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当满洲八旗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入主中原,建立清政权后,清朝皇帝面对的是两个文化世界:满族的传统和被征服者的传统。他们通过种种措施了解、掌握儒家文化以利于自己的统治,但这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理解为汉族文化的"俘虏",因为在借鉴汉制的过程中,清朝皇帝对自己族群身份的政治重要性高度警觉,仍旧有意识地坚守着本民族的原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2.
盗匪问题是清末广东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当时的文献中,常能见到诸如"粤东之盗,甲于天下"的说法。盗匪威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社会动荡,不少也卷入革命党人发动的反清起义,危及当权者的统治。为消弭匪乱,稳定社会,清政府当局推行严厉清乡政策,以军事手段打击盗匪,而效果却并不明显。清末广东匪患的严重化以及政府于治理上的疲软处境,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清末社会及清政府垮台的社会基础提供了更广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均有重要影响。在这场政治变革中,北洋军人作为从清末新政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亦新亦旧的力量,由战争走向共和,由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支柱转变为民国初年维护袁世凯政权的主要力量,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历史选择。作为“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是辛亥革命重要参与者,他的政治态度和军事行动对辛亥政局的演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根据有关史料重新检视北洋新军将领冯国璋在辛亥政局中思想和行动的变化,揭示其由忠君转向共和的心路历程,认为冯国璋的政治抉择不仅为实现辛亥和局贡献了一份力量,也为其在民国初期发挥更大政治作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庚子赔款、教民冲突以及新政的推行导致了民众对统治当局的官、绅日渐不满,不满情绪的长期压抑迅速激化民变。预控不力的地方官员在事件爆发后无力平息民怨,使得民变进一步恶化。民众的暴动行为是对政府权威性的挑战,也是地方社会失序的表现。层出不穷的山西民变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最终山西在武昌首义后迅速响应,建立了新政权。  相似文献   

5.
“四川军政府”称谓质疑王东在1911年四川人民所掀起的遍及全省的保路运动中,由于清王朝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全川人民的强烈反对。各地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纷纷建立起独立于清王朝的新政权。成都是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中心,立宪派和旧官僚的力量较为强大,革命党人的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历史档案并结合官私著述,对清代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进行了一些新的探讨和论述。作者在文中着重指出,天理教起义的根本目的是要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农民政权,因而它是一次真正的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7.
北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由鲜卑统治者主持营建的云冈石窟反映出当时政教合一的统治秩序。云冈石窟造像的图像符号不但表现了丰富的佛教思想和信仰内容,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宗教社会中的社会规范和秩序。云冈石窟图象符号从统治身份的神圣化、等级社会的合理化、道德伦理的符号化三方面对社会规则与秩序进行约定和表达,石窟图像符号所表达的非制度性规范是信仰社会中存在着的具有约束作用的持久的社会静力。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发展的顶峰时期,然而在咸同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扫荡粉碎了维护清朝统治的军事支柱一腐败的八旗绿营,迫使清廷只得依赖地方武装,遂致督抚筹饷练兵、专揽大权,打破了地方军政民财设官分司互相牵制和中央地方上下相维的权力结构平衡,形成靖末地方督抚骄横跋扈之局面。这些论述已在有些论著中刊出。然而笔者认为这仅是清末外重内轻局势形成的众多因素之一,而清末中央与地方权力消长的原因既有其社会内部矛盾长期积累变化的因素,更有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受外来干扰而产生变化条件的影响。本文谨将这些原因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9.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史上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当内地各省革命之际,在新疆先后出现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伊犁、哈密、喀什四大起义中心。伊犁革命党人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一新伊大都督府。伊犁地区毗邻沙皇俄国,沙皇政府在伊犁革命中扮演什么角色?革命党人及新伊大都府对沙俄采取什么态度?这是本文要探索考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清朝是以满族为首、满汉联合统治的国家。清朝对满汉民族的政策,是这个具有民族统治特色的政权奉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有清一代的治乱兴衰。清代满汉民族政策之定型化,是历太祖、太宗及世祖各朝努力的结果,其间跌宕曲折,成败得失,或隐或显,颇值得研究。清太祖的勃兴和“以满治汉”的政策清朝的统治可以追溯到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国家。清代满汉民族政策之滥觞,也在后金国家建立的背景中早已酝酿。  相似文献   

