东名册的法律地位并规范其置备与管理程序,另一方面需要培育商事主体的契约精神、诚信意识以及股东身份意识等成熟的商事观念。  相似文献   

8.
公司作为社团法人,孕育了复数的权利主体,其理论基础为公司的财产架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股东权利与公司权利的分合乃至冲突构成公司运行的常态,为此需要借助公司章程、公司法等内外力量,采用不同的路径对失范的权利进行导引和法律规制,在各权利主体间求得平衡。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公司法》确立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对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对股东代表诉讼的诉讼费用、诉讼赔偿、诉讼费用担保及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要充分发挥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作用,还需要在这些方面进一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人合性是公司与股东及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内部关系而非外部关系,是有限责任公司本质属性。人合性是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治理结构法律制度的理性基础且通过其彰显自身,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我国《公司法》很好地实现了人合性与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之间的良性互动,平衡公司与股东及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了法律对股东的制度关怀。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公司制的核心问题,对公司的规范、有效经营具有决定性作用.我国现行<公司法>倾向于以股东会为中心的结构,对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的权利责任进行了平衡安排.这种安排,在公司的实际运作中出现了股东会权力过多;经理法定权力小、实际权力大,权责不对称;制衡机制不到位等问题.笔者认为在修改<公司法>时,有必要对治理结构的治理准则加以具体规定,同时在公司章程里应详尽规定"三会"和经理的权责.不同企业其治理结构应体现不同特点.董事会应以产权关系为轴心作好各项决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司法》的修改废除了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对于如何保障发起人以及股东出资真实性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登记机关退出公司注册资本的实质审查后,公司资本的真实性保障和信用基础需要其他替代机制进行架构。从我国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方向上分析,未来我国公司信用体系的构成应当包括民商事实体法(主要是公司法)、公证程序法律制度、法定公证制度、公司登记制度,这是符合当代市场经济信用需求的公司信用制度结构。如今公司登记制度的改革应当将其中欠缺的法定公证制度予以补正,公司章程应当成为法定公证事项,以此防范公司信用风险,进而为我国公司信用机制和公司登记制度的完善提供制度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董事处于利益冲突的中心。为了保证公司收购的公正,目标公司董事应严格履行对公司的信义义务。我国现有法律在规范目标公司董事行为方面,应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出修正:在公司法中增加董事信义义务的一般规定;在收购办法中完善董事信义义务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4.
董事(会)在股份公司中执掌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权力。当董事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董事往往会将其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司利益之上,主要表现为董事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自我交易、篡夺公司机会等形态。为了防止董事滥权,保护公司利益,需要构建事前、事中和事后抑制机制,对董事职权的行使进行有效监督和规范。  相似文献   

15.
揭示公司的本质是公司立法的重要前提。借鉴传统理论和现代学说之长,利用动态分析的新思路,可更加充分地展示公司在生存的不同时段表现出的不同特色,并由此抽象出公司的多重本质属性,即生成的契约性、经营的独立性和责任的有限与保留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但是,我国法人治理结构严重扭曲,出现了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新老三会矛盾、国有股"一股独大"等问题.为此,必须规范公司治理结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权力分配和制衡机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  相似文献   

17.
管理者的薪酬是上市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验证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是否存在依存关系,在对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及其假说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两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另外研究表明,在较小的持股比例下,高管人员持有的股份比例与公司绩效闻存在正相关关系,高管人员现金薪酬与公司的规模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完善我国现有的薪酬激励结构的角度,对高管人员薪酬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司社会责任立法的目的是减少或防止公司不当与不法行为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社会纠纷,破坏和浪费各种社会资源,是一种与法律责任的事后救济不同的事前要求与救济。因此将公司社会责任践行的视线主要对准公司董事是很好的承认与发挥了公司法律人格,公司董事地位与作用,公司社会责任的事前要求与救济的自身特性,是将三者的有机结合。在这一大的方向的前提下,可以借鉴有关学者做法,运用正当程序原理构建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机制,以有效践行公司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现代公司治理是一种以利益关系为纽带,以分权、受托、代理、诚信责任、价值实现和增值等概念为内涵的机制,其实质就是建立一种有效的公司权力制衡机制,以实现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很不完善,极大地影响了公司正常运行。建立行之有效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很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