11.
清末留学热潮兴起,缘于“师夷之长技”之深化。留学问题的提出、有关制度的建立,回国后的任用都是清廷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社会重大变革。作为晚清社会政治近代化的构成,留学活动无疑对此期政局影响甚大。留学生群体成为晚清最为重要的社会变数,也是辛亥革命何以发生及怎样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晚清"新政"与同盟会"16字政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最后 1 0年 ,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 ,社会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1 90 5年同盟会成立 ,提出“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1 6字政纲。这个政纲不切合变化了的晚清社会实际 ,得不到资产阶级主体──绅商的拥护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随着基督教对蒙古各部渗透增强,清廷传统的保护蒙部政策随之废弛,行之有效的政策尚未形成。宁条梁等教案爆发再度导致清廷应对蒙部变局措手不及,在各国势力胁迫下,清廷只能对蒙部问罪,包括迫使蒙部赔款、允许基督教在蒙部自由传播、要求蒙部承担保护教堂义务等。这些做法给蒙部和清廷都带来了恶劣影响,使得蒙部信仰空间彻底向基督教开放、牧地日益丧失、部众日益贫困、对清廷亦恶感渐生。清廷也开始忽略蒙部重要性,贱视其传统宗教信仰,力行压制之能事。此等失策给了沙俄渗透蒙部可乘之机,清廷同蒙部矛盾终未解决,最终导致蒙部部分地方乘辛亥革命之机,脱离清廷独立。  相似文献   

14.
粤人好赌,屡禁不止,晚清尤烈。清末广东的禁赌运动,与新设之广东谘议局有着紧密联系。官方与部分议员在"先禁赌"还是"先筹抵赌饷"问题上本有分歧并逐渐冲突,而议员之间的分派也渐趋明显,终致广东谘议局议员集体辞职事件的发生。综观宣统年间禁赌过程,筹抵赌饷实是关键环节。各方商业和权力利益的复杂纠缠,说明了清末政治废弛、经济无力、控制力式微现象。仔细考察清末广东禁赌过程,实能反映颇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清军入关以后,满汉畛域一直存在,但并没危及到清朝的统治。到了晚清,清政府面临着内部革命者不断起义,汉族官员对满族官员的特权不满,旗人腐化和人才缺乏,八旗兵已经不能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力量而成为清政府的负担,还有外部列强的步步进逼等问题。清政府不得不着手化除满汉畛域,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相似文献   

16.
上海是晚清粤商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旅沪广帮十分关注晚清时期广东的主要社会问题,并尽可能地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影响.欲全面了解晚清广东社会,必须将他们的活动考虑在内.此个案亦可加深对中国传统移民与其故土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以降,咸同军兴,乡村秩序岌岌可危。持续衰弱的国家权力有赖于社会力量以共渡难关。由来已久的绅权因其强大的管道实体功能而成为一种有益选择,即对上作为管道以代行公权职能,维持乡村稳定;对下作为实体以聚合民众,主导乡村自治。从发生论角度,晚清学额制度改革造就了规模庞大的乡绅阶层,而学额增加则进一步激发了乡村读书人的入仕信心。他们将理学和经世学结合,使晚清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为之一新。而这些富有进取精神的乡绅价值一经得到有效释放便在最大限度内缓和了清廷所遭遇的政治危机。当然,绅权主体嬗变也带来了绅权外延的积极扩张。这种扩张的标志性事件表现为绅权外溢到由国家权力所垄断的军事与财政领域。在军事权之授予上,乡绅因获得上下信任,进而在战争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财政权之获得上,政局震荡所引起的财政危机使得中央必须依赖地方经济支持,而乡绅在动员乡村抵抗太平军的过程中获得了法定筹饷权。作为一种制度对价,乡绅在19世纪中期协助清政府渡过危难之际获得了之前三百年间不可想象的权能。有了军事与财政特权,乡绅便可以通过公局治乡和团练维稳,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积极发挥效用。虽然在法律时效上,晚清乡村绅权早已隐入尘烟,但这...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善耆的政治人生为线索,从变迁、结构、话语三个视角探讨晚清社会变迁是孕育辛亥革命风潮的必要条件,辛亥革命所导致的权力转移和国家层面的制度变迁,最终影响和加速了其后的中国社会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9.
在清朝末年的立宪和革命运动中,存在革命派、立宪派和清政府统治者三种重要的政治力量。其中革命派所关注的民权主要是民族的平等权和生存权;立宪派所关注的主要是社会上层的参政权;清政府所关注的是君主的大权不受损害,臣民的权利不过是君主大权的装饰品而已。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推进晚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北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07年8月6-8日在承德联合主办了"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第二届晚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就晚清的政治制度改革、晚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晚清财政与金融、晚清文化与人物研究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